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3
□記者 王捷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端午節期間,“我們的節日·端午”2022年運城市“吟誦經典歌賦 弘揚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在市文化館舉行。

此次活動由運城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文聯主辦,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市文化館、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旨在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歷史底蘊,讓群眾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濃郁的文化氣息和魅力。
整場活動共有10個經典節目。《詩經·小雅·鹿鳴》拉開了演出的序幕,《詩經·魏風·汾沮洳》《木瓜·桃夭·天保》《詩經·蒹葭》吟誦出對祖國最誠摯的祝福;運城文化名片《南風歌》,引領觀眾走進舜帝在運城鹽湖北岸撫五弦琴吟唱的經典場景;屈原《九歌·山鬼》的吟誦,讓觀眾感受到屈原壯志未酬的報國之情;吟誦與情景劇結合的《浣溪沙·端午》,巧妙地讓觀眾了解到古人過端午的習俗……

來自運城民協河東吟誦社的成員們,以詩詞為脈絡,以音樂為載體,以吟誦為表達,滿懷深情地抒發了愛祖國、愛家鄉的熾熱情感,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與贊揚之情,為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場富有韻味的視聽盛宴。此外,節目中還穿插了精彩的茶藝表演與古箏演奏,濃厚的民族特色文化,為整場吟誦會增色不少。
市民于女士觀看后感觸很深,“吟誦平時不多見,能夠以這種形式來了解端午節,在慢下來的節奏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很不錯”。

“吟誦的調,是根據漢語言的發音、聲音特征而來的。根據漢語言聲韻本身就有的特征,結合河東地區傳統古中國雅言的發音進行,既押韻,也符合河東的聲韻特點,這就是河東吟誦的特征。”運城民協河東吟誦社主席柴海軍介紹,“這場演出的作品都和端午、河東有關。過去端午吟誦詩詞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習俗,所以我們希望以整臺晚會的形式,把這一美好的習俗體現出來,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化原本活潑、開朗的模樣,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河東是華夏吟誦文化的發源地、成熟地、傳播中心,作為河東人,有義務把河東吟誦傳承下去。”他說。
人民路學校教師、運城民協河東吟誦社種子教師培訓團團長王妍龍,此次參演了《詩經·蒹葭》《浣溪沙·端午》兩個節目。她也是第一批加入種子教師團隊的。平時在教學中,她就十分注重讓孩子用吟誦的方式來表達課本中的詩詞。
“吟誦是古代人唱歌的一種方式,用吟誦這一古老的方式去還原古詩詞的面貌,會激發孩子對古詩詞的興趣。”她說,平時都是在教室展現,這次搬上了舞臺,不僅讓孩子進一步了解了端午節的內涵,也讓孩子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美,在視覺、聽覺上都有一種美的享受,“河東吟誦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我們也更自信,把這個傳承下去。”
此次吟誦會還進行了創新。河東吟誦社副主席樊菁菁介紹:“這次的端午吟誦活動,不僅形式上融入了情景劇,讓人們更直白地了解到端午的相關知識,同時在吟誦上更加有特色,融入了比較悠揚的長調,讓其更有韻味。”
攝影 記者 衛行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