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詩經+”營造詩意校園,“溯本求源”助推特色課改,“卓越課程”奠基全面發展……臨猗縣角杯小學——

特色育人撂響黃河岸畔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1-11

本報記者 李宏偉 裴旭薇


臨猗縣角杯小學黃河舞獅社團在開展活動。李宏偉 攝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于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于我歸說……”近日,在位于黃河岸畔的臨猗縣角杯小學校園里,孩子們在誦讀《詩經》。童聲陣陣,飄蕩校園,這是該校四年級學生正在進行誦讀課。教師劉艷平從誦讀詩句到進行詩意解讀,最后開展課堂延伸,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富有意義的誦讀課。

向美而行,唯真是道。近年來,地處黃河岸畔的臨猗縣角杯小學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扎根農村教育一線,厚植本土黃河文化,從環境、育人、課堂、課程、特色等方面,不斷整合、提煉、創新,重塑校園文化,“培根鑄魂”引領師生成長,“溯本求源”提高課堂質量,“卓越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得到學生、家長的好評和社會的肯定,成為當地黃河沿岸小有名氣的好學校。前不久,作為山西省唯一的學校代表,角杯小學經驗亮相黃河流域九省區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大會,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關注和認可,展現了我市農村教育的風采。

 “詩經+”

 營造詩意校園

  走進角杯小學,只見竹林邊是“瞻彼淇奧,綠竹青青”(《詩經·衛風·淇奧》)的詩句,辦公樓上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的詩句,教學樓上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的詩句,公寓樓上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秦風·無衣》)的詩句……學校處處體現著《詩經》的文化印記,處處展現著詩意的校園文化氛圍。

角杯小學地處黃河之濱,與陜西省合陽縣隔河相望,距離臨猗縣城40公里,是一所典型的“縣邊、省邊、河邊”三邊鄉村小學。傳說這里的黃河邊是《詩經》的發源地。近年來,角杯小學立足當地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提出了“以黃河文化為根,以立德樹人為魂,打造學校文化特色,重塑校園文化內涵”的辦學思路。為了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該校提出“讓經典文化浸潤童年,用民族精神滋養人生”,做“有根”的讀書人,育有魂的黃河娃,辦一所黃河岸邊有書香底蘊、家國情懷的鄉村小學,培養一批品行端、身心健、學識博、根基寬的黃河少年。

校長李建輝告訴記者,角杯小學緊緊圍繞辦學理念,整體營造出特色的校園環境,首先確立了校園文化符號——蘆葦(蒹葭)。蘆葦象征著堅韌、自尊、謙遜、樸實。為了進一步創建“詩經+”校園文化特色,學校著力在校園環境上進行文化的設計規劃,打造了“三樓一廣場,兩廳一長廊,兩園一涼亭,一路一書屋”的詩意校園氛圍。如校園廣場是“溯源文化廣場”,“溯源”二字出自《詩經·秦風·蒹葭》,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是“南畝園”“鹿鳴園”,均出自《詩經》等等。同時,該校對教室文化、樓梯樓道、展板櫥窗、花間小徑、綠化帶甚至是廁所等這些細小的地方也進行了精心布置,力爭讓“一草一木都說話,一墻一壁皆育人”,使校園充滿了詩的意境、文化的氣息、古典的韻味,形成“處處有詩、處處入詩、處處留詩”的詩意校園文化氛圍,學生行走校園,無處不受到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

  “溯本導學”

 助推特色課改

“同學們,蜉蝣是什么?從蜉蝣一生短暫而又精彩的一瞬,你們有又怎樣的思考……”在四年級若愚班的一節語文課上,劉艷平在孩子們誦讀了《詩經》之后,將課堂教學進行了拓展延伸,讓孩子們誦讀《前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誦讀之后,劉老師接著拋磚引玉讓孩子思考一下,講出自己的心得。

“老師,我以后要珍惜每一分鐘,做好自己的事情。”“老師,我覺得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好好學習,學好本領,報效國家。”課堂上,孩子們紛紛發出自己的心聲。最后,劉老師總結道:“同學們,你們講得都很好。時光飛逝,生命寶貴。讓我們抓住寶貴的時光,努力學習,拼搏向上,每個人都做最好的自己!下課!”

