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5-05
梁 冬
這是一個嚴謹、認真、細致的工作。
當人們看到劉保民不畏艱辛甄別李毓秀的史料后,紛紛說:“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作為和擔當,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事情還要從9年前說起。時任新絳縣文化局局長的劉保民,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時深受觸動。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指出:“各種文史知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干部也要學習,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這讓劉保民又一次把目光投向與新絳縣大有關聯的童蒙養正寶典《弟子規》。

李毓秀墓地(資料圖片)
《弟子規》出自新絳,是李毓秀的著作,盡管當時在新絳,《弟子規》作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十分盛行,家喻戶曉,但史料記載甚少,特別是對李毓秀在哪里辦學堂,李毓秀有無直系后人,李毓秀墳塋安葬在哪里等問題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定論。想到這些,一種責任感在劉保民心中油然而生。劉保民上世紀70年代畢業于山西大學歷史系,多年的學習歷練,使他對人文歷史研究方面卓有方法及心得。但時過境遷,要在數百年歷史謎團中尋覓線索,的確困難重重。
對此,劉保民坦言:“李毓秀所著《弟子規》影響巨大,他的人生經歷不太好查,前后交錯不易鑒別,因此要運用多維交叉的方法,從史事中求史實,從史實中求史是。”
劉保民在眾多疑慮迷惑中,理出“李毓秀在哪里辦學堂”,“李毓秀有無直系后人”,“李毓秀墳塋安葬在哪里”三個問題,收集整理出第一手口述資料和史料,使得李毓秀夫子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
1.李毓秀回村辦敦復齋不可信
在民間和史料中有一說,“李毓秀辭吏差回村,在家中辦敦復齋”。針對這一說法,劉保民經過多次訪問,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絳州正平里(今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李毓秀20余歲時取得秀才功名,后又取得國學注選縣丞,在縣衙為吏兩年,辭職后被曾任侍御的鄉賢王奐曾聘請到其太平縣(今襄汾縣)汾城鎮西曹路村當教書先生。而正是有了十年歷練,使李毓秀具備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他寫《弟子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上升到一個理性高度。在此期間,他對四書五經由淺入深,按照程朱理學的原本解釋,著有《訓蒙文》《四書字類釋義》《四書正偽》等文章。
長期的潛心研究,使李毓秀聲譽鵲起,之后他便來到絳州東雍書院內,也就是目前中共新絳縣委所處位置。因為清雍正二年(1724年)絳州開始舉辦貢院,設立考場,其時的絳州東雍書院地處州衙之下,東邊為城內交通主干道,是城內的黃金地段。此處南面又為民房聚落群,學子眾多,是設立私塾的理想場所。
據《新絳縣志》記載,1861年,盧家巷內新籌辦東雍書院,李毓秀的后代將創辦約150年的李毓秀“敦復齋”捐給了新籌辦的東雍書院。1901年,東雍書院又更名為絳州中學堂,1912年再易名新絳中學校,1919年又改稱絳垣中學,日寇侵華后,又歷經幾次更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稱“新絳中學”,并延續至今。
2.李毓秀直系有后人
民間曾有傳說:“李毓秀無后,過繼了同輩兄弟中的一個孩子。”經過劉保民調查之后,確認嫡系后代仍在傳承講學。
2013年,劉保民調研新絳縣衙署,無意中聽原鐘樓社區看門老人說起中城巷與西泊池灘交界處,李毓秀的后人李茂豫老人埋葬時場面十分宏大,令當時很多人印象深刻。新絳中學退休教師張家奎也回憶說,孩提時曾到李毓秀后人家中玩足球。
2014年5月,劉保民托山西大學原歷史系主任在山西省圖書館查閱資料,找到了《例監李子潛先生墓志銘》,確認李毓秀身后有“子男二,女四,孫二”。
