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水自石根流出,風從松頂飄來”

——禪林養生文化在永濟沿革考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6-17

□楊孟冬

▲普救寺風光

佛教屬于舶來文化,是通過“沙漠綠洲絲綢之路”進入中土的,在長達兩千多年的發展繁榮過程中,與中土文化曾經產生激烈的碰撞。但,中土文化的極具包容性和吸納性,終使這一外來文化有了一個異地生養的土壤,并逐漸成為具有中土特色的宗教文化體系。

自兩晉南北朝以來,中土佛教由“正法時代”進入“像法時代”。如此,石窟、寺廟、庵堂等佛教建筑逐漸出現在中土大地上。尤其,一些自然生態優美的山林環境,成為佛教徒“明心見性”的最佳所在。當然,這都是因為佛教講求“參禪”而遠離喧囂生活的一種精神修行狀態。與道教所持的“清修”而論,其行為初衷基本相同。

在山西省境內,最為壯觀的佛教場所莫過于忻州五臺山和大同武州山云岡石窟。此兩處中土佛教文化遺產,一個被譽為“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一個被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作為宣揚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它們都有力見證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燦爛光輝。

位于山西南部的永濟市,地理上“襟山帶河”,又“扼陜洛之要樞”,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大藩重鎮”威名光耀史冊。從現在境內遺存的有形文化遺產來看,不論是自然山水,還是古跡遺址,抑或將相陵寢,都彰顯著一方地域深厚的文化積淀。這些豐富的風物名勝,對于永濟建設文化旅游名城,則是一份寶貴的資源優勢。實踐也已經證明,永濟多年來正是依托這些文化資源,打造“觀光旅游”名城,才取得了不菲的發展成效,贏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中國十佳魅力城市”的榮譽稱號。

永濟境內,禪林古剎林立,最著名的有阿育王塔、普救寺、萬固寺、棲巖寺、延祚寺、松林寺、白塔寺等,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如此之多的佛教文化遺存,除了普救寺和延祚寺地處鄉民聚集地帶以外,其他大多均掩映在中條山幽林深處。

阿育王塔,又名蒲坂阿育王塔,建造于公元前230年左右,系身毒(古印度)國王阿育王在中國建造的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19座佛塔之一。該塔有別于后來中土風格的多層多角磚塔,形制為覆缽狀,具有鮮明的印度建筑特色。東晉十六國時期,后秦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皇帝姚興倡導佛事,便命人開掘蒲坂塔地宮,將佛骨舍利移于京師,為其興建“草堂寺”提供“佛根”。據敦煌文獻P.2977唐代寫卷《明塔》記載,蒲坂阿育王塔具體位置,即在后來的普救寺內。

普救寺,位于蒲州城東門外峨嵋塬上,前身為蒲坂阿育王塔所在地,南北朝時,北齊皇帝高洋予以了修葺;隋朝統一后,再次進行了擴建;唐高宗時,為則天娘娘香火院;武則天稱帝后,改稱“西永清院”。唐代文人楊巨源觀景賦詩道:東門高處天,一望幾悠然;白浪過城下,青山滿寺前。據《蒲州府志》記載,五代十國時,后唐樞密使郭威平定河中府(治今永濟)后,又將其改名“普救寺”。元朝時,陜西行臺監察御史王實甫曾數次游歷普救寺,并在唐朝詩人元稹所撰傳奇《鶯鶯傳》基礎上,創作出了戲曲名著《西廂記》。隨著《西廂記》的故事在民間產生了深入影響,普救寺從此名聲大噪起來。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關中發生特大地震,普救寺淪為瓦礫場。9年后,蒲州知州張佳胤倡議鄉民募捐重建普救寺佛塔。如今的方形九級“鶯鶯塔”,即為曩時重建,歷經400多年仍堅固挺拔。如今,依據西廂記故事情節,結合考古發掘而修復的普救寺,殿宇櫛比鱗次,松柏蒼翠其中,一派天上宮闕氣象,散發著迷人的光彩。

萬固寺,位于蒲州鎮,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是鮮卑拓跋皇室遷都洛陽后于中條山北麓建造的著名寺院。該寺之名,包含著尊崇佛教的北魏皇室祈愿“江山萬年永固”的深意。在后世王朝數次“抑佛”運動中,該寺不但沒有受到沖擊和損毀,規模反而不斷增容,成為“中條山第一禪林”。

萬固寺佛塔與太原永祚寺雙塔形制相同,名號“多寶佛塔”,高聳入云,八面玲瓏,工制壯麗,系明朝宰相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擔任工程主事,聘請當時寺廟建筑學家妙峰法師設計并建造。整個寺院依山勢逐級而高,殿堂巍峨壯觀,林木葳蕤,溪流淙淙,鳥鳴啁啾,自然生態極其優美。唐朝“大歷十才子”之一的耿湋,夜宿寺內感慨道:云開半夜千林靜,月上中峰萬壑明;宋代文學家蘇軾游歷該寺后,慨然發出“水自石根流出,風從松頂飄來”的吟唱。

棲巖寺,本名靈居寺,位于韓陽鎮首陽山(中條山起點)制高處,初創于北周時期。隋文帝六十甲子壽誕之年,特賜“舍利”給80州,要求各地都要于當年十月十五日建成浮屠(佛塔)予以供藏。蒲州(治今永濟)靈居寺,便是供藏舍利的佛寺之一。舍利塔建成后,隋文帝還將國外進貢的“瑪瑙盞”賜贈寺僧,于壽誕之日親臨該寺舉辦舍利道場,并改寺名為“棲巖寺”。

