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06
□李養龍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遍布晉南鄉間的古代碑樓、牌坊宛若一顆顆璀璨的歷史遺珠,為我們留存下珍貴的文化信息。經考證,古代要修建一座旌表碑樓、功德牌坊是非常重要的事,需要地方組織或家族訴求才能建造,有的甚至還需皇帝敕封,這種碑樓大多是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每一座碑樓都蘊含著一定的實際意義,本文介紹的碑樓是位于鹽湖區上郭村西的馬太君淑德碑樓。
一
馬太君淑德碑樓建于清咸豐九年,坐北朝南,青石仿木式建筑結構,單檐歇山式屋頂。碑樓高大華麗,選材講究,雕刻精美細致。樓內立碑一通,螭首碑頭、蓮花底座,石碑高3.15米,整座碑樓高7米多。因其雕刻精美,紛繁華麗,當地人一直稱它為“花碑樓”。
上郭村是筆者出生和生長的地方。兒時,我經常去碑樓附近玩耍。
馬太君淑德碑樓中的石碑,正中間豎寫碑題大字為:例贈修職佐郎榮波李公繼配馬太君淑德碑。右面是碑文,介紹主人的美德事跡。左面是落款,有上下兩部分。
石碑上部分四行(豎寫)大字號介紹了碑文的撰寫者、篆寫人、審閱人、拜書人,這四位名人的頭銜都很長。下部分很小的字體,寫有子孫的名字,因為長期拓碑,碑上墨跡很多,碑文十分模糊。從整個石碑陽面的布局可以看出,介紹幾位官員的字體很大,占用碑面高度六分之五。這說明碑樓上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這幾人。
這座碑是為修職佐郎李榮波的夫人修建的功德碑,碑題中卻沒有夫人的名字。
“太君”一詞在明清時期,主要用來稱呼那些有品級的女性或者是官員母親的封號。“淑德碑”,就是表彰李榮波繼配馬夫人的賢德碑,屬于功德碑而不是墓碑。碑文中有“故值出殯之期,鄉親族感德不忘,欲立碑,欲表彰之,乞余為文”。有民意之傾向,不是自家欲立之,立碑的目的是希冀當地鄉民,特別是婦女們學習。因為是功德碑,當然要請名人撰寫碑文,書法名人篆寫,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碑樓的知名度。當然,碑樓修建費用是主家開支。
綜上所述,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這個碑題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李榮波夫人馬女士淑德碑”。
二
石碑外的兩個石柱上,書有一副楹聯:濟物非沽名只因性善,樹碣豈報德惟寫心藏。
該楹聯是對碑主人功德的高度概括,意思是:對困苦者幫助,不是為了謀取名譽,只因本性所然為之;今樹碑立傳頌揚,不是為了報恩感德,只為表達內心之話。
正面匾額:惻隱堪風。意思是:對苦難的人同情,堪稱大家風范。
以上是碑陽的全部內容。
碑陰的文字全部是人名,應該是自愿捐款人員的名單,李氏家族在此銘刻以示感謝。背面還有一匾額:書寫“追慕”二字,為追念、仰慕的意思。
三
這座碑樓體積不算大,但建造極其精美,整座碑樓全部為青石結構,沒有一塊磚木,是石碑樓中的上乘之作。特別是石碑頂部的樓體部分,雕刻圖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屋頂為單檐歇山式,規格是僅次于皇家殿堂才可使用的廡殿頂。屋頂四角的鳳凰石雕寓意碑樓主人是有圣德之人,是除了龍之外的最高等級,最頂部筒瓦看似是瓦,其實是青石雕刻之。額枋層雕刻有五福臨門,上層懸吊的墊板浮雕著二十四孝故事,下層兩立柱之間雕刻有雙鶴圖、雙鹿圖等,精美絕倫。整個碑樓雕刻工藝十分繁雜。
石碑上的龍紋碑首,雕刻也十分講究。該碑頭龍紋的正中間寫有篆體“皇清”。石碑頂端、碑樓底部的雕刻圖案也十分精美。《易經》卦的整套圖形,因為嵌套在碑樓里,雖歷經160多年,仍然非常清晰。
磚雕和木雕易于雕刻,在房屋建筑中使用廣泛,而石材的雕刻難度大,搬運困難,因而一般只在重要建筑如門樓、牌坊、碑樓、寺廟等使用。它的特點是費工費時,投資巨大,但保存長久。據傳,修建該碑樓花費很大,所用的石材并不是當地的石材,是專門從外地購置的,總共花費“斗”銀。
該碑樓還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碑座是極少使用的蓮花座而不是常見的龜趺。蓮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是佛教的重要象征,常人很少使用。
清以前修建功德碑這樣的旌表建筑有嚴格等級標準,但保護裝飾石碑的碑樓屬碑外之物。從造價來說,碑樓要遠超石碑。如此大費財力建造碑樓,主要是想通過這一事件彰顯家族的財富與榮耀,以流芳百世。
這種碑樓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歷史意義,因而歷代官民無不高度重視。在修建碑樓前,首先,聘請的碑文撰寫人一定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有文才和知名度。其次,還要考慮書法家書寫和名人審閱。如此,碑文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人文價值。盡管該碑樓已經160多年,但碑文內容仍清晰可見,文字優美。
以前字帖不多,一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在此拓碑練字,筆者的老師小時候就經常去石碑拓碑練字。現在,石碑的陽面仍遺留有大量墨跡。
四
碑文主要介紹馬太君的高尚品德。據說她自18歲嫁到李家,那時家道還不富有,時常有討飯的人上門,她總暗勸家主,每每施舍。后來家道殷實,她時常教育子侄,對窮苦之人不要吝嗇,把錢財散給貧困的人。對人施了恩惠,不要記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記在心。
原來的碑樓頂部四個角還掛有鈴鐺,只要有風就會有鈴聲,所以當地人也叫它“鈴鈴花碑樓”。碑樓的四周,原來還有大概6米見方石圍欄,每邊有4個石柱,每個石柱頂端都刻有精美的獅子。
碑樓修建在村西的大路邊,是因為他們家族的祖墳就在村西五畛地,碑樓與其祖墳遙相呼應,整個設計構思十分巧妙。根據其家族后裔李天才(1947年出生)介紹,自己兒時所見的祖墳規模很大,兩邊有很多石豬、石羊,還有拴馬樁、石旗桿等,祖墳邊還有十幾棵大柏樹。由此可見當年李氏家族的輝煌。
據李先生介紹,在修建碑樓之前,家里還給馬夫人舉辦過隆重的祝壽活動,并流傳下來一塊祝壽牌匾。族里老人說,這塊清代祝壽匾額制作精美,是清代書法、雕刻藝術的集中展現,同時也是清代尊老敬老習俗的實物見證。
五
對于李榮波家族的文字記載不多,流傳最多的就是李榮波之子,是道光年間的一位武科舉人,級別為知府一類的武官。武舉人做官以后,家族的生意就發展到陜西漢中、安康地區。那時,可謂為家族的鼎盛時期。
因為他們家是靠做生意起家,那時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馬車,所以賜家族商號名“車套”。
車套家可算是上郭村近代以來發家最早的家族,有2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車套家的房屋建筑是村里最好的院落,后來因家道中落,主院被賣給村里的第一大財主花鋪家。
車套家族剩下五間過廳,兩間分給李天才家,另外三間分給他本家叔叔。1980年前后,因為拆遷,車套家族遺留的許多房屋蕩然無存,現僅存門廳幾間,無聲地訴說著車套家族那遙遠的故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