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01
□韓佳寧
今年9月秋季開學,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課程。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版塊,其中“烹飪與營養”任務群要求三四年級小學生學會涼拌黃瓜等簡單切配,五六年級小學生會做2道~3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
做飯看似普通,卻能全方位促進孩子思維發展。做飯,不僅有做出一餐美味的成就感,還有享用美食帶來的愉悅感,更有與家人情感鏈接的幸福感。
?孩子下廚,父母應多鼓勵引導
準備和烹飪食物,是一種很神奇、可以提高孩子自信心的方式。孩子天性都愛玩,如果父母能花些心思把做飯變得游戲化、娛樂化,寓教于樂,孩子自然會興致勃勃地學習并實踐。愿為人父母都能適時放手,積極鼓勵孩子動手,讓孩子在學習廚藝的同時成長、成才。無論是“80后”“90”后家長還是老師,都愿意培養出有“煙火氣”的學生。
?每逢節日為媽媽“解鎖”一道新菜
馬思銘的媽媽段雅靜是一名護士,從孩子7歲起,段雅靜就常帶兒子去烘焙工坊,平時做菜也喜歡叫他打下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段雅靜說。如今馬思銘已掌握了雞蛋炒蒜黃、可樂雞翅、蔬菜沙拉等菜肴,還學會了包包子,甚至“發明”了創意果盤“草莓小船”。“我覺得做菜特別好玩兒,做完后很有成就感。”馬思銘說。從8歲開始,每年一到婦女節、母親節和護士節,馬思銘都要獨立“解鎖”一道新菜獻給媽媽。
教小學生做飯,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馬思銘爸爸表示,目前還不允許兒子用明火做飯,而是使用電磁爐,做飯也全程要有大人陪同。
一家烘焙工坊,有不少帶著小孩一起來體驗手工餅干、杯子蛋糕等糕點制作的家長。他們有些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假期實踐作業,也有些是孩子想親手為父母制作生日蛋糕。烘焙工坊負責人童女士說:“準備和烹飪食物,是一種很神奇、可以提高孩子自信心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各種食材、學習制作糕點,也會讓他們對自己的飲食健康產生積極作用。”
?孩子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
孩子成績優秀比例較高
俗語道:育才先育人,成才先成人。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務、學會做飯,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動手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珍惜食物的意識,增進親子關系,幫助孩子全方位健康成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發現,在孩子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里,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為86.92%;而在那些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17%。
雖然我們不能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科學家、藝術家、作家等,但卻可以讓孩子成為生活家,一個熱愛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從小培養孩子做飯、做家務,其實就是打造他們的生活力與幸福力。
其實,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舍得讓孩子在勞動中蛻變成身心健康的人,擁有獨立面對世界的能力和底氣。正如盧梭所說:“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完成。”
?父母應陪孩子一起下廚
把做飯變成游戲寓教于樂
“80后”王晶和丈夫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今年12歲,已可獨立做西紅柿炒雞蛋、糯米年糕等簡單菜肴,而6歲的妹妹也能和姐姐一起在廚房做“小幫廚”。妹妹把丸子搓大了,王晶給退回去,姐姐就向妹妹解釋:“丸子搓大了炸不透。”“這不就是寓教于樂嗎?幫媽媽做飯時又學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常識。”王晶說:“有些看著是做飯的功夫,實際上也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80后”父母都有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意識,他們認為烹飪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親子活動方式,帶孩子去菜市場采購,教他們認識新的食材,生活化教學就是在這些日常互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著。
的確,對于孩子下廚,父母應該學會放手,一開始最好秉承“差不多”原則,追求“完成就好”而不是“完美才好”,切忌在孩子對廚房產生興趣時說,“別給我添亂,你還是學習去吧”。
其實,孩子天性都愛玩,如果父母能花些心思把做飯變得游戲化、娛樂化,寓教于樂,孩子自然會興致勃勃地學習并實踐。
愿為人父母都能適時放手,積極鼓勵孩子動手,讓孩子在學習廚藝的同時成長、成才。(《中國婦女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