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7-04
□王鈺媚
我沒想到,年過七旬的母親竟然因為女兒在報刊上發表的幾篇文章,激發了晚年的作詩情懷,開啟了她的詩意人生。
母親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4歲喪母,16歲時最疼愛她的奶奶也因病去世。不過,面對這樣的成長環境,母親始終豁達、樂觀、上進。在那個穿戴都靠手工縫制的年代,縫縫補補、裁剪衣服,母親小小年紀一學就會。捏花饃、蒸棗糕、剪窗花、做紙扎,母親更是樣樣拿手,家里細活、地里農活,一樣不落。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我們姊妹三個穿著母親縫制的新衣,總能聽到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的嘖嘖稱贊。母親就像春天的細雨滋潤著干涸的土地,哺育著兒女茁壯成長。
母親生性勤懇,60多歲時不顧父親和我們的反對,堅持種植果園。她雖然只有小學文化,卻愛好廣泛,閑暇時喜歡看書、聽戲、剪窗花、做手工;平常說話總是言簡意賅,在教育兒女方面更是毫不含糊。她用“話有三說,巧說為妙”教育我們要注意說話方式;用“和面要三光:盆光、面光和手光”來教育我們掌握做家務的技巧;用“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教育我們要珍惜光陰、積極向上……母親用她的一言一行影響著我們。
去年,我把在媒體上刊登的一篇論文《踐行三牛精神 彰顯時代擔當》發到家庭微信群,家庭成員紛紛點贊,平時喜歡交流的母親卻沒有任何反應,我有點納悶。第二天早上,72歲的母親竟發過來一首28字的“七言詩”:“看見文章心喜歡,一整晚上睡不安。家里飛來金鳳凰,全家個個都榮光!”這首詩瞬間讓全家都稱贊不已。
還有一次,我的散文《珍惜遇見 不負青春》在報紙上刊登后,我截圖發到家庭微信群,并附了一句:“請母親大人點評。”沒想到不到一個小時,母親就在群里寫道:“文章寫得好,內容真不少。辛苦幾十年,幸福在眼前!”母親用這樣一首詩來肯定我、鼓勵我,既淺顯易懂,又有韻味;既肯定了成績,又展望了未來!
此后,為了讓母親多動腦,堅持作詩,我便時不時給她出個題目。有時只過了半個小時,母親就會在微信群里把創作的詩歌發出來。我們都由衷佩服母親,為母親的文采和晚年的創作精神感到欣慰!
就這樣,一來二往,母親竟然已經創作了十幾首短詩!而我在母親的言傳身教和激勵下,也不斷寫出佳作、不斷收獲成長!母親就像引航的燈塔,用她的聰慧和寬廣的胸懷不斷指引著兒女前進的方向!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一篇篇文章,一首首短詩,無聲地潤澤著母親和我之間的濃濃親情。希望母親永遠伴著我們溫暖前行,不斷釀出生活的甘霖,收獲詩意的人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