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25
□記者 張建群

近日,本報刊發了記者撰寫的《普救寺重修記》后,不少老同志發來補充材料,對原文未提及的人和事進行補充,他們對家鄉的關心與熱愛之情令人感動。
原運城地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大高發來的材料中說,普救寺修復的第一功臣當是原運城行署專員王學良同志,是他當年在永濟任縣委書記時請原副省長白清才來永濟考察立項,也是他請省古建所原所長柴澤俊來永濟設計修復方案。他擔任運城地區專員時,專門召集原副專員李憲政研究解決普救寺修復需要的木材和柴油問題。當時,任地區木材公司經理的寇玉林,對木材供應很支持。王學良同志幾次到太原落實省撥資金,并且從地區財政局調撥了部分資金。因為當時永濟財政比較困難,拿不出資金,可以說主要靠王學良專員上下運籌,在普救寺修復方面,他是功不可沒的。當然,還有許多同志做過很多工作,他們為普救寺的修復都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京工作的永濟籍人士李國強提供的資料顯示,王學良專員除了在普救寺的修復中功不可沒外,聞名遐邇的黃河大鐵牛也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發掘出來的。當年,任永濟縣文物局局長的樊旺林同志,對蒲州歷史素有關注。1988年,他與同事對蒲津古渡口黃河大鐵牛的所在位置做了詳細考察,提出了發掘的想法,得到了永濟縣委、縣政府和王學良同志等的大力支持。樊旺林找到李國強,希望能夠幫助聯系有關事宜。李國強找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劉忠德同志,劉忠德同志答應聽取匯報。王學良專員非常重視,親自帶隊向劉忠德副秘書長匯報。當時,到中南海匯報工作的有王學良專員、樊旺林局長,李國強作陪。
王學良專員對匯報做了充分準備,整理的匯報材料很豐富,匯報很有高度,充分闡述了發掘的價值和意義。劉忠德副秘書長隨即做了批示,并讓秘書與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聯系,請他聽取運城行署發掘黃河大鐵牛的詳細匯報。這樣,黃河大鐵牛發掘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的重視,同意進行科學考古發掘,由此使黃河大鐵牛重見天日。
1989年黃河大鐵牛發掘出來之后,出現了氧化問題,保護手段一時跟不上,王學良專員又積極向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匯報,爭取技術支援,最后形成了地上保護方案。王學良專員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和檔案工作,為永濟文化繁榮、文明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關于鸛雀樓的修復,也有許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有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無法想象,如果普救寺、鸛雀樓均沒有修復,古蒲津渡口的黃河大鐵牛也沒有重見天日,它們還都只沉睡在典籍中,飄忽于傳說中,那么,在山西南端那座曾經的大唐中都、河中府、可愛的永濟,還有沒有今天豐富的文化風景與浪漫韻致,還能不能稱“舜風唐韻,魅力永濟”,就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