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22-08-25
田紅旗
來上一碗筋筋道道的手抓饸饹面,開水鍋里一涮,碗上漂一些青菜,再加一小勺由曲沃黑醬制作的豬肉臊子,美美地吃上一碗,那真叫個好!
想得倒美!你還以為是現(xiàn)在?
在滿大街隨處可以看到饸饹面館的時候,瞅著出出進進的人們,那些剛剛吃完飯的食客一個個伸著胳膊展著懶腰,臉上堆滿了笑容;正在吃飯的,把筷子挑得老高,還不停地晃動,好讓面涼得快一些,那連吃帶喝的“呼嚕”勁你不知道會有多么滋潤!輪不到盛飯的人可憐巴巴地看著別人的碗,時不時地把唾液往肚子里咽,真不知道下一碗面老板會盛給誰?
當老板把熱騰騰的面端到我面前時,我不會再眼饞別人,也不會像有的食客那樣急死忙活地狼吞虎咽。我會慢調(diào)斯文地細嚼慢咽,盡情享受吃美食時的心情和快感。把一片菜葉、一根面條,或者一丁點肉片放進嘴里時,我就像飲酒或品茶一樣,感受著多種不同以往的味道,慢慢地流進我灼熱的腹腔里。
窗外,熙熙攘攘穿行的人流,手提菜籃、嘴里嚼著冰糖葫蘆的小學生又一次把我?guī)нM了童年的夢鄉(xiāng)……
村子南頭有一座不太大的土坯房矮矮地挺在那里,房子的一頭是機磨房,另一頭裝著壓饸饹的機器。我們一般只在這頭推磨,不到另一頭去壓饸饹,因為當年用2分錢去壓一斤饸饹被視為奢侈或敗家。磨面也無非是玉米或高粱一類。當然,饸饹機也是加工玉米面和高粱面專用的,說是粗糧細作。
把玉米面和高粱面經(jīng)過那機器一加工,糧食就會吃得多一些,簡直就是一種浪費。常吃饸饹面的家庭早早地就會斷頓,被人家笑話不會過光景。
那一年雨水稍稍多一點,我們生產(chǎn)隊里種的高粱取得了大豐收,每家分的口糧也多了那么一點。母親照樣還要到收獲過的地里撿小高粱穗回來,給糧食添堆。
在奶奶再三催促下,母親終于肯舍得花上2毛錢給我們壓上10斤高粱面饸饹了。
高粱面用開水燙成面團,拿一根大木棍在大盆里不停地攪拌,慢慢等到看不見再往外冒熱氣時,師傅就把面團一塊一塊地塞進用柴油機帶動的機器里,就從一個個小圓筒里擠出來。剛壓好的面條怕粘,師傅把它們一縷一縷地晾在蘆席上,噴灑些涼水,讓它們慢慢發(fā)散。
誰知,快要壓完時,柴油機漏了油,廢棄的機油被傳送帶濺得到處都是,晾面的蘆席整個成了一個大黑臉,本來就黑的面條頓時成了鎢絲線纜。那天,師傅沒有收我們加工費,可我們換來的卻是難以下咽帶有油騷味的“面爺爺”!
那段日子,媽媽一給我們煮饸饹面,我就會偷偷把它倒到一邊,寧愿挨餓也不愿意吃那讓人拉不下來的高粱面。粗糧細作并不比平時的好吃。
那時候吃玉米面、高粱面,我們沒少吃小蘇打,人人都燒心、腸胃反酸……
現(xiàn)在,浪費還在我們身邊,垃圾桶里倒?jié)M了我們曾經(jīng)連做夢都不敢想的好東西。朋友們,民以食為天,請再珍惜一些吧!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