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1-03
楊金貴
丹青敷彩,翰墨溢香。隨著2023年新年的鐘聲,“藝旅情懷”·河東五人畫展將向我們走來……
此次參展的畫家有劉正定、楊美欽、黃山、劉存社、靳瑞強。他們中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35歲。他們各有不同的身份,卻有著相同的愛好;各有不同的年齡,卻有著相同的追求;各處于不同的環境,卻有著相同的堅守。他們明知丹青之路是青燈之夜的寂寞,是楚人懷玉的孤獨,然而卻堅定信念,堅持在探藝的苦旅上闡釋人生,繪畫心聲,創作出一幅幅充滿真善美的佳作,給人們帶來縷縷清風……
此次展覽共展出作品50余幅,品種多樣,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每幅作品都不是對自然物象的簡單描摹,也不是對生活和社會的膚淺圖解,而是畫家的境界精神和責任擔當、思維理念和生活感悟、藝德修為和價值取向通過藝術語言的真誠坦露;是社會生活、自然美象、時代風貌的藝術反映;是畫家心靈在畫中的律動,真情在畫中的蘊藉,摯愛在畫中的凝聚,心聲在畫中的吶喊。表現出一種豐滿的、堅定的、能夠使人心靈溫潤和澄澈的藝術張力,一種于細微之中見真知、顯精妙的深厚藝術功力,一種退去喧囂與浮華,于平靜、平淡之中的思想定力。
愛傾大漆繪真情
黃山先生是我國的著名畫家,更是我國漆畫藝術殿堂中的一位佼佼者。數十年來,他愛傾大漆,以漆釋美,以藝傳情,苦心創作的十多幅精品力作,蟬聯入選全國美展并獲獎。先后三次應邀赴英國、韓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單位收藏。他更是山西漆畫的拓荒者、探索者、創新者、推動者、領導者,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一成立,他就被推薦為主任。
漆畫是脫胎于傳統漆藝,在藝術家技藝與情感的投入下而形成的新生畫種。在我國僅有幾十年的歷史。漆畫顧名思義,就是以大漆為主要材料進行創作,以漆為主要載體表現畫面,以漆為藝術語言傳遞情感。漆畫比一般國畫、油畫用材、工藝都較復雜。一個優秀的漆畫家,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素質,不僅要熟悉色質,而且要懂得漆性;不僅要有繪畫能力,而且要會漆藝技法;不僅要有創作激情,而且要有創意靈性;不僅要有藝術功力,而且要有制作定力……黃山先生早年在新絳工藝美術廠從事傳統工藝美術的設計與制作,全面掌握了山西髹漆的工藝技巧。從山西大學藝術系畢業后,從事需要多方面綜合思維的舞臺藝術設計,具備漆畫、油畫、粉畫和工藝設計多方面的才能。而且有著自己對中國美術的獨特認識和理解。從事漆畫創作數十年來,他傾愛于茲,心無旁騖,每天都在漆畫世界里思考、探索、體驗,其樂無窮。他不僅能嫻熟地運用漆畫材料,而且不斷創新漆畫技藝。如利用蛋殼的冰裂,表現出其他畫種難以呈現的視覺及觸覺感,這種藝術語言幾乎成為黃山作品具有代表性而別人又難以取代的符號。先生技藝超群,先后被中國美術家協會聘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第一、第二屆委員”“首屆全國漆畫展評委”“首屆全國漆畫高級研修班導師”,2014年被推薦為新組建的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主任。
藝術追求應是物質層面的簡單,精神層面的豐盈。漆畫創作亦如此。只有從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汲取營養,把真情與本能融入天地間,才能創作出內涵渾厚、溫潤多趣、撼人心境的作品來。黃山先生天性純樸而又執著,他不茍言笑但胸中充滿激情;他做事低調但思維敏捷奔放;他淡泊名利但不忘責任擔當;他堅守本根但追求融匯升華。尤其對生活,對自然,對人民一往情深。他的作品從民間風情到軍事題材,都是自我心靈修煉的坐標,都帶有強烈的個性語言和發自心靈深處的真情摯愛。從《一方水土》到《心田》,從《汾水古渡秋風樓》到《十月紅》,從《春催桃李》到《梨花蜜》,從《巧手播白云》到《春萌》,黃山先生在對漆性、用材、技藝、節奏、色調氣氛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下,追求藝術語言自身美和描繪對象本真美的完美結合,藝術再現了晉南農村生產生活的美好圖景,謳歌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的精神風采和幸福生活?!