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7-04
□張全義
“麥罷啦”,此話聽起來有點遙遠,其實就是麥子收完了,老百姓忙了半年也該歇歇了。舅家奶奶還會給小外孫送“牛曲連”,這個習俗從很早一直延續至今。
我小時候,麥收在麥子成熟前多半個月就開始準備了。
先是割場,原來的碾麥場,不是種大麥就是種菜籽,因為它們比小麥熟得早,所以要收了趕緊騰出地方割場。人們先耙松、拾掇須根,碾壓實,然后青壯年勞力擔水,婦女老人往場地潑水再撒麥衣繼續碾壓,直至平整硬實,才算割場完成。
接著是搭鐮,“七成搭鐮,八成收完”。割麥時,青壯年勞力擔任拱巷子的領頭人,一邊一個,后邊一人打捆,四人為一組,一組割一單,地頭還有一個專門磨鐮的老者。夏收的場面熱火朝天。一般這樣的速度,七八天甚至十來天,才能把全隊的麥子割完。
運輸隊一般由趕車的把式擔任隊長,每輛大車(馬車)最少有四五名隊員持三股叉將麥捆挑起裝到車上,車上一人負責將麥捆擺齊平。一車麥能不能平安到碾麥場,關鍵是上面的裝車人。除大車外,運麥的還有毛驢車、小平車等。
麥運到場上堆成秸積,捂幾天,人們便開始碾打。碾打比較麻煩,有攤場、栽場、碾場等一系列工序。先說攤場,就是把麥捆從秸積堆上扒下來攤到場上。栽場,即將麥捆解散,再用叉騰開,讓陽光曬透,便于碾壓。翻場就是把碾過的麥秸翻過,以便把沒碾到的麥穗晾出來再碾。起場便接近尾聲了,把麥秸和碾出帶麥衣的麥子分開,麥秸上積、帶衣麥子等有風時揚麥或用扇車將麥和衣分開。
過去的夏收,確實是“龍口奪食”,一是麥子不能熟透,以免“割、運”過程中糟蹋糧食。二是看天氣,怕下雨麥子收不回來,又怕下雨場里的秸積弄不好,麥穗發霉、麥粒變質出芽。總之,“火麥連天”,天再熱,農民也不敢怠慢,搶收、搶種、大戰三夏,人人爭當模范。
現在的收麥,麥子熟透、干了,人們才聯系收割機,也不像過去那樣緊張忙碌了。轟隆隆,地少的一會兒,地多的也就個把鐘頭,麥子便收完了,連布袋都不用裝,直接放到收糧食的車上,拉到大磅上一過秤,錢一數,口袋里一裝,“麥罷啦”。
曾經的夢想,現如今很多都實現了。火麥連天的夏收三五天就結束了,老百姓的農業稅也免了,學生的學費也不用掏腰包了,醫療有醫保,農村老人也有社保了!麥罷了,外婆的“牛曲連”篩篩掄得更歡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