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謳歌新時代 再寫好故事

?—山西省作協稷山縣采風行動側記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1-24

鄭天虎

9月15日,一輛標有“謳歌新時代,書寫晉風采——山西作家看稷山”字樣的中巴車從山西省作家協會大院出發,沿大運高速公路一路南下,經過近4個小時的奔波,于下午時分,緩緩開進稷山,開啟了省作協為時三天的稷山采風創作活動之行。

相約稷山

稷山縣是農耕始祖誕生地、華夏農業文明的發祥地。這里南臨稷王山,北依呂梁山,汾河自東向西穿境而過,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

稷山縣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擁有大佛寺、青龍寺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趙氏四味坊麻花、金銀螺鈿、高抬花鼓、高蹺走獸等五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稷山還是全國最大的板棗生產基地和華北地區最大的蛋雞規模化養殖基地,擁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板棗公園、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汾河國家濕地公園等國字號品牌,培育出稷山板棗、稷山麻花、稷山餅子、稷山雞蛋四大區域公用品牌。

“稷山是文物古縣、文化大縣,肯定會有讓我們心向往之的事情讓我們停留,我們愿意拿起筆去寫這個地方。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比文化厚重更能吸引作家。”省文聯主席、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葛水平在“山西作家看稷山”采風創作活動啟動儀式上如是說。

這位在全國有巨大影響力的作家,此次來到稷山,還有另一個身份——山西作家看稷山采風團團長。她說:“作家是什么?是講故事的人,我們來到稷山,來到出產故事的地方,那么,稷山的故事必定會在我們作家的筆下色彩斑斕。”

9月16日上午,山西作家看稷山采風創作活動在稷山板棗博物館正式啟動。

故事開始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蔭”。一株株板棗樹,一片片板棗林,與陽光下的村莊房舍、丘陵地形相映成趣,形成后稷大地上一道獨有的風景線。

稷山的板棗產業,經歷了上千年歲月沉淀,在國內具有無可替代、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價值。2017年,稷山板棗生產系統被列為第四批中國重要文化遺產,2019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庫。

“這是唐代的棗樹嗎,它結下的棗與其他樹上結下的棗有什么不同?”省女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金朝暉一邊品嘗樹上的紅棗,一邊向稷山棗業中心主任賀寧杰發問。賀寧杰是個棗樹通。他說,稷山板棗發展于隋唐,興盛于明清。自唐以后,稷山板棗成為歷代王室的“貢棗”。稷山的板棗生產系統由生產文化、飲食文化、棗饃文化、古樹文化、民風民俗文化等組成,是稷山板棗產業文化的鏈式體現,在中國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葉不爭春,花不爭艷,根不爭肥,冠不爭天。”這是棗樹的真實寫照。在唐棗園林里,摩挲著那一株株老棗樹。太原文學院副院長、都市雜志副主編高璟深情地說:“來到稷山,我才知道什么叫棗樹,才深深體會到棗農的不易,農民的艱辛。作家們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寫出更加接地氣的作品。”

板棗園里故事多。有板兒的故事,有棗娃的故事,有秋霞樓、選貢臺、清風園、唐棗園、甘棠井……聽棗農們津津樂道講故事,作家們心悅誠服,不住地點頭稱贊,流連忘返。板棗園里故事多,清河鎮北陽城村的故事同樣讓作家們著迷。短暫的午休之后,作家們來到距縣城15公里的北陽城村。

北陽城村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村莊。村里有一座磚塔,系北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由該村村民解武為其母奉佛而建,距今有近千年歷史。該塔2004年公布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家們參觀完磚塔,來到八路軍總部北上抗日駐地舊址。一座舊四合院,北面為八路軍總部舊居,東面為左權將軍“路居”,仿佛向人們講述烽火歲月的抗戰故事。

黨史文匯主編孟紅對這里印象深刻。她寫的長篇紀實通訊《左權:名將以身殉國家》被收錄在《山西革命烈士家書》一書中。這次到這里,她仔細察看著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深情緬懷左權將軍,并在左權將軍照片前靜默。

北陽城村還有一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絕活——高蹺走獸。高蹺走獸是僅存于稷山文化藝術中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為了迎接作家們的到來,當地專門組織了一場精彩的表演。在表演現場,作家們被這罕見的民間表演藝術深深震撼。

兩個小時后,作家們從北陽城村驅車來到太陽鄉塢堆村,參觀杰忠金銀細工制作技藝。興起于唐代的稷山金銀飾品,繼承了中國古代金銀飾品的制作工藝,傳承了古代坩堝熔煉技法、雕鏨刻花技藝和揚州銅鏡的研光工藝,作品總體呈現出“清秀典雅、精湛細膩、雅俗兼備、剛柔并濟”的獨特風格,紋飾精細,圖案精美,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作協會員、太原師范學院教授崔昕平一邊聽一邊記,不時插話詢問,興奮地直呼“大開眼界”。

