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5-10
記者 景斌

“我就是一個書法愛好者,又沒玩出什么名堂。”快人快語的他,胸懷敬畏地說著,“幸有大家鞭策激勵,才會寫幾個字。”
說話的是劉鵬斌,山西省書協理事、運城市書協副主席。雖然年過花甲,但是他看起來要年輕得多,人也倍兒精神,這或許是長期受翰墨書香熏陶的結果。
愛得純粹

圈子里的人說起劉鵬斌,直言其愛書法是純粹的,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在里面。
上世紀80年代,運城地區籌備書協之時,酷愛書法的他就成了籌備組的成員之一。當時,他比較年輕,干什么都沖在前面。
練書法,筆墨紙硯是最基本的。那時,這些東西還是比較奢侈的。“我當時的月工資才十幾元,一張宣紙就5角錢,但買起來根本不猶豫。”劉鵬斌回憶說。
他對筆墨紙硯的愛惜,一直持續到現在。寫完字不收拾筆墨紙硯,那就好比吃完飯不洗碗筷。就連印章,他也十分講究。色重了、蓋偏了……他都看不慣。
即使手頭再拮據,都不能讓筆墨干了。多年來,劉鵬斌從來不在乎吃穿住行,但對筆墨紙硯這方面卻相當重視。
現在,條件好多了,劉鵬斌就買好的筆墨紙硯。特別是宣紙,他藏了不少珍品。“每要寫字,不能說焚香沐浴更衣戒齋吧,但一定要心靜下來,要與字、與人、與字背后的人和事深度交融。”劉鵬斌說,“不敢言筆落驚風雨,最起碼不能糟蹋了這筆墨紙硯。”
大家栽培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每每提及老師們,劉鵬斌總是心懷感恩,那份崇敬之情是發自肺腑的。
他剛開始習練書法,就得到不少運城書法界前輩們的點撥。后來,他拜入書壇大家徐文達先生門下,不僅書藝上有了長足進步,更重要的是視野更寬了、想得更深了。
再后來,勤奮好學、悟性頗高的他,有機會與衛俊秀先生、孫伯翔先生、林鵬先生、田樹萇先生等深交。或是書信教誨,或是作品相贈,或是刻印留章……老先生們對這個忘年之交甚是欣賞。
在劉鵬斌眼里,這些老先生們,既是良師,更是益友。老先生們身上那股子對書法的愛,對書法的敬,為了書法甘愿坐“冷板凳”的執著,讓劉鵬斌很早就明白書法是什么!
“書法不是獲獎、不是參展、不是辦班、更不是賣錢。”他說,“書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脈,能端上這碗飯,要虔誠、要敬畏、要感恩。”
劉鵬斌告訴記者,古之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等書壇大賢,均不以書為生。都是深到骨子里的愛,才讓他們寫出了個性、寫出了趣味,寫了個流芳百世。“學書、習書,就要向這些大賢看齊”。
再深一點

劉鵬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分鐘情。他聊到了《詩經》《離騷》、諸子百家,聊到了儒釋道和《二十四史》,還聊到了唐詩宋詞,聊到了林語堂、余秋雨,等等。說到高興處,他信手拈來就是詩詞歌賦、名言警句等。
文以載道。
凡書界先賢,其書法都是有趣的,都是有生命力的,都能帶給人思考和真善美。
在劉鵬斌看來,書法不外乎技與道。“技”是功夫,苦練或有所成;“道”是魂魄,是浩然之氣、是廟堂之氣、是書卷之氣、是山林之氣……是華夏五千年涵養的大道、正道,也是書者最后的歸宿。
厚積薄發。
一位習書者,如果不能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汲取營養,那到底都只是個寫字的。書法練到最后,寫的就是文化、寫的就是修養、寫的就是心態。
從藝,有愛好者與成事者之分,有票與角之別。劉鵬斌一直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愛好者,是一個票友。
如今,已過耳順之年,劉鵬斌活得更自在了,對書法的愛也更加投入了。“全力以赴,就想深一點、再深一點,希望能于無聲處聽驚雷。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他說。
(圖片均由楊洋翻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