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歷史悠久人文豐厚的閆景村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6-23

■解 放

如今的閆景村街面整齊劃一,錯落有致,宛如后土大地上鑲嵌的一顆明珠。 記者 陳方斌 攝

閆景村是萬榮縣高村鎮一個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厚的大村,是晉商李家大院所在地,入選2021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被國家文物局和住建部命名為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

閆景村地處峨嵋臺地,東瞻孤峰,西眺黃河,海拔723米,209國道與呼北高速公路在此交會,交通運輸方便,地勢南高北低。村域總面積5.47平方千米,東至臨猗景莊,西至北薛,南鄰臨猗南莊,北至潘朝村。村莊面積0.61平方千米,由三縱六橫10條小巷構成骨架。全村600戶、2380口人,42個姓氏,以薛、馮、寧、李為主,耕種著7308畝土地,兼營工商企業和旅游業。

人文:資源豐厚

閆景村有9座古漢墓,3座宋墓,一座唐末建的關帝廟,3座明代燒磚窯遺存,一眼古井,相傳還有明代古槐、古池泊;從漢墓中挖掘出青銅劍、陶器、銀器等珍貴歷史文物和一幅“天文圖”。這些豐厚的文物資源說明閆景村漢代就有了人類活動,至唐宋時期就形成了村莊,建村起碼有千年歷史。

該村村名來歷,根據村史(草稿)記載,目前有三種說法,一是“帝名說”,二是“景教說”,三是“姓氏說”。帝名說:漢景帝曾來過汾陰,這明顯是望文生義。景教說:元代蒙古族曾統治過萬泉,鄙視蒙古族的景教很盛行,閆景受其影響因而得名。筆者曾翻閱了《蒲州府志》《運城市志》《萬泉縣志》《萬榮縣志》以及臨猗、河津、稷山、聞喜(新編)、永濟、垣曲等縣地方志,均未找見“景教”之說的蛛絲馬跡。也曾和專家學者交換過意見,他們亦云未聞此說。持“景教”之說的同志說東景、南景、西景之名也可能與景教有關。經翻閱上述幾個村莊村志,原西景是因景姓得名景村,后因景村人增地少,村中部分人遷到村之東,就把村名叫成東景,遷到村南的,就把村名叫成南景,西景村也因村莊在西邊改名西景。這不就說明它們之名與“景教”毫無瓜葛嗎?

《萬榮地名志》關于閆景村名來歷這樣記述:“很早閆姓在此居住,景氏次之,兩姓合居于此,故名‘閆景’。”

說到閆景村的古廟宇,村史中說原有18座,現存10座,分別是結義廟、關帝廟、南娘娘廟、前廟、后土廟、三皇廟、土地廟、財神廟、白衣娘娘廟等。其中結義廟始建于明嘉靖十年,落成于十一年。原有正殿3間,戲臺1座,門前有石獅一對,鐵旗桿一雙。廟的東西側墻上繪有明代作的壁畫,一幅是關公出五關斬六將,一幅是關公水淹七軍。畫面線條流暢,人物形象豐滿,能保存到現在,實屬不易,殊為珍貴。

關帝廟,為唐末所建,曾多次重修,現在該村第四居民組。廟中的關羽像為木雕,該村史說其“工藝精湛,玲瓏剔透,惟妙惟肖,無與倫比,是傳統雕刻的技藝見證”。

結義廟中還藏有6塊石碑,分別是明嘉靖十一年居民重修堂殿創塑劉關張三堂圣像紀念碑,清乾隆二十七年重修三結義廟創建戲樓碑,清嘉慶九年村中對違法規不舉報罰款碑,道光四年魁星樓磚包碑,道光二十二年全村公議建立集體碑,光緒三十一年創建關門碑。

尤其值得稱道是清道光二十二年“全村公議建立集體碑”。這通碑就是清代村中制定的鄉規民約,明確要求“禁止開場窩賭窩匪;禁止牧放騾馬牛羊;禁止砍折樹枝,偷盜五谷,偷割苜蓿等”,違者各訂有罰款數額。這些,不僅對當時鄉村自治發揮了作用,對我們研究清代晉南鄉村管理制度提供了難得資料,就是對我們今天的鄉村振興戰略不也有著借鑒作用嗎?

