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25
關新剛
關于關公記載,最早見于《三國志》。《三國志》作為我國古代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應當是緊承《史記》《漢書》之后的一部史學名著。
經查證,在《三國志》以后的二十一部官修正史中,除《北齊書》《周書》《隋書》《舊唐書》等八部史書不直接涉及關公外,其他十三部史書均有文字提到關公。毋需置疑,關公是歷史上一位真實人物。
但由于正史記載關公篇幅不大,因而關公家庭出身,民間傳說版本很多。
一是說關公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祖父為蒙學之師,父親也是讀書之人。關公從小讀書就學的地方,是在一位姓胡的私塾先生家里。關公所娶夫人,就是胡先生的女兒胡玥。
二是說關公父親是做豆腐的。少年關公曾幫助父親賣過豆腐,從小就養成了精打細算、勤于理財的好習慣。
三是說關公從小家里很窮。其祖父給財主家當長工時,在中條山干活不幸遇難摔死。按照當地風俗,死在外邊的人是不能運回村里的,無奈關公祖父就被埋在了中條山石磐溝十里許。關公父親仁義為先,極重孝道,在墓地結廬守喪三年。到了關公這一代,家里依然很窮,關公曾在解州城里給一戶蔡姓地主當長工。
四是說關公是手工藝人鐵匠出身,曾靠走村串巷打制小農具糊口度日。1965年11月25日,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在參觀解州關帝廟后題詞說:“傳說關羽是鐵匠出身,在鄉曾打死欺壓良民的惡霸,這個故事頗有階級斗爭的意義,這可能不是虛構。從這個角度上,我對于這位古人可以表示敬意。”
以上這些說法,盡管不盡相同,但都有共同之處:關公家庭不是有錢有勢的富貴人家,應屬于社會底層的貧苦家庭。
關公離家出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首篇中記述關公與劉備、張飛初次見面時,自我介紹道:“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梁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這句話,正與陳壽在《三國志》首句中載述的關公“亡命奔涿郡”相印證、相吻合。這兩部歷史巨著,都同時隱喻著關公在家鄉“憫冤除豪”的身世。
關公在家鄉憫冤除豪、除暴安良的傳說,也因缺少正史記載,而有多種民間傳說版本。
傳說一:關公在解州城蔡家當長工時,因看到地主蔡家仗勢欺人,無惡不作,就殺了蔡氏一家,而后出逃。
傳說二:解州城州官臧一貴,看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也想起兵造反,稱霸一方。他聽說關公武藝高強,勇猛過人,便請關公到州衙商議此事。關公一聽臧一貴要造反,手起劍落,臧一貴當即命歸黃泉,關公迅疾出逃。這個傳說被納入《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元雜劇里。
傳說三:少年關公好打抱不平,經常在外惹事,被他父親鎖閉在后園一個空房子里。一天晚上,關公越窗出逃后,聽到有個女子哭得十分悲傷,還有一個老漢也陪著哭泣。關公一問才知這個老人的女兒已有婆家,但是本縣縣尹(一縣的長官)的舅爺卻要強娶她為妾,老人告到縣衙,卻被縣尹痛罵了一頓。父女倆走投無路在此啼哭。關公聽說以后,便仗劍闖進縣衙殺了縣尹和他的舅爺,然后出逃。這個傳說被清代文人梁章鉅寫進了《歸田瑣記?三國演義》中。
傳說四:關公喜讀《春秋》,每看到亂臣賊子、貪官污吏便義憤填膺。解縣縣官貪得無厭,禍害百姓,關公就把縣官斬殺后亡命逃遁。這個傳說被錄入元代刊行傳世的話本《三分事略》和《三國志平話》里。
傳說五:解州城內有個豪霸呂熊,人稱熊虎員外。他勾連七姓富豪欺壓百姓,為所欲為,奸污婦女,無惡不作。有天關公遇到一個名叫韓守義的人,向他哭訴了自己被呂熊凌辱、女兒被呂熊霸占一事。關公聽后眥裂發指,便讓韓守義領路,揮劍斬殺了呂熊家及七姓家族中的一百零八口人,然后出逃于外。這個傳說流傳最廣,且被當地百姓認可,被《關圣帝君圣跡圖志全集》《解梁關帝志》等書采納。
可以看出,少年關公就是一個性情剛烈、疾惡如仇的豪情正義之人。
關公渡口逃匿,民間傳說版本也有不少。山西境內黃河古渡口比較多,有茅津渡(平陸)、大禹渡(芮城)、風陵渡(芮城)、蒲津渡(永濟)、吳王渡(臨猗)、龍門渡(河津)等。古河東解梁城離風陵渡口潼關古城較近,且路途平坦,因而當年關公從老家向西出逃于風陵渡潼關古城的相關故事較多。
還有一版本說,當年關公從老家向東翻過中條山逃至平陸縣張村鎮太陽渡,后經陜州過孟津奔河北而去。迄今,太陽渡金雞堡的高臺上建有標識性建筑“關帝思鄉廟”。
平陸縣太陽渡,古稱茅津渡,是個古老而又悠久的渡口,也曾是河東食鹽運往中原等地區的重要驛站。據關帝思鄉廟看護人鄧師傅講,該廟始建于唐代天寶四年(745年),其后于1947年,我軍從平陸強渡黃河挺進中原后,為防敵軍追擊,便將渡河民船就地銷毀。隨后趕來的敵軍到了河邊,發現一只船也沒有,便將金雞堡上的關帝廟拆毀,將木料捆在一起,做成木筏渡河運兵。1957年,三門峽水庫蓄水時,金雞堡被沖刷浸泡,塌陷入河中,關帝思鄉廟從此淡出人們視線。2008年農歷六月,平陸縣鄉民自籌資金在原址重建此廟。
此廟殿門朝北,天下奇有,寓意深刻。當年關公隱身中條山逃至太陽渡上了金雞堡后,被一條大河擋住去路。湊巧太陽古渡口恰有一只小木船。就在關公即將上船之時,他站在高臺上,回首眺望自己家鄉解梁常平村,淚眼潸然,深深地跪地長拜后,跳上小木船毅然而去。
在黃河對岸河南靈寶城關鎮牛莊村有座關帝廟,此地高山峻嶺,該廟又稱老爺寨、圣賢宮。據該廟守護人鄭女士講,此地為關老爺在家鄉解梁除暴安良逃匿后,曾在此地停留一個月零八天,后人在此建廟祭祀。這里每年農歷九月十八日,都要舉辦廟會活動。
那么,關公出生于東漢末期具體什么時日呢?