唐朝時,棲巖寺分上、中、下3座寺院,規模達到最盛。五代十國至宋元明清,寺內僧伽聞名四方。僅從該寺現存的50余座高僧塔林來看,其在中土佛教史上的地位當不同凡響。整個寺院依首陽山龍頭而建,層巒疊嶂,風景清幽,鳥鳴四季,甘泉流響,令人心曠神怡。唐代詩人盧綸曾夜登該寺,仰望蒼穹禁不住浩嘆道: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巖風……舉頭星可摘,疑在廣寒宮。

延祚寺,位于永濟孫常村,初創于北魏時期,重修于唐貞觀年間。后周時,趙匡胤曾避難于此。北宋初年,詔命予以擴建,賜名“延祚寺”,之后歷朝各代多有修葺。因寺內有一口可供千人吃飯的大鍋,其亦名“大鍋寺”。

延祚寺地處古代官道之側,民間影響廣泛。山門外有一棵千年古槐,虬枝盤旋,枝葉繁茂。廟內遺存有一棵古代僧伽從印度移植的娑羅樹,屬于珍稀樹種。廟址遺存的《延祚禪林周圍全圖》石刻,可一覽宋朝其建筑規模。尤其,石刻上鐫刻的“北接湖光明鏡里,南臨條嶺畫屏中”字句,使人浮想聯翩,充分證明這里環境非常優美。

松林寺,本名萬善寺,建于明朝初年,因清朝僧人李松山在此剃度,并廣植松樹而改稱“松林寺”。該寺位于虞鄉鎮中條山風伯峪(桃花澗)峪口處,周圍松林繁茂,澗水流淌,鳥語花香,清氣爽身,風景宜人。近年來,經過修繕,該廟主要建筑頗具規模。每年春風綠山之時,登山進廟者絡繹不絕。尤其盛夏時節,前來觀賞白皮松和避暑的游客更是摩肩接踵。甚至,還有鐘情的游客欣賞了“皓月銜東嶺,銀河接上方”意境才肯返回。

白塔寺,位于韓陽鎮祁家村東中條山上。《永濟縣志》記載,該寺舍利塔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重修于清朝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塔身四面五層,通體磚砌,密檐疊澀,逐級收攏,白灰勾縫,高21米。因其建在錐形山頭之上,極具神秘氣度。每天陽光照射下,塔體“若泛白光”,故名“白塔”。遺憾的是,寺廟建筑基本損毀殆盡,唯獨白塔挺立于如屏的中條山上。

……

如此之多的寺廟禪林,承載著佛教文化在永濟歷史上的高度繁榮,也見證了中土佛教融入社會層面的精神形態。

客觀上講,佛祖釋迦牟尼隨順“世間法”,修行中注重個人衛生、醫藥料理、規范行為等外在因素,因而活了80歲左右。這在遙遠的公元前6世紀,已是非常長壽了。

佛教看似沒有直接關于健康養生的內容,但佛教僧伽秉承釋迦牟尼修行之法,長期修習戒定慧,使身心處于寧靜狀態,必然有利于自身的健康長壽。就本土歷代高僧來說,長壽之人也非常多。因而,佛教在長期發展繁榮過程中,尤其傳入中土又被賦予了中土文明特色,自然也就在文化意義上包含了一些有關健康養生的特點。

譬如,南北朝時期山西籍高僧曇鸞,因為身患“氣疾”,便苦行到南方學習道家養生技術,得到了道士陶弘景的指導和傳授。曇鸞返回北方后,又專門拜訪從西域來到洛陽的佛教學者菩提流支,精心研學佛門長壽法著作《觀無量壽經》。因掌握了佛教和道教的健康養生技術,后來其便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悟,靜心寫出了《調氣論》《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麓》等著作,成為開創中土佛教養生學的代表人物。

又如,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曾一度隱居于嵩山少林寺,后世中土佛教推崇的“少林武術”,就是他“以武養生”而創立的重要法門。少林武術名滿天下,至今在健康養生方面,仍然是人們十分青睞的體育文化內容。特別是《易筋經》《八段錦》等養生體操,已成為時下中老年人強身健體的方法之一。

再如,天臺宗高僧智顗,在《小止觀》一書中,借鑒了道家的保健法門“六字訣”,采用6個字聲治療身體方面的疾病。如今,“六字訣”仍然是國家體委提倡的養生方法之一。

另外,許多佛寺中還專門建有供奉“藥師”的殿堂,亦是佛教養生文化的有力體現。永濟萬固寺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藥師洞”,供奉的就是藥師如來佛,即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

在社會不斷發展、物質生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的今天,健康養生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成為人們茶余飯后關注的話題。而依托地域自然山水和文化生態,尤其是歷史遺存下來的“清修”之地,則成了發展康養文化旅游的資源。

發展康養旅游,重在康養文化的挖掘和康養項目的設置。當然,挖掘康養文化、建設康養旅游項目,禪林文化和地標只是一個載體,還應注重與中醫理療、體育健身、特色餐飲等業態相融合,形成質量上乘、服務一流、廣泛認同的旅游產品新體系。

永濟境內遺存的佛教禪林文化場所,大多都可以作為挖掘養生文化、發展康養旅游的項目實施地。結合時下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借鑒有關健康養生項目的文化植入,永濟旅游業將會迎來新的轉型和發展。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