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猗氏傳奇將領(lǐng)封常清

來源:發(fā)布者:趙戰(zhàn)生時間:2022-06-02

拿破侖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比拿破侖早生了千余年的唐朝名將封常清,在還是戍邊卒時,只是期望成為將軍高仙芝的一名儀仗兵。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算太高的要求,封常清也是壯足了膽,鼓足了勁,才美夢成真的。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封常清祖籍蒲州猗氏(今臨猗縣),父母早亡,由外祖父撫養(yǎng)長大。外祖父喜歡讀書,頗通文墨,后因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龜茲,今新疆庫車)充軍,成為胡城南門的守衛(wèi)。他對小外孫呵護備至,常帶其在城門樓上讀書識字。在外祖父的悉心指導下,封常清博覽群書,學識大漲。

一次,封常清看見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兵,開路的三十多名儀仗兵個個衣甲鮮亮,神采飛揚,他心里十分艷羨。于是他便投書自薦,表示要跟隨將軍鞍前馬后,以壯軍威。

及至高仙芝見到毛遂自薦者,卻大失所望,不由皺了眉頭。原來,封常清其貌不揚,形象不佳。新、舊《唐書》對他的描述均為細瘦、斜眼、腳短而跛。

自薦遭拒后,封常清并不氣餒,天天站在軍營門口等待接見。看高仙芝執(zhí)意不接納自己,他慷慨陳詞:“我之所以不揣冒昧前來投靠,主要是仰慕將軍的高義,欲為國效力。沒想到您卻以貌取人,不辨良莠!”高仙芝頓有所悟,這才把他納入親兵。

從此,封常清拉開了自己人生高光時刻的大幕,輝煌接踵而至。

開元末年,依附大唐的達奚部族叛亂,自黑山發(fā)兵,襲取安西所屬的碎葉城。高仙芝奉命平叛。在其凌厲攻擊下,叛軍潰敗,四散逃亡。戰(zhàn)后,封常清私下自擬戰(zhàn)表,將戰(zhàn)爭經(jīng)過、制勝謀略及其深遠意義,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論述,生動直觀,周密翔實,文采斐然,使人如身臨其境。此表一經(jīng)傳出,即深受高仙芝贊譽,同僚無不佩服。

天寶六年(747年),高仙芝升任安西節(jié)度使,奏請擢拔封常清為慶王府錄事參軍、節(jié)度判官,賜紫金魚袋。這些官職雖不算高,可此紫金魚袋卻是御賜之物,光鮮耀目,非比尋常。

高仙芝視封常清如兄弟,日益信任。每當出兵征討,輒令封常清為留后知節(jié)度使,全權(quán)處置一切事務。

那時,高仙芝乳母的兒子鄭德詮為郎將,深受高仙芝寵愛,主理高家事務。他恃寵而驕,無人敢言。一次,封常清外出歸來,諸將都來參拜,唯鄭策馬從封的面前馳過。事后,封常清不動聲色,將鄭召至內(nèi)廳杖斃,以肅軍紀。高仙芝知道了事情原委,敬畏他公正,強壓住夫人及乳母的心頭之火,并未對他求全責備。之后,又有兩名桀驁不馴、目無法紀的將官,被封常清依律問斬。一時三軍股栗,風紀為之整肅。

天寶十一年,安西節(jié)度使王正見奏請封常清為四鎮(zhèn)支度營田副使、行軍司馬。他死后,封常清擢升為安西副大都護,兼御史中丞、知節(jié)度事。

兩年后,封常清奉旨入朝,攝御史大夫;其一子晉升為五品官,賜宅第一處;其已故父母,亦受追封。不久,朝廷又敕命封常清代掌北庭都護,持節(jié)充伊西節(jié)度等使。身為一方大員,他仍克勤克儉,從不張揚,每出行乘騎只有一兩匹馬而已,對部下從來都一視同仁,賞罰嚴明。

天寶末年(755年),安史禍起。唐玄宗在華清池召見封常清,商議討逆之策。封常清臨危請纓,自去東都洛陽前線募兵討賊。玄宗嘉其忠勇,任他為范陽節(jié)度,著令即刻起程。

封常清急如星火趕到洛陽,大旗一豎,很快招來六萬士兵。接著,他下令拆毀洛陽東門外的河陽橋,決心破釜沉舟,與叛軍血戰(zhàn)到底。由于缺乏訓練、軍備不整,新軍戰(zhàn)力不強,勉強支撐了一段時日,還是抵不住叛軍的猛烈攻擊,節(jié)節(jié)敗退下來。他只好帶領(lǐng)殘軍西奔陜郡,與駐守在這里的高仙芝部會合。經(jīng)過一番商議,兩人覺得賊軍勢盛,一時難與爭鋒,不如退守潼關(guān),把住長安門戶,憑險拒敵。