史上本有紛爭。明世宗嘉靖皇帝曾欽定關公生日為五月十三,因而明代年間記載典章制度的官修史書《大明會典》以及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解州知守張鎮編纂的《解梁關帝志·祀典》和清代道光年間梁章鉅編撰的史料筆記叢刊《歸田瑣記》等記載中,關公生日均為五月十三。而明崇禎二年(1629年)立石于常平村石磐溝關公祖塋的《祀田碑記》和《解梁關帝志》“重印序文”中,又記載關公生日為六月二十二。
元人胡琦在將關公祖系、生平年譜、關王書札、身后靈異,到歷代封贈、碑記、題詠等匯刊一處,編纂《關王事跡》的同時,在《顯烈廟記》中記載:“荊楚之人相傳以顯烈(關公)六月二十四日生,昭貺(關平)五月十三日生。雖傳記不載,然相傳如此。”顯烈是宋哲宗賜于關公的封號;昭貺是蜀漢后主賜于關平的謚號;荊楚舊指古荊州地區,現今湖北湖南一帶。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依據常平村民于昌“一夢一磚”而作的《前將軍關壯繆侯祖墓碑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刊行的《關圣帝君圣跡圖志》以及光緒十三年(1887年)付印的《山西通志》中,同樣記載“關公生于東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雖然元人胡琦所提的“關帝誕”時間最早,且有文字記載的碑刻,關公出生地和卒地民俗又同持此說,但官方不予認可,明清兩代朝廷祭典關帝誕一直為五月十三。民間祭典只有在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之間搖擺不定。
我國北方一帶以及南方部分地區認為關帝誕六月廿四之說據實可循,因而大都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辦關公誕辰祭典活動。
不管怎么說,關公出生于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是沒有爭議的。查萬年歷得知,當年屬相應為鼠年。
那么,關公離開家鄉究竟在何年何月何日?
正史尚無明確記載,民間敘說不一。《解梁關帝志·年表》記載:“漢孝靈皇帝中平末(189年),關帝自解至涿,始事昭烈。庚午,漢孝獻皇帝初平元年(190年),昭烈帝依中郎將公孫瓚,瓚使領平原相,帝與張飛并為別部司馬。”按這個時間,關公離鄉是在29歲。
關帝廟有碑記記載,關公離鄉逃匿時間是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這一年關公剛好19歲。按照《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有關劉備的記載,說劉備在“中平元年(184年),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這句話是說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帶領部下跟鄒靖討伐黃巾軍立了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同時也在說中平元年(184年),24歲的關公已追隨劉備參加了黃巾軍之戰。再參照《三國演義》中關公自我介紹“逃難江湖,五六年矣”的推論,關公19歲義除惡霸。離開家鄉比較符合當時情況。
關公卒于東漢末期何年何月何日?
同樣正史尚無明載,民間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臘月)初七日。此說首見于清代刊刻的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十六第四節《漢中王痛哭關公》。
這天,孫權設宴賞犒三軍,慶祝荊州大捷。孫權舉杯,呂蒙因關公魂魄附體,竟然大罵孫權。“大小將士慌拜于地,呂蒙七竅鮮血迸流,死于座下。蒙死年四十二歲,時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初七日也。”后來一些學者提出的關公歸天日為十二月(臘月)初七日,就是順延《三國志通俗演義》中記述的孫權設宴、呂蒙暴死一事的時間而推斷的。
另一種說法是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臘月)二十二日。有史料記載,曹操是漢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病亡的,東吳將關公首級送到達洛陽時間,一定在曹操生前,因而關公歸天日可為前一年的十二月(臘月)二十二日。同時江陵距洛陽約一千五百余里,護送關公頭顱是最緊要的軍事任務,10天左右亦可到達,不可能延宕一個月,因而推定漢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臘月)二十二日符合實際。我市河東博物館曲公游《關羽評傳》中,就記載關公卒于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臘月)二十二日。
兩種說法都同樣表明關公享年59歲,但據《辭海》中歷史紀年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對照的公歷(與西歷相同)絕對年份為公元220年1月1日,那么,漢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臘月)初七日和二十二日對照公歷年份應為公元220年2月1日以后了,這樣關公享年應該就為60歲了。在民間,還有周歲與虛歲、三年兩頭閏與三年兩不閏等講究,因而關公享年也有61歲的說法。
關公尊奉與信仰,自唐宋時期基本形成以后,關公身世與軼事的藝術創作作品明顯增多。關公精神內核要素,也被一些社團教派為己所用進而修改扭曲。我們尊重歷史,精準把握“真實的關羽,真正的關公”時不我待,重任在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