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情感講述>

“我本自百姓來,還回百姓去”

——革命伴侶常中倫、崔玉娥的故事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2

□石正民

常中倫抗日戰爭時期加入黨組織、參加革命工作,崔玉娥解放戰爭時期加入黨組織、參加革命工作,兩人都是老共產黨員、革命老干部,也是在共同對敵斗爭中結為夫妻的革命伴侶。雖然他們已經辭世多年了,但是他倆為黨、為人民奮斗、奉獻一生的感人事跡,永遠銘刻在垣曲干部群眾的心中。

◆常中倫、崔玉娥夫妻青春歲月是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度過的

常中倫、崔玉娥夫婦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是奉獻的精彩篇章。革命戰爭年代,常中倫、崔玉娥夫婦奉獻的是青春和熱血。常中倫、崔玉娥夫婦的青春歲月是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度過的。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者派兵侵占垣曲,在垣曲縣王茅鎮建立了指揮機關——大皇部,沿亳清河兩岸建立了多處軍事據點,對垣曲人民實行殘酷的燒殺搶掠。中國共產黨垣曲縣地下黨組織于1938年派宋石安、胡凱、馬兆賢三位同志前往常中倫同志的家鄉——下亳城村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進步青年常中倫、郭攀月、師干卿、師握普等人于1938年10月13日加入了黨組織,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

常中倫同志參加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犧盟會組織,并擔任下亳城村抗日村長。他與黨支部書記郭攀月一起動員貧苦農民斗爭地主老財,為八路軍提供糧食,機智勇敢地開展各種抗日斗爭。

1941年9月18日,下亳城村黨支部書記郭攀月等三名共產黨員慘遭日寇殺害,常中倫沒有被日軍的殘暴嚇倒,毅然決然地挑起了下亳城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繼承革命戰友的遺志,更加堅定勇敢地開展對敵斗爭。常中倫的妻子崔玉娥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偉大女性,常常積極協助丈夫從事抗日工作。

下亳城村是對日斗爭的重點村,垣曲縣黨組織經常派人到村里開展工作,每次上級來人,崔玉娥總是熱情接待,燒水做飯,同志們感到非常親切溫暖。

丈夫與黨員干部在家里召開秘密會議時,崔玉娥就在外邊放哨望風,她還經常以走親戚為名,秘密替丈夫送信、傳遞情報,做了許多抗日工作。

1939年晉西事變后,常中倫接到八路軍設在垣曲縣北垛村的十八交通兵站的命令,要把一批重要文件、軍事物資安全轉移到太行抗日根據地。他帶領十幾名民兵,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完成了任務,并受到了表揚。

1942年,常中倫帶領民兵完成了上級要求他們從日軍倉庫轉移一批糧食、武器和照相機等物資,到八路軍太岳軍區四分區的命令。由于常中倫和下亳城村的黨員、民兵在抗日斗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下亳城村被垣曲縣抗日政府命名為“抗日模范村”,被人們譽為垣曲的“小延安”。

常中倫以身許黨、忠心報國,黨指向哪里,他就戰斗到哪里。日寇投降后,蔣介石挑起內戰,使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又陷入到水深火熱之中。

1946年8月12日,中共垣曲縣委委派已在縣公安局工作的常中倫回下亳城村,傳達縣委擴軍征兵會議精神,發動群眾參加解放軍消滅反動派。常中倫一方面積極發動群眾,一方面帶頭報名參軍。在他的帶動下,下亳城村和周邊鄰村的師維垣、常林玉、常中義、郭小剛等36名青年積極報名參軍。當時已是垣曲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大隊長的常中倫帶領這批進步青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轉戰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出生入死、沖鋒陷陣,參加了許多次剿滅土匪、消滅國民黨反動派的戰斗,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貢獻。

1946年,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反撲。在那血與火的戰爭年代,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有著堅定信念的崔玉娥,在艱難的斗爭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革命工作,先后擔任垣曲縣四區婦聯主任、垣曲縣委婦聯干事和下亳城村婦聯主任。

丈夫常中倫在前方戰場浴血奮戰打蔣軍,妻子崔玉娥在后方組織帶領廣大婦女為部隊做軍鞋、送軍糧,全力以赴支援前線打勝仗。崔玉娥還參加了垣曲縣委工作隊,深入鄉村進行土地改革、發展黨員、建立黨在農村的基層政權。人們稱贊常中倫、崔玉娥是一對志同道合、夫唱婦隨的革命夫妻。

◆新中國成立后,常中倫、崔玉娥夫婦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進入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常中倫、崔玉娥夫婦響應黨的號召,又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盡職盡責、埋頭苦干,用辛勞和汗水為垣曲縣的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實事、好事。