2016年8月7日,在省城工作的新絳人劉武彥給劉保民帶來一則消息: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中華《弟子規》研習中心執行主任李鎧博士,極有可能是李毓秀嫡系后代。
聽到這一消息的第二天,劉保民便趕到西安。時年64歲的李鎧博士講述其曾祖父李茂豫在今新絳縣西天池的故居門上就掛著“敦復齋”匾額,且他的父親——原西安外國語學院英語教授李嘉祜在其《我的爺爺李茂豫》回憶錄中也明確講道:“新絳中學堂的前身,早先則是一所由我們李家所捐辦的家學私塾轉辦的。”聽到這一消息,劉保民先生心里有了底,但他仍堅持繼續查找。
為證實李鎧博士的說法,劉保民先生又到陜西大荔縣查找相關著作,并于當年8月再次前往陜西寶雞市,見到了曾在陜西省植物園任研究員的李鎧的姑姑、李茂豫四子李承龍的女兒——當年已82歲的李斌如。她的童年時代在敦復齋中度過,她手繪了一份位于新絳縣西泊池灘的原居住地平面圖,并對李茂豫后裔作了詳細的書面說明。
李斌如親筆手寫回憶:“日寇侵華,民國動亂,家譜遺失。先祖李茂豫科考中舉秀才后,在新絳縣本家敦復齋私塾教書。1901年改為絳州中學堂。1906年和表兄王國祜赴日本考察教育,并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擔任山西省議員。1934年去世,葬新絳縣吉莊。當時曾舉行隆重的追悼儀式。”她還說到1937年新絳縣發大水,全家用船搬家的情形。這些口述史料與新絳縣志記載及劉保民收集到的一張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新絳縣發大水時的資料照片都能吻合。
綜合李斌如研究員的回憶及所繪敦復齋舊居平面圖及對西泊池灘老居民、老居委會干部多次實地查證等內容綜合考證,劉保民認為:李鎧博士家族應為李毓秀第十世孫,但不排除李振聲是李毓秀夫子異母兄弟后代的可能。
3.李毓秀墓地確認在吉莊
多年來發表的多篇署名文章認定李毓秀墓地在周莊,劉保民先生認為隨著李毓秀九世孫李斌如研究員的口述史料出現而應予以糾正。
根據劉保民的判斷,李毓秀晚年的身體是非常健康的,很有可能是患急病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農歷八月二十四辭世,享壽八十有三。他一生娶過三房夫人,但都是在妻子亡故后分別繼娶的。由于其去世時,最后一房夫人朱氏尚健在,故與前兩個夫人王氏、和氏于農歷十一月二十一合葬在三泉鎮吉莊祖塋之旁。
與李毓秀同時代的知名學人王奐曾在《例監李子潛先生墓志銘》曾明確說明:“葬先生于城之北吉莊祖塋之次。”《乾隆直隸絳州志》《光緒直隸絳州志》《民國新絳縣志》也明確記載:“李毓秀墓在城北十里吉莊。”清乾隆十四年,得到被祀入州鄉賢祠的榮譽。但過去由于史料不多,對歷史人物后裔的訪談資料知之不多,有學者判斷后人為方便上墳,將李毓秀墓地移葬周莊村北。
而據李斌如研究員幼年時與父母生活在新絳縣西泊池灘敦復齋故居,歷年清明時節多次跟著家人到吉莊去上祖墳回憶看,李斌如童年的生活及上墳記憶與史料相吻合。由此可以認定李毓秀的墓地在吉莊,屬于真實記載,非今人所說,清乾隆、光緒《直隸絳州志》與民國《新絳縣志》中記載為時人誤記。
由于地緣較近,劉保民還多次到吉莊調研,經多人指證找到了墓葬的具體方位。
在完成了對《弟子規》的一系列考證后,劉保民立即著手對《弟子規》進行宣傳,提出《弟子規》進機關、進農村、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等舉措,開辦《弟子規》大講堂。從2016年到2021年,大講堂先后舉辦了100多次。
《弟子規》原文
總敘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第一章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第二章 出則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第三章 謹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
第四章 信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第五章 泛愛眾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第六章 親仁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第七章 余力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