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5-25
□田海

關羽夜讀《春秋》 (資料圖)
17世紀中期,士人群體開始給關公冠上一個新的稱呼——關夫子。很顯然,這個稱呼是比照口語中的孔夫子一詞來的。“孔夫子”這個詞至少在12世紀就已廣泛出現在口語中,比孔子本來的稱呼更加廣為人知。“關夫子”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一部1657年出版的佛教論集中,同一時代出現的還有一個新的關公形象。這一形象有一張不同尋常的紅色面孔,三縷長須,身著綠袍,膝蓋上還攤著一部書,代表關公所讀的《春秋》,這一形象從此流行開來,其流行程度僅次于一手舉偃月刀、一手撫摩長髯的傳統坐像或站像。
但“關夫子”這個新稱呼似乎只在士人群體中流傳,大多數人依然繼續使用地方習俗中的稱呼,特別是關公、關帝或者關圣帝君。
我們很難確定關公作為文士的新形象從何而來,但這一形象很可能為他在大眾中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助力。這也說明士人群體并不想把關公視為一尊僅供愚俗平民崇拜的神靈。
對于生活在晚明和清代的士人來說,北京正陽門旁的關帝廟盡管并沒有多么宏偉壯麗,但在眾多崇祀關帝的廟宇中卻最為出名。這座城門今天仍舊獨自兀立在天安門廣場一端,但在那個時代,它無疑是北京最重要的一座城門。無論是供職于內城,還是受詔從外地來紫禁城覲見皇帝,各路官員都要從這座城門穿過,連皇帝自己從外城南端的天壇祭天回鑾也要穿過這里。在皇城的九座甕城中,七座的門樓上都建有小型的關帝廟,甕城里還有兩座真武大帝廟,里面供奉的是另一位重要的宿衛驅邪之神。因此,這座關帝廟中的神祇一開始首先是皇城的宿衛之神,與他在明代軍隊中的角色幾乎一模一樣。
關羽的神祇圣跡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方向:他對《春秋》這部儒家經典的研讀能力明顯在不斷增強,最終被大眾視為解讀《春秋》的大師。
《三國志》中有關關羽的傳記只記載了他曾給諸葛亮寫過一封信。當然無論這封信是親筆所書還是由人代筆,其內容都早已散佚。從今天可見的傳記材料看,關羽和他義兄之間完全是用口語來交流的。
《三國志》裴松之注中大量引用了《江表傳》注釋相關史事,后者撰于3世紀晚期或4世紀早期,今已散佚。
《江表傳》中提到,“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這句話對后世關羽形象的建構產生了很大影響。盡管這段文字并沒有說明歷史上的關羽經史水平到底如何,但后世文人卻都將其作為關羽精通文學的證據。
無論關羽最初的玉泉山神跡,還是解州鹽池神跡,這些故事關注的都是關羽的武力。從宋、金、元至明初,關羽顯圣的故事都是以這一要點為中心展開的。不過在1204年的一塊廟碑中,作者已經明確將關羽的歷史形象描述為一個可以閱讀《春秋左氏傳》的人。
16世紀晚期十分流行的一則故事中有了對關羽“讀春秋”更為明確的描述。故事提到,關羽陪同兩位義嫂時,夜讀《左傳》以免擾亂心神。但無論是16世紀早期的《三國演義》版本,還是后世對這個故事的引述都沒有說明關羽夜讀的是《左傳》,可見這點并不是關羽故事傳統中的固定要素。盡管“讀春秋”早已包含在神祇形象的意蘊之內,但關公崇拜真正系統性地吸納這一要素并將其納入文學敘事是明末清初的事情,其背后的驅動力正在于當時士人讀者渴望一個更加文雅、更加士大夫化的關羽形象。
(《文摘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