經過多年多次戰火摧殘,特別是抗日戰爭的破壞,解放后修水庫和建池泊的挪用,農村中許多廟宇中的珍貴石碑,基本損失殆盡,而獨閆景村能完好地保存下6塊碑記,說明閆景村干部和群眾有著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

民居:精美典雅

閆景村昔日有“財富村”的稱號,但村中確有貧富之分。寒家住房一般為土窯洞或土墻廈。中等家庭占地三分,所謂“三分院子四分場”,房屋為土木結構。而財富家庭,一般住房為四合院,其基本格局為三房(北房與東西廂房)九間加南廈的一進四合院,內窄外寬。其代表作為李家的同順堂、同福堂,大門通常為東南門,稱“巽”字門,若是在南邊正中開門,一般在門內設照壁或屏風,稱“中”字門。廚房在東廈,廁所在院中西南角。四合院一般單坡,普通人家也喜歡單坡,單坡能使廈坡水流入自己家中,俗謂“肥水不流外人田”。目前閆景村留下的古民宅有薛光誠宅、薛翰英宅、馮天一宅、李大震宅、寧水翠宅、寧建中宅、馮文吉宅等7座古民居院落。其中薛光誠宅,建筑面積165平方米,始建于乾隆二十年,止乾隆五十一年,建筑歷時30年。另一處是馮文吉宅院,是典型的南廈格局,有門樓、正房、東西廂房和南廈。正房明間門窗與門罩雕花精美,閣樓門和閣樓炕保存完好,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四合院。

李家大院是該村民居的典型建筑,建筑始于清道光年間,清末民初初具規模,先后建成一進、二進、三進四合院20組和祠堂、別墅、房屋280間大宅院,現存院落7組,房屋146間,共占地125畝。整體建筑氣勢恢宏,建筑形式為豎井聚財四合院,同時吸納了徽式建筑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類建筑風格。整體院落布列有序,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裝飾考究,古樸典雅,院井藏風聚氣,宅門接地通天。其磚雕、木雕、石雕及鐵藝等裝飾都顯示了民間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等晉南民俗文化特點。李氏家族李子用因娶英國女子麥氏為妻,為了卻麥氏思鄉之情結,特為其建了一座中西合璧式院落,寬敞明亮,成為麥氏夫人相夫教子之場所,現更成為李家大院景區一處受到人們青睞的景點。

人才:培育搖籃

自古閆景村就重視子弟教育,人才培養,素以耕讀傳家聞名于世。村中的名門望族李敬修家族就重視興學育人,重視人才培養。他們家在清代就建立了私塾,重金聘請名師培育族人子弟,規定6歲以上兒童都要進入私塾讀書。李敬修兄弟多次慷慨解囊,捐助建設私塾、學校。民國初年李敬修為讓寒門子弟上學,就在本村建立了一座小學,每年還拿出30金作為學校經費。某年,萬泉書院坍塌,李敬修捐出500金重建。李道升認為“人才是立國之本,只有振興教育才能強國富民”。他曾捐銀500兩,在高村廟興建育嬰堂;又向縣城捐銀千兩,建立高等小學校。李敬倫還向學堂捐書一百余種,供學生們閱讀。

清末,廢除科舉,建立西學,李敬修將侄子送到太原學堂學習,后來又將長子子用和侄兒送到英國留學。

長期以來,在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閆景村出了一批舉人、貢生、學者、英才,出了一批像寧康為等清正廉明、受到百姓愛戴的官員;李敬修、李敬倫、李道升等慈善家;薛百祥、薛振甲、薛振基等武舉人;李子榮等企業家、開明紳士;范吼子、羅降降、寧牛煥、薛波晨、寧江孩等抗日愛國勇士,他們在八畛溝和日寇交戰中,奮勇殺敵,為國捐軀。特別是范吼子,他和機槍手李永清緊密配合,一次殺死鬼子50多人。敵人發現他腿部負傷,就想活捉他。待敵人靠近他身體時,他從背后抽出大刀,劈死兩人,最后他也壯烈殉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該村青年馮繩祖、薛懷玉、薛長安、李陽生、薛明虎、李善繼、馮奎選、寧存堂等響應國家號召,奔赴朝鮮前線,屢立戰功,成為閆景村的驕傲。

