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情感講述>

故鄉端午天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5-30

□楊繼紅

又是一年端午天。

端午節處在夏收“龍口奪食”的繁忙季節。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這天我的祖母總要做一盆晉糕,用黃燦燦、黏性大的黍米蒸,再蒸一篦韭菜包子。再就是家家門上貼老虎圖、插艾蒿,愛美的人用雞冠花染指甲。粽子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可是稀罕物,能吃一兩個就很知足了。

故鄉稷山的端午習俗究竟有哪些演變,我似乎從未細究。趁著放假,我走訪了鄉民,對故鄉的端午作了些梳理。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關于它的起源,眾說紛紜,大抵以紀念屈原說、孝女曹娥說、伍子胥說、迎濤神說、龍的節日說等。紀念也好傳說也罷,都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折射出傳統文化所推崇的愛國忠孝之理念,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故鄉人端午佩戴香布袋最流行。香布袋也叫香囊、香草包、丑布袋。據說先人把艾葉編成老虎形狀,或用綢緞剪個老虎圖案再貼上艾葉,佩在胸前,稱為艾符,這就是最早的香包。“戴個香布袋,不怕五毒害”,故鄉的香布袋各式各樣千姿百態,有桃形、菱形,以及老虎、獅子、葫蘆、石榴、貓、狗等形狀。小的香布袋僅有指甲蓋大,大的約一兩寸。民間巧手就在這方寸之地,飛針走線,傳情寓意,各顯身手。香布袋既是端午禮品,又是鄉鄰手工藝品的佳作。每年端午前,巧婦都要精心做成各種花樣的香布袋,送給自己的親人鄰里,以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

端午纏花索,也叫百索,也是故鄉不可缺少的一項習俗,用五色線擰成細細的長繩,纏在手腕、腳腕上,以祛五毒;花索要等來春第一次雷響后拋掉,或放在門口的水閘壕里,據說這樣五毒不近身,是一條“長命線”,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也有帶夠一百天之后,剪下來扔到水里沖走,寓意驅走五毒。

端午還有給天真活潑的小孩戴祛五毒的肚囊,以及穿老虎鞋、戴老虎帽等習俗,讓孩子顯得虎虎生威,格外有神氣。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本身能入藥,據說也能食用。自小,我常見村里人將艾葉擰成繩曬干,點燃后驅蚊蠅。五月細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所以端午時,家家要灑掃庭除,以艾葉插于門楣,懸于堂中,借助艾葉濃烈的氣味,祛除異味,凈化空氣。

粽子意味著端午,端午意味著粽子。端午吃粽子這個習俗,在兩千年前的漢朝就有了,當時管粽子這道美食叫角黍,漢代民俗著作《風俗通》說:民間在端午日的前一天,用菰蘆葉包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熟后晾涼,在端午這天吃。粽子是一種時令食物,老百姓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柜”“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說法。在五月仲夏降臨之際,正是麥收季節,人們勞動歸來渾身燥熱,從涼水中撈幾個粽子吃,解渴、充饑、下火。

故鄉消失的端午習俗有飲雄黃酒、逮旱蛤蟆、去火眼、躲午。雄黃是一種中藥材,民間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走”的諺語。小孩不飲酒,大人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臍等處。去火眼就是從井里打回一桶干凈的水,浸以艾葉,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臉洗眼,傳說有清熱、解毒、明目之功效。

故鄉是后稷教民稼穡之地,端午的風俗流露出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具有代表性,持續至今,承載著農耕文化淵源的基因,體現出獨特的精神內涵和魅力,是召喚人們文化歸鄉的源頭和動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