20世紀50年代中期,常中倫被安排到運城軍分區工作。他主動申請轉業到地方,先后擔任垣曲縣亳城鄉黨委書記、縣招待所所長、縣服務公司書記等職。無論在那個崗位上,常中倫總是一心想著工作,把心操在為群眾辦事上,主動給自己負重加壓,兢兢業業。

由于他工作能力強,作風扎實,1963年垣曲縣委又安排他擔任全縣最大的古城公社主任。常中倫上任后,深入到各村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確定了古城公社經濟發展思路、奮斗目標和工作舉措。一是發動各村進行平田整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大力發展旱澇保收的豐產田;二是開展打水井、建水庫、修水渠工作,大搞水利設施建設;三是積極培育和引進農作物優良品種,大搞科學種田,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經過兩年多的苦干實干,古城公社的農業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糧食獲得了大豐收,集體經濟得到了大發展,農民增加了收入。

新中國成立后,崔玉娥擔任下亳城村婦聯主任。在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時期,她一直努力從事婦女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解放初期,她針對多數農村婦女圍著鍋臺轉、不聞窗外事的狀況,走村串戶,鼓勵婦女走出家門,參加掃盲班學習識字,教育婦女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提高廣大婦女擁護共產黨,關心國家大事的思想覺悟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崔玉娥還非常重視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對歧視打罵婦女的人和事,她敢抓敢管,提高了農村婦女的社會地位。

崔玉娥不辭辛苦,解決了大量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下亳城村管轄方圓五六里地的五個自然村,不管哪個村莊發生矛盾糾紛,她都會及時深入實地解決問題。她在調查了解、澄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對雙方當事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法,耐心細致地進行調解,直至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下亳城村做到了民事糾紛案件不出村,村村家庭和美、鄰里和睦。

崔玉娥還帶領全村婦女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和集體勞動。在她的帶領下,下亳城村的婦女們和男人一樣挑肥澆水、春種秋收,在集體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半邊天的作用。

崔玉娥還經常帶領婦女參加修路筑橋、農田基礎設施等建設工程。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崔玉娥帶領婦女們參加了下亳城村和西溝村交界處修筑公路石拱橋的工程,方便了村民出行和農業生產;1958年,她帶領村里的年輕婦女去窯頭礦區參加大煉鋼鐵,主要負責往冶煉廠運送鐵礦石。從山上的采礦區到山下的煉鐵廠,山路特別難走,且沒有運輸車,全部依靠人們肩挑人抬,非常辛苦。但是在崔玉娥帶領下,下亳城村的婦女們不怕苦、不怕累,巾幗不讓須眉,每天都超額完成任務。崔玉娥那時名氣很大,是垣曲縣有名的女強人。

◆常中倫、崔玉娥夫婦離休后發揮余熱,并教育子孫后代為國家作貢獻

常中倫、崔玉娥夫婦離休后,仍繼續為黨為人民奮斗奉獻、發揮余熱。

常中倫1965年離休后,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回到亳城村和社員們一起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夏天,他頂著烈日幫生產隊收割麥子,去農田給莊稼鋤草施肥;冬天,他冒著嚴寒修壩整地,參加農田基本建設,繼續為改變家鄉面貌發揮余熱。離休后,常中倫、崔玉娥一直節衣縮食,生活非常節儉,在集體有需要、村民有需求時,總是非常慷慨大方。

常中倫經常為村里的公益事業捐款捐物,用自己的工資為村集體辦事。20世紀60年代,亳城村建學校和農田基本建設時,常中倫一次性捐款330元。

平時村里誰家有困難,常中倫都會接濟幫助。他常用自己的離休工資,解決鄉親們的燃眉之急。有人不理解地問他:“你是國家干部,有福不享,卻要回農村干農活,圖得什么?”他坦然一笑說:“我本自百姓來,還回百姓去。”

1975年常中倫病故后,崔玉娥繼承丈夫的遺志,用自己的離休工資繼續接濟村里的困難家庭,經常把家中的衣物送給貧困人家,每年春節都會給村里的困難戶送油、送鹽、送米面。

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經89歲高齡的崔玉娥還為災區捐款600元。鄉親們都說:“修德娘是天底下最善的人(常修德是崔玉娥的兒子)。”到了晚年,崔玉娥腿腳不便,仍牢記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每到交黨費時,她就催促兒女們去縣委組織部替她繳納黨費。

2009年,90歲高齡的崔玉娥患病臥床,她對守護在身邊的兒女、孫子輩們一遍又一遍地叮嚀:“你們一定要聽黨的話,做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事,不管什么時候,都要走正自己的路。”常中倫、崔玉娥夫婦的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婿,五個孫子、孫女,三個外孫女,祖孫三代十五人全部都是共產黨員,人們稱他們家是“黨員之家”。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努力工作,為國家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