侗Pl黃河》是黃山先生根據同名歌曲的意境,主創的一幅宏大敘事漆畫力作。用漆的語言表現了在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無數仁人志士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的壯烈場景。戰馬嘶鳴,勇士出征,赴湯蹈火,勢不可擋。作品彰顯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特質,讓人們在雄壯、激越、充滿必勝信念的律動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獲得心靈震撼和精神激勵……
黃山先生的漆畫為河東繪畫藝術的創作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活力,讀他的畫作,不僅能感受到一種純真的美、溫潤的美、自然的美,同時給人一種抽象的美,朦朧的美、斑駁的美……
花鳥傳情寫人生
劉正定先生是一位用生命作畫的花鳥畫家。只有了解他的人生苦旅,才能明白他的藝術情懷。
正定先生生于1937年,臨猗縣楊家莊人,號曲徑道人。他人生如道號,曲折艱難,坎坷不平。20世紀50年代的劉正定,原本風華正茂,活力充盈,以優異成績報考西安美院附中,結果因“家庭成分問題”落榜。睿智聰穎,藝秉天賦的劉正定珠落塵埃,居家務農。他躬耕農田卻未泯作畫之夢,身居逆境則愈發堅強。他開始到十里八村為鄉親們畫炕圍,以致萬榮、永濟許多村都有他的“杰作”。他把每個炕圍都當成一張宣紙,每束花,每只鳥,每根竹子,他都用真情實感去描繪,去表意,去賦神,力求畫出別開生面的景致。
正定先生不是美術科班出身,從8歲起,便在父親的引導下調墨弄彩,鋪紙揮毫,練就了過硬的“童子功”。1959年,他有幸遇到共青團中央下派到臨猗鍛煉的著名美術家、書法家、美術評論家劉恪山先生,并同他在一塊床板上滾了一年多。劉恪山不僅教給正定許多美術知識和技能,而且傳給他藝術哲理和真諦,以至多年都是劉正定丹青苦旅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幫助者、提攜者……正是這種來自父親和高人的藝術自信、精神情懷,使正定先生愈發堅定、刻苦、勤奮、寬博和從容。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他毅然辭去了縣印刷廠美術設計工作,決心用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和毅力,潛心于花鳥畫創作。
決心下定之后,劉正定以“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的吃苦精神,深入研究中國花鳥畫。經年臨摹《芥子園畫譜》和《任伯年畫集》,反復研讀名家名作,“問途古先,假徑賢哲”,不斷豐富自己。為了從大自然的神妙中汲取精華,喚醒靈感,正定先生游覽了江南塞北。哪里有畫展筆會,他就自費去哪里學習。他還學明朝周之冕,在自家的田間、庭院種植了牡丹、葡萄及各色花草,四時觀賞品察,摹狀寫生,為畫作增添鮮活力和藝術力。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半個世紀的丹青苦旅,一個從畫炕圍走出來的農民,成了一位成就卓然的花鳥畫家。2002年,他創作的巨幅葡萄被毛主席紀念堂收藏,并舉行了收藏儀式。此后《中國書畫》《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收藏》等多家報紙雜志都發表了他的作品和藝術簡歷。書畫界名家劉恪山、王琴釗等對正定先生的畫作都給予了良好評價。
讀正定先生的花鳥畫,便可窺視到他的人生檔案和生命華彩。他畫中的小雞、山雀、水鴨、飛燕……都是那樣輕盈靈巧,矯健敏捷,活潑可愛。他筆下的石榴、荔枝、山楂、海棠……都是那樣鮮美水靈,望而生津。他展現的玉蘭、秋菊、凌霄、紫藤……都是那樣清雅艷麗,馨香迷人。他的牡丹圖有白梅和紅梅之分,紅梅猶如他的生命激情,熱烈奔放;白梅好似他的道德堅守,冰清玉潔。
正定先生畫的葡萄別有特色。老干新枝穿插自如,虬容遒勁,意態蕭疏,古穆淳樸;葡萄顆粒以熟透的花青色為主,似瑪瑙,如翡翠,甜汁欲滴,清香撲鼻。“壓架拼枝露顆圓,水清落落照晴軒”,宛若人生奮斗的“天道酬勤”……