唐玄宗聞知封常清戰(zhàn)敗,十分生氣,下詔削其官爵,以布衣隸屬高仙芝部。高仙芝對封常清的際遇深表同情,他不以成敗論英雄,仍讓其監(jiān)巡左右?guī)姟?/p>

唐朝皇帝為了牢牢把控軍權(quán),常以宦官為監(jiān)軍,派駐軍隊,與主帥平起平坐,分庭抗禮。宦官邊令誠,就是皇帝安插在高仙芝身邊的一顆“釘子”。他因高仙芝清高孤傲,對自己數(shù)有不敬,便積怨在心。及至封常清兵敗來投,對他亦不理不睬,視為無物,更激起了他的無名仇恨,必欲置高、封二人于死地。

憑借入朝面圣的特殊機遇,邊令誠屢進讒言,多方詆毀,使唐玄宗對高、封二人大為不滿。當安史叛軍氣勢洶洶逼近潼關(guān)時,玄宗不顧敵強己弱的軍事態(tài)勢,嚴詞詔令守軍出關(guān)迎擊。

面對現(xiàn)實,高、封二人思慮再三,還是覺得雙方戰(zhàn)力極不對等,出兵對陣,勝敗難料。只有憑險固守,阻滯叛軍西進,保衛(wèi)京城長安,才是上上之策。為了說服圣上,封常清多次上書備述軍情,卻都被邊令誠暗中扣壓。唐玄宗看到潼關(guān)守軍按兵不動,抗旨不遵,龍顏大怒,下令將高、封二人就地正法。

邊令誠持詔命至潼關(guān),將封常清引入驛南西街,向他宣讀圣諭。封仰天長嘆:“洛陽之戰(zhàn),我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國家旌麾,受戮敵手。今日討逆無效,死乃甘心。”說罷,從容赴死。

高仙芝巡城后回到官署,看見封常清的尸體放在一張竹席上,四周空空,連靈牌都沒有,不由大放悲聲。他哭喊著說:“封二(常清乳名),你從貧賤到顯赫,是我提拔你為判官,后又成為一方大員。怎料蒼天不佑,今日遭此奇冤,活活痛煞人也。”但還沒等他為封料理后事,自己也被斬首示眾。

主將無辜被戮,潼關(guān)城破賊狂。叛軍一路呼嘯,兵臨長安,玄宗驚慌失措,掩面悲泣。痛定思痛,他如夢方醒,悔不該聽信讒言,冤殺大將,自毀長城。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拋卻繁華,逃亡西蜀。

其實,早在兵敗洛陽退入潼關(guān)后,封常清就想到了日后的種種不測,時刻準備引咎責躬,以死謝罪。可當他看到安史叛軍如洪水猛獸,危害社稷,禍亂百姓,天下不安,更覺痛心疾首,發(fā)誓要與叛軍血戰(zhàn)到底。

為了勸諫玄宗以國事為重,遠小人而近賢臣,封常清臨刑之前,揮淚泣血,寫下了一封遺書:《封常清謝死表聞》。

“臣自城陷以來,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對。臣之此來,非求茍活,實欲陳社稷之計,破虎狼之謀。冀拜首闕庭,吐心陛下,論逆胡之兵勢,陳討捍之別謀。酬萬死之恩,以報一生之寵。豈料長安日遠,謁見無由;函谷關(guān)遙,陳情不暇!臣讀《春秋》,見狼瞫稱未獲死所,臣今獲矣。”

“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誑妄為辭;陛下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愿畢矣。”

“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jié)草軍前,回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鋋。”

不知唐玄宗是否看到過這封遺書。如果看到了,他會派快馬日夜兼程,去追回成命嗎?

當然,世上沒有“如果”,“如果”都是后人假設的。避開“如果”不談,我們看到后來的結(jié)果,是《封常清謝死表聞》莫名其妙地落到了敦煌莫高窟的藏經(jīng)洞里。它在這里“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地沉寂了千年之久,從不為外人所知。

上世紀初,有法國冒險家遠足我國西北大漠,從敦煌莫高窟掠走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就有封常清遺書這份“國寶”。它被陳列在巴黎國立圖書館的櫥柜里,編號為“敦煌文書P·3620”。

封常清寫給皇帝的“遺書”,本應保存在長安的皇家檔案庫里,可為什么會跑到千里之外的佛教圣窟里呢?原來,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這封“遺書”,并非封常清的親筆手跡,而是后昆張議潮抄寫的書法作品。

那么,張議潮是誰?他怎么有機會、有興趣抄寫這封“遺書”呢?原來,張議潮也是一名唐將,只不過比封常清晚生了幾十年。他曾在沙州高舉義旗,帶領(lǐng)義軍一舉收復河西十一州,擺脫了吐蕃貴族的統(tǒng)治,成為沙州歸義軍節(jié)度使。

張議潮少有壯志,對前代愛國將領(lǐng)十分崇敬,17歲便抄寫了封常清的“遺書”,一為勵志自勉,二為英雄立名。


網(wǎng)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