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5-09
□關新剛

▲茶馬古道山間響鈴馬幫來
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古道之一。它是公元六世紀后期我國四川、云南、青海、西藏一帶以茶馬為主要商品、以馬幫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商品貿易通道,承載的是漢藏人民和睦相處、平等交易、以茶易馬、以馬換茶、茶馬互市、因市而道的歷史記憶。據記載,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商貿之道,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衰于清,為推動漢藏人民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013年3月,茶馬古道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在茶馬古道上曾留下不少關公文化的印跡。
茶馬古道三條主線的歷史形成

▲茶馬古道歷史遺址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主要以川藏道、滇藏道和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川藏道起自四川雅安,途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等川邊重鎮進入西藏;滇藏道起自云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途經南澗、大理、麗江、中甸、德欽等地進入西藏;青藏道起自陜南,途經甘肅南部和青海等地進入西藏。三條古道中,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這極其寒冷的環境中,藏民們的飲食便以高熱量食物為主。正因喝茶不但可以促進這些高熱量食物消化,而且還有消毒殺菌、提神解困、消食除痰、降脂降壓等功能,久而久之,喜歡喝茶的藏民們便與漢族的茶商進行茶馬交易,合作往來。
茶馬古道的繁榮,使得初期的茶馬互市,開始有了毛皮、布匹、藥材、食鹽、日用器皿和土特產品等交易。交易的足跡先跨入我國川、滇、青、藏四省,后抵達不丹、錫金、尼迫爾、印度、阿富汗等國家,外延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等地域,遠達歐洲地區。茶馬古道在我國境內的川藏線約長3100公里,滇藏線約長3800公里。
無論是西漢時期開辟的橫跨我國東西境內的絲綢之路,還是十七世紀初期興起的縱貫我國南北地域的萬里茶道,或是明清時期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界五百年的晉商之行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和特征:哪里有商人足跡,哪里就有關公文化,哪里就建有關帝廟宇和會館,茶馬古道上同樣如此。
茶馬古道重要交會處
四川巴塘關帝廟宇

