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03
溫翟
在很多影視劇以及“古典名著”中的“買買買”橋段里,“用碎銀子”是個常見景象。
為什么要用“碎銀子”呢?主要還是交易方便。在我國古代的各類貨幣中,白銀本就是非常“年輕”的一種。明朝以前,我國境內的白銀十分稀少,宋朝每年的白銀收入最高不過八十萬兩,流通不起來。
明朝中期起,隨著對外貿易的火熱發展,巨量的白銀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涌入中國,我國境內的“白銀流通”才火爆起來。單是在明朝的最后100年里,僅日本一地就有7500噸白銀流入中國。同一時期的美洲銀礦產出的白銀,至少有一半進入中國。從明朝中葉到清朝康雍年間,造訪我國東南沿海的外國船舶,幾乎都是滿載白銀靠岸。這“足量”白銀,也從明朝隆慶年間起以官方規定“銀錢兼使”的方式“晉級”為法定貨幣。
雖然白銀合法了,但用起來卻很麻煩。我國古代的官方白銀貨幣往往都是“銀錠”,即民間俗稱的“銀元寶”,式樣往往只有“十兩”“二十兩”“五十兩”等幾種,用的時候需要“剪”成碎銀子。明清年間,人們日常出門除了帶銀子外,還要帶剪子與戥子,剪子用來“剪”銀子,戥子則用來稱重。日常交易時的一塊塊碎銀子,就是這么來的。
(《老年生活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