正定先生筆下的牡丹,不俗,不媚,不卑,不亢,涌動著一種生命的恣意汪洋。他以遒勁之筆,凌厲之勢,既表現出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多彩,芳香濃郁,花中之王的內在氣質,又渲染出一種不偕流俗,不甘寂寞,飄逸灑脫,勇于追求的精神寄寓……
正定先生的花情鳥語,記錄了一位老人風雨滄桑的傳奇故事,也傳遞出一位經世畫家的濃濃情懷……
飽蘸重彩抒心境
“畫為心聲”。一幅好畫,絕不是對客觀物景的具象描摹和機械再現,而是作者心與物、情與景的有機統一,是畫家心境成像的情感表達。從楊美欽先生的工筆重彩中,就能感受到數十年來,他致力于藝術事業的虔誠精神,煥發出的那份清麗、雅正格調和濃郁生活氣息,窺觀到一位熱愛生活,向往美好,胸懷寬舒,淡泊淳樸的藝術家的凈美心境和高尚情操。
工筆重彩一般而言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畫。它既不同于傳統工筆畫,也有別于現代重彩畫。美欽先生的畫特色鮮明,既堅持守正,又注重創新。他執著于傳統而又不墨守成規,堅定民族文化自信而又與時俱進,博采眾長。作品表現出既明快艷麗又高雅清靜,絢爛而不浮躁,工謹而不刻板,細膩而不呆滯,熱情而不火燥的藝術風格。帶給人們的是時尚的審美情趣和爽暢的視覺效果。《黃河之晨》是楊美欽先生把對改革時代的關注,對古河東新變化的贊美,以一種豐滿的、具有活力的熱情和想象,滲透在藝術創作中,充分體現前進、發展的思維理念的作品。也是美欽先生對現代工筆山水畫的探索之行。畫面以秋風樓為主體,周圍亭臺樓閣環繞,古木蒼翠,“閣迴凌霄漢,層樓聳百尋”的壯麗景致躍然紙上。背景以旭日東升映照,燦爛的朝陽和絢麗的霞光代表著改革開放的蓬勃生力。黃河岸畔的建筑工地,塔吊林立,廠房崛起,體現河東兒女正在古老的土地上建設新的文明……在創作手法上,美欽先生借鑒古人表現古建筑樓臺的繪畫技法,線條優美,層樓疊榭。整個畫面又柔入西畫的光影和色彩技法,溢光流彩,絢麗奪目。畫作突破傳統山水畫的單調筆墨,清晰明朗,與主題巧妙吻合,成為表現新時代、新事物的新山水畫。該幅作品曾參加山西黃河黃土地主題畫展,被山西電視臺用作報道此次畫展活動的片頭畫面。
《表花》是楊美欽先生以戲劇人物和情景為素材,創作的一幅精美力作。畫中人物扮相俊秀俏美,左手揮扇,右手提帕,顧盼弄姿,不妖不俗,不怪不潑,形象、氣質均透射出一種俏麗之美、純真之美、悠雅之美。畫面上的四季花卉,五彩繽紛,形態各異。楊美欽先生精心把握物象的不同形質,采用無“骨”和有“骨”的線條表現,通過細膩的賦色分染,使各種花卉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姿態生趣,清麗動人。整幅畫作用色多而不雜,繁而不亂,艷而不妖,協調自然,布局精當,華美妍凈,讓人心曠神怡……
楊美欽先生的畫主要以工筆重彩見長,但其畫路寬泛,藝術修養和功力深厚。他在西安美院附中和美院本科學習期間,曾受到我國著名花鳥畫家鄭乃珖先生的教誨。在湖南工作期間,又深受著名工筆人物畫家陳白一的指導,近水樓臺,“浩月”相照,受益匪淺。1974年楊美欽告別湖南生活,從韶山區委宣傳部調回運城地區文化局工作,一下就被家鄉傳統優秀壁畫所吸引,他多次到芮城永樂宮和稷山青龍寺叩詢學習,從絕世精美的壁畫中感受真諦,汲取滋養。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牽動著美欽先生的心魄,根之深,愛之切,情之濃,他一有時間就去和山水“對話”,同草木“聊天”,豐富自己的見識和學養。他先后走遍了河東的山山水水,也走進了河東以外的山山水水,逸情山水,滌蕩胸懷,激發靈感,收獲創作。賢者教誨,生活熏染,催生了美欽先生的藝術天賦,也豐富了美欽先生的藝術閱歷,造就了美欽先生的深厚功底和內在實力。無論他的花鳥、山水、風景和人物畫,都能在最尋常的景致中,生發出精彩的光亮……
美欽先生還是一位“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良師。他多年不僅從事基層美術文化的組織工作和人才培訓,而且手把手地輔導學生繪畫創作,殷殷之心,諄諄之情,讓多少農家子弟憑借水墨丹青“魚躍龍門”,改變了人生軌跡。他“桃李滿天下”,有的當了企業文化骨干,有的做了大學教授,有的甚至成為中國美術界的精英……其心、其情、其功、其德、其業、其名令人敬重!
