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5-26
記者 牛嘉榮
吹糖人、捏面塑、絳州木版年畫、剪紙、花饃、云雕漆器、永樂桃木雕刻……這里是“民間文藝感黨恩·百件精品表心聲——運城市民間文藝30年成果展”展覽現場。5月20日至25日,一場濃縮了河東大地30年時代印記的文化盛宴在市文化館群美廳排開。
30年,我市民間文藝蓬勃發展,200余件我市非遺傳承人的國家級、省級獲獎作品以及河東民間文藝各個發展時期的代表作品、民間文藝精品,在群美廳的5個展區分別展陳。

萬榮面塑“關公”同樣威風凜凜
這5個展區分別是“山花獎”得主專欄展覽區、非遺技藝表演區、非遺展覽區、民俗展區、綜合展區。也是這5個展區,勾勒出我市民間文藝30年來的發展脈絡;還是這5個展區,記錄下底蘊深厚的河東文化與非遺技藝的代代傳承。
步入群美廳,首先看到的是“‘山花獎’得主專欄展覽區”。在這里,剪紙《河東婚俗》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一卷長約3米的剪紙鋪陳在展區中央。這是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得主楊毅的作品。這樣一幅構思巧妙、細膩獨特的剪紙長卷,用簡潔利落的手法和創作者立足本土的鄉土情懷,將從“提親”到“聽房”的32個婚禮習俗情景生動再現,河東大地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民俗成果盡顯其中。這條“剪”出來的文化長廊帶領觀眾沉浸式打開了非遺的別樣精彩。
“非遺技藝表演區”是最為生動的部分。一張張展臺就是非遺傳承人們的簡易工作區,吹糖人、捏面人、絳州木版年畫的秘密漸次被揭開。
上墨、噴水、趟紙……一張張木版年畫帶著墨汁味新鮮出爐,伏首案臺的正是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絳州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吳百鎖。

楊雅琴為參觀者介紹布藝《虎嘯神州》
“一個手提袋、一個雙肩包、一個行李箱”,就是吳百鎖參加此次成果展的全部家當。“3塊木版、幾沓畫紙、墨汁、趟子還有其他參展作品,加起來得有六七十斤重。”吳百鎖稍作停頓,給記者講述為成果展所作的準備,“特地選擇《福虎》《義勇武安王》《關公夜讀春秋》這幾幅作品作展示,是為了突出30年來木版年畫的發展歷程,呼應展覽主題,也是想用蘊含河東元素的作品引起大家的共鳴,讓市民與非遺的距離近些再近些。”吳百鎖說。
拾級而上,二樓主廳“非遺展覽區”,永樂桃木雕刻、絳州澄泥硯、云雕漆器等非遺作品映入眼簾。不大的展臺上展示出各類非遺作品的發展軌跡。

吳百鎖制作并為市民贈送木版年畫 記者 常 奇 攝
“絳州澄泥硯以藺永茂、藺濤、藺霄麟三代人的作品展現出澄泥硯的發展變化。展臺上18塊澄泥硯也恰恰表現了從莊重嚴肅的創作風格到以人民至上為主題的創作思路,再到表現‘人間三情’的現代唯美主義風格,這體現了藝術家獨具的藝術情結與時代追求。”絳州澄泥硯第三代傳承人李文斌介紹說。
云雕漆器的展陳思路與澄泥硯有異曲同工之妙。《八卦鎮災之寶》《八卦茶桌》《鳳凰涅槃》從紋飾上就體現出30年間云雕漆器的創新發展。“前兩個以八卦為主的漆器,其紋飾都為傳統如意云紋,到了近些年創作的《鳳凰涅槃》首飾盒,紋飾就融合了現代元素。”非遺傳承人許華杰介紹道。
永樂桃木雕刻除了傳統雕刻作品,還帶來了今年新創作的文創產品《文房寶器》。文創產品與傳統桃木雕刻的顯著變化在于材質與工藝,它是桃木與紅木相結合、桃木雕刻與香線工藝相結合的產物。非遺傳承人李艷軍強調:“不論工藝上帶有怎樣的創新,但始終不變的是作品中的道教元素,這也是永樂桃木雕刻的靈魂。”
走進“民俗展區”,鹽湖刺繡色彩紛呈、河東民間文學類書籍依次排開、農民畫生動有趣,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虎嘯神州》布藝作品。“這件作品布料是自己染就,一針一線純手工縫制,花費11個月,用36米長、1米寬的布料縫成,內里填充珍珠棉、香草、艾葉等物品。”“河東巧姐”楊雅琴介紹著創作歷程,“這些布藝可以說是咱老百姓生活的藝術再現。”
“本次30年成果展籌備了近兩年時間,將展品區分15個類別,設置5個展區進行展示。展覽作品也緊扣時代主題,突出民間文藝作品對運城故事的講述,體現河東文化的獨特魅力。”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淑君介紹道。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