▲四川巴塘關帝廟石碑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位于川藏、滇藏兩條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交會處。在這座邊陲重鎮上,至今還保存有一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關帝廟。該廟占地一萬多平方米,主殿供奉有關公、關平、周倉及財神爺趙公明,兩側配殿供奉有軒轅黃帝、魯班、嫘祖及孫臏,廟后建有觀音殿。關帝廟從主柱到橫梁,皆繪有《桃園三結義》《夜讀春秋》《單刀赴會》《過關斬將》等唐卡壁畫。
該關帝廟還建有魁星閣、戲臺和鐘鼓樓,每月農歷初一、十五的中午和午夜十二點,廟中都要擊鼓鳴鐘,提醒人們這兩天為敬奉關帝的日子。每年農歷三月十五,這里要舉行財神爺趙公明圣誕祭拜儀式。每年農歷九月十三,這里還會舉辦關公單刀赴會節慶活動?;顒悠陂g,藏族居民和寺院僧人也會前來參與。
其實,巴塘縣的藏民們也很崇拜關公。他們稱關帝廟為格薩爾拉康或格薩拉康,意思是格薩爾王之神廟。關公、關平和周倉,也被他們看作格薩爾王三兄弟的化身。格薩爾王是藏民傳說中一生戎馬、揚善抑惡、傳播文化的曠世英雄。
《巴塘縣志》曾記載: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來巴塘做茶馬貿易的漢族茶商,組織成立了漢商公會,又叫財神會。漢商公會成立后所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倡議、聚鄉誼、籌資金、置地塊、建關廟。關帝廟建成后,漢族茶商在廟里興辦漢文私塾,免費邀請藏族學生前來就讀,教學經費由漢商公會承擔。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漢商公會改名為川滇陜三省同鄉會。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巴塘關帝廟曾用作學校、醫院、幼兒園。該廟在1985年8月,被巴塘縣人民政府確定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對象,2007年6月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茶馬古道重要源頭
云南勐臘關公信仰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易武鎮,曾是滇藏線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源頭和驛站。據記載,清乾隆初年,隨著茶葉壟斷經營的逐步放開,上萬名漢族茶商涌入此地,改造老茶地,開建新茶園。漢族茶商的進入,為該地帶去了關公文化與信仰,在易武鎮所轄的麻黑、曼秀、易比、漫撒、彎弓、曼臘、曼乃等村莊,相繼建起了關帝廟。
易武鎮上的關帝廟,正殿供奉著關公,兩側配殿供奉著諸葛亮和觀音。在這里,他們還情有獨鐘地借“易武”的“武”與“武圣”“武廟”的“武”同音同字的緣由,將關帝廟改叫“武圣廟”。這里的漢族茶商信奉關公,力學篤行,靠著“上不愧天,下不怍民”的信義性格,憑著“忠厚仁義、勇于吃苦”的大愛精神,贏得了少數民族的廣泛信任和擁護,為進一步促進民族融合、共同富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易武鎮彎弓大寨,是云南勐臘茶馬古道上的著名寨子。該寨分為漢族寨和回族寨,漢族寨建有關帝廟,回族寨建有清真寺。關帝廟用柏木建成,雕梁畫棟,飛檐點金,占地面積六千余平方米,是云南普洱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廟宇。
奇特的是,在云南普洱六大茶山的所有關帝廟中都有孔明殿。我國茶農一般將陸羽作為茶圣來祭祀,可為什么此地祭拜的是孔明(諸葛亮)呢?當地《茶經》這樣記載:傳說諸葛亮帶兵南征七擒孟獲時,曾送給當地百姓茶籽,教他們學會種茶,飲茶而防病,安度生息。因而這里百姓尊奉關公的同時,也祭拜茶神諸葛亮。
其實,云南的茶葉之鄉,早在諸葛亮出生以前就已存在,只是當地人熱衷“三國”,喜愛諸葛亮,便這樣認可了。
茶馬古道上商賈們的“義利觀”
眾所周知,茶馬古道地勢險要,道路崎嶇,車輛根本無法行駛。一種生長于山地、體格不大、四肢強健、極有耐力的山地馬,便成為古道上特有的運載工具。一般來說,馬幫以俗稱“馬鍋頭”的為首領,“趕馬人”是“馬鍋頭”的雇傭工。顧名思義,“馬鍋頭”是因為首領牽的馬頭上有一面鏡子,鏡子可以把前方的危險照射出來,首領后面背著一口鍋,負責整個馬幫的生活,因此叫作“馬鍋頭”。
在那個做馬幫就等于拎著腦袋找飯吃的年代里,在那條山體滑坡崩落、野獸毒蟲出沒、瘟疫疾病流行、土匪強盜猖獗的山路上,“馬鍋頭”和“趕馬人”在幾個月數千里的跋涉中,往往需要憑運氣、靠賭命、玩僥幸,才能走完一程。所以,他們特別講究拜神祈福,對籌建關廟、祭拜關帝、祈求平安發財的愿望,更是迫切。
茶馬古道上的關帝廟里,人們在尋思、回味關公故事的同時,對古代商人們誠心堅守的“信義為本,以義制利,義利兼顧,義財通天”的經營理念,對“信義成就信譽,信譽創造財富”的觀點,一定領會得非常深刻。
在我國古代頗具影響的絲綢之路、萬里茶道以及茶馬古道等國際貿易中,商賈們歷盡艱辛的創業之路,走向輝煌的經營之道,無不飽含著古代商人們的智慧和膽略;無不滲透著關公精神所給予的強大支撐和力量;無不彰顯著關公文化千百年來在我國歷史中的世代傳承和光大。
我國歷代商賈們的“義利觀”,為我們構筑了商賈之道與關公文化的共同體,豐富了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本文均為資料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