情滿山水彰氣韻
氣,“物之源也”?!皻忭嵣鷦印笔悄淆R畫家謝赫“六法”之首,被中國畫奉為最高審美準則。中國畫的特質就是以形顯氣,揚神,是主體生命之氣、內在精神活力與客觀生命物象、天地之道相感應,相傳動的藝術表達形式。
讀劉存社的山水畫,氣象萬千,引人入勝。觀山閱色,臨瀑聽水,林影婆娑,清流潺潺,有一種靜氣;設墨精當,敷色淡雅,清風自來,心若無塵,有一種清氣;峰巒疊嶂,煙波浩渺,山高水長,意趣橫生,有一種浩氣……
存社君的山水畫有“清、靜、淡、遠、深、正”之象,概在于斯人的歷練和修為。
“技”是畫之基。下功夫學習、鉆研、感悟、運用繪畫技法、技能、技巧,是畫家的基本功。存社早年畢業于山西大學藝術系,系統學習過美術專業理論和繪畫專業技能,基本功底扎實,畫路寬博泛廣,人物花鳥皆佳,尤以山水見長。多年來,他堅持從傳統入手,不走偏鋒,不尋奇道,老老實實向繪畫先賢學習。再受當代山水大師黃賓虹、趙衛等人的影響,苦臨勤思,細摹深觀,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融古法為我法,不囿于陳式,不泥于一格”,堅守精進,不斷形成自己的筆墨語言和藝術特色。他的山水圖技法嫻熟,質感豐富,舒卷自如,功力盡見,有章、有法、有意、有韻、有趣、有味……
“行”是畫之要。通過行走博覽名山大川,了解自然,感悟自然,師法自然,使自己的主觀情感、性靈與客觀景物、意境相感應,互交融,才能創作出豐富而生動的作品。多年來,劉存社效法先賢大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創作的路子越走越扎實。他先是經常鉆入中條山,把眼光投向生養自己的每座山梁、每條水溪、每處森林、每道溝壑,不論春夏秋冬,堅持與大自然渾融與共,力求使山石林木,云水風景,演繹成自己筆下有獨特形式結構和精神境界的墨彩狀態,寫生、創作了一大批條山景觀圖。后來他用大量時間,游過黃山、泰山、華山、峨眉山、武當山、井岡山等名山,最親近的還是太行山、呂梁山,在山水間縱情放逸,開闊視野,激發靈感,升華境界,沉淀思考,梳理素材,架構圖景……
“修”是畫之魂?!爱嬕暂d道”凝聚著一種價值觀,是畫家修思、修德、修為的境界。德高則畫美,品低則筆劣。劉存社的山水畫富有象外之氣韻,優雅之品格,純凈之筆墨,與他注重修心養德分不開。我和存社君一起共事交往二十多年,其品其性,了然清澈。他正直善良,磊落坦蕩,樸實真誠,剛毅堅強,淡泊名利,仁心寬厚。他的秉性和品格,情操和格局,見識和心智無不在畫作中彰顯氣韻之美。他以山為魂,以水為德,筆下的山梁總是那樣高遠、厚實、蒼勁、繁茂、巍峨、挺聳,給人以堅強、自信、穩重、擔當的力量。他畫中的水流很少激流澎湃,波濤洶涌,多是飛珠濺玉的掛瀑,潺潺作響的小溪,風吹漣動的潭水,平靜如練的湖波,給人以平和,謙恭,快暢,使人感受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此次展出存社的畫作都是近年創作的精品。象外之境,妙趣橫生;內含意蘊,氣韻豐滿。他的《穿越太行》,以充沛的情感和生動的筆觸,描繪和記錄了太行山區人民的偉大實踐。一條掛壁公路蜿蜒,繞行在大山深處,這是太行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用雙手在絕壁上摳出的人間奇跡。高山峻嶺不再是荒涼、貧瘠、落后、蕭條,“公路通,百業興”,昔日的窮山窩充滿了美好希望,清流飛彩,綠樹生光,山區人民和著時代的節拍,正走上致富的金光大道……
再看《歌聲飛出山圪梁》,情寓境中,景生象外。大山之中一處新建的學校格外耀眼,結隊上學的小朋友歡欣雀躍,沐浴在新時代黨的陽光下無比快樂幸福。這是一支充滿激情,充滿感恩,充滿幸福,反映山區人民之聲,發自作者心靈的無聲之歌,澎湃之歌,力量之歌……
存社君的畫筆墨雅趣,氣韻生動,有高度,有溫度,有情懷。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他被聘任為山西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2017年,他創作的《王官谷》等7幅大尺寸畫作被選入“當代中國山水畫邀請展”,在中國美術館顯著位置展出,觀者如織,好評連連,中央電視臺專門作了采訪報道。
青春作畫見追求
