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03
□三點水
《詩經》中有關采集的詩歌近30首,以“采”為篇名的有8首。第一首《關雎》寫采荇,“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采葛》是名篇。“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中的三秋,指的不是三年,應該是三季。
葛是葛藤,蕭是白蒿,艾是艾草。《詩經》中從事采集的,主要是女子。《詩經》中采摘的女子會將自身的相思或懷歸之情對著草木傾訴,或是借助草木詠嘆。“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聞一多語)”女子們借物起興,其中情感之大膽熾烈,俯拾皆是。
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說:“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婦女節之前被叫成女神節,讓人覺得商業和網紅味道太重,明人好端端的,把端午節叫做女兒節,誠可謂“盡態極妍”。
總覺得這“女兒節”的源頭就在《詩經》中。比如端午民俗,要掛艾草、換葛衣,就全寫在那首《采葛》中了。再比如《詩經》寫女子“手如柔荑”,荑是初生之茅草,在《靜女》中,荑是用來作為饋贈男子的禮物。有用茅草葉子包粽子,粽子在日本便叫作“茅包”。
袁枚《隨園詩話》中記姑蘇城的端午盛況:“端陽水嬉,姑蘇最盛。千船鱗列,歌吹喧闐,然嬉游者意不在龍舟也。汪比部秀峰詩云:暖日烘云景物新,衣香鬢影漾芳津。少年綺扇篷窗下,不看龍舟只看人。”端午出游,少年之意不在競渡,而在競芳。(《北京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