這是角杯小學一節普通的語文誦讀課,也是該校開展的“溯本導學”特色課改的亮點和縮影。

近年來,角杯小學積極構建“溯本”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在課堂上,該校教師善于設置一些有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從而提高課堂質量和教學質量,這也是該校提出“溯本”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目標和宗旨。

據悉,該校的“溯本”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主要通過教師的溯、導、講、批四個環節,通過創設情景、探究新知、鞏固深化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疑”中產生學習的需求,在“學”中獲取學習的方法,在“練”中解決問題,鞏固深化新知,最后在課堂的反思中、在總結中提高,達到了提高課堂質量的目的。

教師羅芬告訴記者,“溯本”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有一個“追溯”的過程。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問題”,有效的問題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問題設計上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對教材的認知和把握不足,對教材的研究不夠深入。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設計之前,增加了一個“溯本”的環節,要求所有教師必須對照教材,探尋知識的本源,確立教學的核心內容,從而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

“卓越課程”

  奠基全面發展

“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鏘……”在角杯小學校園里,舞獅社團的師生們正在練習傳統舞獅,鮮亮的舞獅行頭,威武瀟灑的跑、跳、騰、挪步伐,一招一式彰顯出讓人振奮的黃河沿岸舞獅文化的風采。在教學樓里,一幅幅極具匠心的蘆葦畫,構思巧妙,畫面精美,都是反映黃河的風物和景色,這些師生共作的蘆葦畫是該校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該校依據“溯源”文化主旨,結合自身實際,開展本土文化研學,研發“卓越課程”,開展豐富的社團活動。在“卓越課程”特色建設上,該校以“弘揚黃河文化,共享家鄉美景”為主題,研發了“走進角杯、愛我家鄉”系列校本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探訪家鄉名人”“游覽家鄉名勝”,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傳承和弘揚家鄉文化。同時,該校積極研發了《詩經》系列校本課程,《呦呦鹿鳴——詩經晨誦課程》《蒹葭蒼蒼——詩經里的動植物》《他山之石——詩經里的成語故事》,通過積極研發校本課程,提升學校文化內涵,形成學校文化特色。

在本土文化研學上,該校依托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豐富的研學活動。角杯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迄今為止依然保留有魏王寨、樊噲墓、韓信點將臺、吳王古渡等歷史遺存。這里風光秀麗,著名的景點有吳王古渡浮橋、黃河沙洲、吳忠定國家級蘋果觀光園。這里人文薈萃,每個村名的背后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各種神話故事、動人傳說數不勝數。這里物產豐富,也被稱作黃河岸畔的“水果之鄉”,盛產蘋果、桃、甜柿子……可以說,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均被深深打上了“黃河文化”的烙印。

教師劉紅英說,這些文化資源都是寶貴的教材,學校就是要緊緊扎根本土文化,有效利用本土資源,帶領學生走出去,開展研學之旅,用雙腳丈量自己的家鄉,用雙手觸摸自己的家鄉,從而了解自己的家鄉,了解身邊的黃河文化,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培厚孩子們愛國愛家的情懷。

“培根鑄魂”

  滋養師生成長

“我家就住在黃河岸邊,我從小吃著黃河水長大,黨的好政策和勤勞的鄉親們讓家鄉變得更美好,長大了,我要回報家鄉……”五年級學生李健在他的日記本上寫道。

近年來,角杯小學將“溯源”文化根植于每一名師生的心中,讓其成為師生成長的自覺,激發師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將德育和校園文化相融,發揮“培根鑄魂”的育人功能,立德樹人,滋養師生們的成長。

厚植家國情懷,做“有根”的讀書人。該校通過開展黨性教育、師德師風建設、教師生命敘事、對扎根黃河岸邊30年以上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獎勵等活動,促進教師形成文化認同,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時代使命,培養“有根”的讀書人,培育有魂的黃河娃。

打造書香校園,讓經典文化浸潤孩子們成長。為了營造書香校園,彰顯書香底蘊,該校堅持做到“四個一”,即每天誦讀一句《詩經》,每周進行一次國旗下的家鄉故事演講,每月開展一次主題閱讀活動,每年組織一次校園文化讀書節展演。目前,該校基本形成了“詩經+”經典誦讀特色,誦讀內容涉及《詩經》、散文、故事、古詩詞、兒童詩、神話傳說等多種體裁。每天早上,孩子們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用書聲朗朗迎接黎明的曙光,用稚嫩的童音發出“呦呦鹿鳴”。

李建輝深有感觸地說,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溯本求源”不僅是探尋學識上的一池“源頭活水”,更要在做人上尋求安身立命之本、為人處世之根。教師承擔著鑄魂育人的重要使命,要對學校文化形成一種高度認同,將“溯源”文化變成一種無須提醒的生命自覺。

記者手記:九曲黃河,奔騰向前。基層村校,亦有未來。多年來,角杯小學堅持“溯本求源,培根鑄魂”的教育方針,不斷堅持“文化立校,重塑內涵”的辦學理念,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培養學生的精神意志,繪好孩子們的人生底色。該校用黃河所塑造的民族精神滋養孩子的一生,用優質的教育助力孩子成長,打造出黃河岸邊最有詩意的鄉村小學,打造出我市鄉村學校一張亮麗的教育名片。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