靳瑞強似乎就是那種為畫而生的人。他自幼受家庭影響,對民間藝術和蒲劇有著濃厚的興趣。中學畢業后,他便跟著黃山先生學習漆畫、中國畫的創作與研究。青春與繪畫牽手,便讓青春在繪畫中展現美麗。從此,靳瑞強以勇毅蓋過怯懦,以進取壓倒茍安,揚帆奮楫,在繪畫的航海中勇敢追求……
我國當代國畫大師黃賓虹告誠后學,學畫要“師今人,師古人,師造化”。且要“朝斯夕斯,終日伏案,不遑少息,藏焉修焉,優焉游焉,以至于成功”。瑞強不善言笑,但聰慧謙遜??此棋钊?,但意志堅毅。他跟著黃山老師學畫,“朝斯夕斯”,刻苦用功,對老師的每一次講解,每一道示范,都認真領會。盡管當時年齡小,理解能力還不到位,但他總是不懂就問,反復琢磨。特別是黃老師謙恭的人格操守,嚴謹的治藝精神,善學的進取態度,瑞強深諳于心,并化之以行。瑞強在學習漆畫的同時,注重師古人,師造化,在老師的引導下,兼修中國傳統工筆鐵線描,并借鑒西方造型理念,開闊知識視野,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斷精進。
瑞強的進步還在于他“學古而不泥古”。經過多年的漆畫學習,他對傳統的漆畫藝術了然于心,如何將漆畫中的精美技藝用于工筆重彩之中,形成自己新的畫風,他開始大膽嘗試。他想到了永樂宮壁畫,那可是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的經典,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我國著名劇作家馬少波先生曾有詩曰:“永樂三清鐵畫勾,曹衣吳帶見剛柔,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庇绕涫恰叭宓睢敝械木€描,一筆一劃都是力道,一勾一描盡見神工。同時,晉南古寺觀星羅棋布,彩塑壁畫精美絕倫,這些瑰麗的文化遺存都成了瑞強學習借鑒的教材。靳瑞強便一頭扎進永樂宮和有價值的古寺觀,以虔誠崇敬之心開啟了“苦行僧”般的“修行”之旅。他在學習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的探索中,借鑒傳統彩塑的造型美和元代壁畫線質的韻律美,雜之以漆畫的技藝美,創作了《光華映千秋》《妙樂蕩萬載》《得道圖》《梨園溯宗》等一系列以晉南寺觀為載體的工筆重彩畫。畫作構思精妙,技藝出新,意境幽遠,趣味濃郁,一出閣就入展“首屆全國中國畫學術作品展”“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等十多次全國性畫展。
靳瑞強作畫的路子走得很正。尤其是在當下功利、浮躁的社會狀態下,他沒有為利所驅,為錢所動,為名所累,而是從容淡定,寧靜致遠,他常以南宋山水大家李唐自勉:“雪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眻允爻跣?,定力前行。
靳瑞強不僅追求作品的藝術含量,又追求作品的思想含量。他的畫不是停留在筆墨流暢、技法嫻熟的層面上,不是停留在小花小鳥、小山小水的境界內,不是停留在自我欣賞、和者蓋寡的范圍中,不是停留在共性美麗、個性式微的局限里,而一直在形式和內容上尋突破,在思想和境界上求升華。他近年新創作的《國風魏韻》,得益于自己對山西傳統雕塑藝術的熱愛,畫面主體體現的是極具山西特點的大同云岡石窟,把釋迦大佛作為壁景主體,意在表達山西獨特的文化遺產魅力。前面一組小學生在參觀,后面一名小學生在回味,傳達的是作者傳承文化的態度,意在揭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亦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畫作將大佛由石雕轉化為線形造型,用傳統線描勾勒佛像,并借鑒漆畫堆塑、貼金、打磨、暈罩等一系列藝術技巧來完成。畫作高古典雅,大氣生趣,呈現出線條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
瑞強經過老畫家的悉心培養,經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和勇敢探索,經過傳統的熏陶和新思想的碰撞,已經擁有了純熟而優美的繪畫語言,形成了多彩而獨特的筆墨風格。路漫漫其修遠兮,已是中國美協會員、山西畫院簽約畫家的靳瑞強,仍將不斷上下而求索……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