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01
□王磊

醫字在小篆中寫作“醫”,指的就是救治傷病的人。由“醫”+“殳”+“酉”三部分組成。
醫本義是裝箭頭的容器,相當于彈藥箱。也有觀點認為“醫”說的是抵擋弓箭的盾牌,類似于防彈衣;而“殳”是一只手拿著一把武器;“酉”則是裝在壇子里的酒。
這三個元素組合在一起就非常有畫面感了。
想象一下,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不斷有傷員從前線抬下來。他們有的遭遇了敵軍的遠程打擊(弓箭傷),有的是在和敵人的近身肉搏中負了傷(刀劍傷)。傷員們血流不止,哀嚎不停,急需一場緊急的外科手術。
于是醫生們拿出酒來,一部分內服當麻醉劑,用來緩解傷員的疼痛;一部分外用當消毒水,用來清洗傷口的創面。
接下來就是手術刀切開傷口,取出射入人體的箭頭,叮咚一聲丟在手邊的托盤上。然后止血,消毒,縫合。一番操作下來,總算保住了傷患的生命。
這場由“醫”字而聯想出來的外科手術并不是憑空杜撰。
早在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可以進行開顱手術了。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中出土了3400年前的砭鐮,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手術刀。周代的“瘍醫”就是專職的外科醫生。
中國古代史上最家喻戶曉的一場外科手術,自然是《三國演義》里華佗給關羽的“刮骨療毒”。不過《三國志》原文中并沒有記載給關羽做手術的軍醫是誰,大概率來說不會是華佗。因為手握“麻沸散”的華佗完全可以做到無痛清創,根本不需要關羽用酒精和棋局來分散注意力。
除了用特制的“藥酒”來進行術前麻醉,古人還會用酒、鹽水或藥水來沖洗傷口。
古籍中的“毉”是“醫”的異體字,因為最初的醫術和巫術也不是分得那么清楚。不過后來“巫”的成分逐漸被“酉”所覆蓋,可能就是因為“酒”在古代手術中實在是太有存在感了吧。
在手術的最后,古人會用桑白皮線來縫合傷口。這種線能被人體組織所吸收,不需要拆線。而且古人已經知道用分層八字法來縫合傷口,就是縫成一個個的“X”形。這種縫合方法速度快,縫得牢,也是今天較常用的一種縫合法。
除了救命的緊急手術,古人在“醫美”這一領域也是相當有造詣。
《晉書·魏詠之傳》記載了一個叫魏詠之的人“生而兔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唇腭裂”,即老百姓俗稱的“兔唇”。古代考公務員對“顏值”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魏詠之十八歲時接受了修復手術。后來他成功踏入仕途,官拜荊州刺史,并沒有受到先天缺陷的拖累,可見這場手術還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外科手術并不是“西醫”獨有的專利。只不過傳統中醫更講究“外病內治”,將手術當做不得已而用之的備用手段;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讓活人不愿在自己身上輕易“動刀”,“入土為安,死者為大”的習慣又讓古人很難通過解剖尸體來獲得人體知識,最終導致中國古代的外科手術技術在明清時代走向衰敗。(《北京青年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