解放后,閆景村還建過汾南中學、萬泉中學、閆景中學、運城農校、運城師范閆景分校,為國家培養一批高中級人才,為閆景村培養出大學生340名,研究生27名。其中佼佼者有晉中礦務局工程師楊耀榮等。

善舉:代有傳承

閆景村李氏家族的善行善舉,在河東大地廣為傳頌。其慈善觀念和仁愛之心,已融入閆景村的文化基因之中。

“李善人”是李氏家族的代名詞,包括以李文蔚為代表的文字輩,李敬修為代表的敬字輩,李道行為代表的道字輩。李家家訓中的“行善道”,善為大德,善無大小,善無多少,善不等待,善不圖報的善文化,代代相傳,也成為一種家規。

李氏家族祖籍陜西韓城相里堡,明初逃荒到萬泉薛店村,后遷閆景村,以販賣土布發財致富。致富后,李家不忘鄉親、不忘回報社會,但凡薛店和閆景村貧困戶遇到紅白喜事,李敬修不是送錢就是送糧,對于家貧無錢買棺板人家,他先派人送去一副棺板,再送錢糧。凡村里埋人,遇到雪雨天,他就命長短工全部出動,鼎力助葬。

平時,李子用馬廄里總拴著幾頭牲口,誰家磨面或耕地,只要給長工頭打個招呼就可使用,不要任何報酬。

清光緒二十年,閆景村一帶突逢暴雨襲擊,山洪暴發,村民房舍坍塌,都到廟內避難,敬修、敬倫就在村中設灶數處,造飯供食。光緒二十六年,萬泉一帶遭災,他們又出糧數十石,賑濟鄉里,還拿出500銀元賑濟薛店村族人。

1928年,山西大旱,死人無數,餓殍遍野,晉南尤甚。李氏家族李道升、李道行、李道在、李道榮、李道臨共同商議救民于水火,先后向河東十七縣災區各捐銀1千元,向河東旱災救濟總會捐1萬銀元,同時還向萬泉縣捐銀4千元,向閆景和薛店各捐兩千銀元,并在運城神池廟、薛店村家廟、閆景村祖師廟三處設粥場舍飯。數月后,家中糧囤空虛無糧,他們就派車馬四處購糧。此次舍飯直到來年秋田豐收。李家賑災救荒的善舉美德很快傳遍晉豫等地。山西省政府主席閻錫山為其家庭頒發了“博士濟眾”的牌匾,萬泉縣縣長亦頒發了“樂善好施”的牌匾。民國二十年,為解決村民吃水困難,在村南買地建池泊,李道榮和閆景村村長商議費用由村民均攤,道升說不足部分由他支付,結果他家出資最多,還給修池泊人管飯發工資。1929年大災后,適逢天降甘霖,但百姓無種子下種,李道行就將自己的商鋪抵押,購回麥種,無償送給村民下種。

商貿:繁華古鎮

閆景自古官方稱村,但民間特別是附近村莊皆稱“閆景鎮”。不光萬泉,就連毗鄰的榮河、猗氏一帶也稱閆景為“小北京”。

閆景地處運城、河津、新絳、侯馬等南來北往之要道,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它四鄰的南莊、北薛等村皆為它的衛星村,于是它自然成為十里八鄉的貨物集散地。特別是閆景確定逢三、八集日,更促進了閆景經濟繁榮。村中之東西大道、南北大巷,逐漸建起商鋪,后李氏家族遷入該村,逐漸將商店擴大到陜西、甘肅、寧夏、天津、上海、廣東等地,先后發展到80處,同時帶動了閆景村的店鋪發展。據村中耄耋老人回憶,當年閆景就有4家車馬大店,兩家肉鋪,還有饃鋪、繡花局、診所、紙扎鋪、軋花店、雜貨鋪、銀爐、理發鋪、綢緞布匹鋪、中藥鋪、雜貨鋪、染坊、糖業煙酒、糧棧、木匠鋪等。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寇在閆景燒殺掠奪,無惡不作,李氏族人四處分散,閆景古鎮從此走向衰落。

改革開放后,隨著李家大院成為運城市4A級旅游景點,又在其對面建起笑話博覽園,進一步拉動了閆景村沿街商貿繁榮。現在,閆景村的東西和南北大街進行了仿古立體墻面改造,新建了下水道,完成了綠化+微景觀打造工程,街面整齊劃一,錯落有致,形成晉南特色美食一條街和民俗文化一條街。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