故事不斷

采風第三天,作家們參觀兩個地方,一個是晉龍集團,一個是馬趵泉古村落。

作家們先來到位于化峪鎮佛峪口村的現代化養殖企業——晉龍集團參觀。該集團是一個集蛋雞養殖、飼料產銷、有機肥生產于一體的畜牧縱向一條龍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

進入該公司后,作家依次參觀了現代化養殖場的生產流程。在晉龍公司短暫的參觀之后,作家們來到了20公里外的被游人稱為“世外桃源”的千年古村落——馬趵泉。

馬趵泉周圍群峰環抱,景色秀麗,村中千年古槐、百年古柏隨處可見。村北山上韓氏墓群,碑樓林立;村北山頂峰的佛佑寺據傳為唐時所建,歷經千百年的滄桑,已面目全非,只留遺址……馬趵泉村北有一座蟠龍山,最高峰海拔1771.9米,為呂梁山南段的最高峰。蟠龍山上的佛佑寺據傳是李世民登基后指名修建的。

馬趵泉村村委會原主任韓根龍精通村史,他詳細給大家講解了馬趵泉的抗戰故事、古村歷史,帶大家參觀了古槐、四合院、文物舊址等。悠久的歷史,優美的風光,完整的建筑布局,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馬趵泉這座古村落脫穎而出,于2014年11月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稷王廟坐落在稷山縣城中央步行街,是奉祀我國農業始祖后稷的廟宇,最初建在教民稼穡之地稷王山上,后來,為避免跋山涉水之苦,便在距縣城15公里的修善村北另建了一座稷王廟,俗稱下廟。元至正五年(1345年),又在縣城再次興建了稷王廟,方便人們就近祭祀后稷。

省作協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楊占平深有感觸地說,后稷故里,傳統厚重,文脈相承。到稷山不來稷王廟,就不算來過稷山,稷王廟的“三絕”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不僅楊占平有這樣的感受,省作協副主席、太原日報社副總編輯徐大為也深有同感:“稷王廟是傳遞后稷文明不可或缺的‘驛站’,是三晉大地不可復制的古建筑。”

稷山大佛寺創建于金代皇統二年(1142年),元明清時期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寺內有一尊大佛,由土和泥依崖而雕,十分罕見和珍貴。相對木佛、銅佛、石佛,土佛塑起來更難,但它歷經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有多少故事,有多少傳奇,令作家們心向往之。

省作協二級調研員、采風團副團長鈕肖紅贊嘆道:我去過不少地方,從未見過如此神奇的大佛,佛像高大雄偉,海內古難尋。這尊國寶,真的是名不虛傳啊!

宋金墓群位于稷山縣城西4公里的稷峰鎮馬村西南。宋金墓大多為四合院民宅樣式,墓道均為土筑,磚卷門洞,墓室平面均呈長方形,墓頂正中有天窗,皆為漏斗式。一類全部是仿木結構,雕刻精致,裝飾華麗;另一類為部分仿木結構,比較簡單,裝飾平常,各墓室磚質基本類同。墓室中的門窗隔扇、滴水貓頭、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無不精巧美觀,玲瓏剔透。墓室中,安詳端坐的墓主人以及書童、侍女磚雕,和陳設在廊下的“二十四孝”人物磚面組雕,或雕刻、或捏制,無不逼真生動,栩栩如生。

省女作協副主席、太原學院文旅系主任劉媛媛感言:“到了稷山,感覺時光慢了下來,千年壁畫古墓磚雕,還有一望無際的板棗園,喚醒了人們藏在心里的田園夢。這里民風淳厚,保留著農耕文化的許多元素,需要我們用心體會。”

續寫故事

與作家們面對面交流,近距離交談,是稷山廣大文學愛好者十分期待的一件事。當天晚上,在大紅樓召開了“山西作家看稷山文學創作座談會”。稷山40余名文學愛好者早早來到作家們下榻的賓館,等待與采風團的作家們見面。

座談會上,楊占平、徐大為、譚曙方、李云峰、孫云苓、崔昕平、高璟、蘇二花等作家,從散文的寫作到報刊的投稿,從如何采訪到如何出書,與在座的文學愛好者互動交流,詳細回答他們的問題。

兩天時間,30余位作家在這個有故事的稷山,行程數百公里,足跡遍布五個鄉鎮,參觀了10個景點。“通過在稷山采風,我們收獲滿滿,受益匪淺,回去后一定積極創作,謳歌新時代,書寫好故事!”作家們紛紛表示。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