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7-14
胡春良

蟠蛇紋鏤空鼎(春秋)1965年出于新絳縣柳泉村墓地。鼎通高24厘米,口徑26.2厘米,現藏于山西博物院。
青銅文明也是河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運城市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中,蟠蛇紋鏤空鼎(如圖)絕對是國寶級青銅重器,在中國鑄造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被學界認定為中國失蠟法鑄造的最早物證。
該銅器形制特點:飾兩周鏤空蟠蛇紋,間以绹索紋分隔,獨具風格,鑄造精美,是晉式青銅器中稀有佳作。這也說明了春秋時期晉國的工匠們已經掌握了失蠟法鑄造工藝。這是了不起的技術成果與進步。
這件青銅器的出土與春秋晉國的都城有關。在春秋晉國的都城沒有被認定以前,中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長期以來對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所在爭議不休。晉國是周成王的弟弟分封之地,起初是在曲沃,后來幾經遷徙,最后的都城是新田。新田的具體位置在哪,其時還待考古研究證明確定。在時任山西省文化廳廳長崔斗辰的不懈努力下,在1952年發現了侯馬晉國遺址,并于1957年被確定為晉國最后的都城新田。新絳柳泉墓地就是位于侯馬晉國遺址范圍內,是當時晉國貴族墓葬。1965年對柳泉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蟠蛇紋鏤空鼎橫空出世。這件青銅重器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大為震驚,因為它的形狀與普通的三足圓鼎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它的鼎壁上卻是有無數的群蛇(蟠蛇)圖案,這些圖案并不是雕刻上去的,而是鏤空的。鼎腹分為內外兩層,里面和普通的鼎是一樣的,只是外面是鏤空的群蛇圖案。遠遠看上去,就像一個籃子裝著青銅鼎,近處一看,群蛇栩栩如生,競相爭斗,姿態萬千,極為震撼。最后,學界定其為“蟠蛇紋鏤空鼎”。蟠蛇紋,是青銅器紋飾之一,其狀數蛇屈曲盤繞,有的蛇張口露齒,常施于壺、鑒上作裝飾,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此紋飾也為這件青銅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這么精美且鏤空的蟠蛇紋是怎么鑄造的呢?這就涉及我國古代失蠟法鑄造。失蠟法鑄造,又稱熔模鑄造,與泥范鑄造、鐵范鑄造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傳統鑄造工藝,是古代鑄造科技的杰出成就。具體來講,失蠟法是指用易熔化的蠟質材料制成鑄器物的蠟模。材料多選用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表面形成一層泥殼,然后在泥殼表面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后成為鑄型殼。再經過烘烤,使蠟液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將銅液注入型腔,待冷卻凝固后,去除型殼,便得到光潔精密的鑄件。
蟠蛇紋鏤空鼎的出土,證明了當時的晉國鑄造也十分發達。考古發現的侯馬鑄銅遺址,就是東周時期晉國鑄造青銅器作坊的遺址。遺址位于山西侯馬晉城遺址牛村古城南,面積20萬平方米。1955年起發掘,遺址內發現居住址、窖穴、水井、道路、陶窯、熔銅爐及鑄銅工具、銅錠、鉛錠、陶范等,共出土3萬余塊陶范,其中有1000余塊可辨認所鑄的器形,萬余塊雕刻有夔龍、夔鳳、云雷、饕餮、人物等紋飾。出土遺物證明,當時這里鑄造各種禮器、樂器、工具、兵器、貨幣、車馬器和裝飾品。經研究,可知當時鑄造青銅器具,要經過塑模、翻范、烘烤、合范、澆鑄等工序;制造工具、兵器、貨幣等使用單范或合范鑄造,禮、樂器則用復合范,且分鑄法的運用更加熟練。焊接技術在這一時期已被應用,錫焊、銅焊、鉛錫合金焊接等技術均被掌握。大約在春秋中期以后,還出現青銅器表面嵌入紅銅片和金銀絲的“嵌銅”和“錯金銀”等工藝,鎏金技術和在器表刻畫花紋的工藝已興起。這一發現揭示出東周時期的鑄銅技術及工藝水平,推進了中國冶金史的研究。
特別值得一提的侯馬陶范,它是中國古代鑄造科技發達的產物和物證,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明。侯馬陶范器形和紋飾已經相當豐富,證明了當時晉國青銅器的生產已經達到頂峰,使得各種復雜紋飾和器形的青銅器鑄造得以實現。侯馬陶范是晉文化重要的符號。而侯馬晉國遺址范圍出土的蟠蛇紋鏤空鼎,也佐證了春秋時期今侯馬地區發達的青銅鑄造業。
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譚德睿先生,在多種著作中均介紹了蟠蛇紋鏤空鼎,特別是在其論著《中國傳統鑄造圖典》一書中稱之為“中國失蠟法鑄造的最早物證”。該部論著由第69屆世界鑄造會議組委會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聯合發布。
蟠蛇紋鏤空鼎,不僅是春秋時期科技成就的經典代表,而且是晉文化的獨特符號,更是河東“古中國”元素的恒久人文物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