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河津市在全省率先完成采煤沉陷區搬遷工作——

“搬”出來的幸福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4-25

吳曉征

實施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解決采煤沉陷區群眾住房安全的一項重大民心工程。2015年以來,河津市緊扣全省采煤沉陷區治理政策,通過政府、企業、群眾三方協同發力,在全省率先完成采煤沉陷區搬遷工作。世代居住在深山的群眾整體走進城市,過上了幸福的城市生活。

河津市免費公交開進了翰林梅苑小區

協同發力 確保群眾“搬得出”

河津市下化鄉地處河東煤田最南端,境內井田面積59平方公里,煤炭儲量2.1億噸,是河津市唯一的煤炭鄉鎮,也是運城市主要煤炭生產供應基地。由于煤層淺、分布廣、開采難度小,明清時期,這里的煤炭開采便進入興盛期。近年來,隨著煤炭資源整合,煤炭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大量的煤炭開采,也導致危房問題逐年凸顯,群眾居住安全受到巨大威脅,生產生活環境惡化,人口凈流出十分嚴重。據2014年摸底統計,該鄉9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3539戶居民住房處于采煤沉陷區。實施避讓搬遷成為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首要任務。

面對這一現狀,河津市委、市政府未雨綢繆,聘請專業機構編制《河津市采煤沉陷區治理規劃(2015—2020年)》,制訂出臺了《河津市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施方案》。本著“尊重民意,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的原則,河津市于2015年、2017年分兩批實施了6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2203戶7078人的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項目。按照“三同步、四結合、五統籌”要求,通過廣泛征集民意,將南桑峪、陳家嶺、老窯頭3個行政村集中安置到河津市區東部,將上化、周家灣兩個行政村集中搬遷到龍門大道兩側。對搬遷任務較少的下院、杜家灣兩村進行了貨幣安置。

5個安置小區堅持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全方位治理。除南桑峪村于2008年啟動建設外,其余4個村共規劃建設住宅樓26棟,全部為框剪結構電梯樓,容積率均為3以下,綠化率均達到30%以上,實現人車分流。同時,綠化、硬化、亮化齊頭并進,水、電、暖、通信設施一步到位。

陳家嶺翰林梅苑小區一角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河津市委、市政府探索形成了“市縣牽頭、鄉鎮實施、部門協同、群眾參與、全面督查”的工作機制,整體推進避讓搬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治理、產業發展、就業培訓,實現了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由“各自為戰”到“系統治理”的轉變。河津市相關領導定期現場辦公,研究解決項目選址、資金籌措、兩戶并一戶等重大問題。下化鄉黨委、政府作為實施主體,負責牽頭規劃設計、前期手續辦理等工作,積極化解群眾矛盾,解決搬遷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建立“1+8”定期聯席會議機制,形成發改、自然資源、人社、農業農村、住建等8家單位協同,產業、生態、就業等相配套的綜合推進體系。

經過7年的辛勤努力,目前河津5個采煤沉陷區整體搬遷村已全部建成。樓宇住宅鱗次櫛比,花草樹木郁郁蔥蔥,游園小徑曲折幽靜,亭臺樓榭錯落有致。告別世世代代生活的大山,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因村制宜 確保群眾“穩得住”

從深山到城市,雖然只有一步之遙,但對于大多數普通群眾來說,邁出這一步卻是無比艱難。

河津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標準,依法依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類安置。

針對周家灣、上化、陳家嶺、老窯頭等4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采煤沉陷區面積大、范圍廣的特點,采取整體下山、集中新建安置方式,共安置群眾1965戶。針對下院行政村沉陷區面積小、危房較少的特點,采取就近安置方式,87戶重點戶全部就近回購存量房安置。針對杜家灣坪頭自然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經濟條件差距較大的特點,通過中央、省級補貼,市、縣配套,采礦權主體差額補貼方式,通過貨幣安置方式安置群眾151戶。

實行政府建設和房地產公司建設相結合。周家灣、上化2個集中新建項目,通過委托具有實力的房地產公司,按照采煤沉陷區治理標準,采取“政府+企業”的市場運作模式進行建設。陳家嶺、老窯頭2個集中新建項目,通過鄉村兩級自主建設。同時,結合當前和長遠安置實際,預留發展空間,啟動二期450戶大齡青年結婚用房建設,滿足搬遷群眾長遠需求。

統籌發揮政府、企業、群眾三方力量,破解項目資金難題。在政府層面,除中央、省級的補貼資金外,市、縣兩級政府克服困難,不折不扣落實配套資金4000萬元。對2017年2個集中新建項目,河津市政府通過行政劃撥方式,共解決建設用地100畝,減輕項目資金壓力4000萬元。同時財政配套7000萬元,實施新建小區附近炸藥庫搬遷、第五小學建設、周邊道路配套等工程。在企業層面,引導7家煤礦企業積極主動作為,承擔社會責任,彰顯社會擔當,落實配套資金6500萬元。在群眾層面,積極發揮村集體優勢,自籌資金1.5億元。同時協調農商行、龍都村鎮銀行,采取小額貸款方式,為困難群眾辦理貸款1500萬元。

在住房分配上,各村普遍以成本價或低于成本價的方式供給。南桑峪村一期房屋均價每平方米僅560元,比成本價低1200元。對于貧困戶,每戶只出5000元,即可購置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二期房價每平方米保持在2000元。陳家嶺、上化、周家灣等村房價均價每平方米普遍在2500元以內,遠遠低于當地市場價。陳家嶺村黨支部書記王云峰多方籌資200萬元,為困難戶墊付房款,確保群眾穩得住。部分村還實行“四免兩補”政策,即免物業費、暖氣費、校車接送費、老人老年公寓吃住費,對優秀學子予以1000元至5000元的一次性補助,讓群眾共享高質量生活。

安居樂業 確保群眾“能致富”

故土難離。對于中國普通農民來說,幾千年來的農耕文化早已深深地烙在了他們的心底。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每個人的心里仿佛沒了根似的。下化整體搬遷的村民們,感受可能更深。

如何解開群眾的心結?下化鄉黨委、政府多方調研后,以黨建統籌搬遷工作,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組織開展專業培訓,全面提升村民勞動技能水平,徹底解決群眾就業難問題。鄉政府會同人社部門,對搬遷村民開展家政、月嫂、餐飲、電焊等技能培訓,對接國內一二線城市和省校合作項目,組織勞務輸出,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全鄉共組織勞務輸出500余人,人均月工資在5000元左右。另外,還會同農業農村局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340人,統一持證上崗;推廣農產品新品種,提高農業附加值。鄉黨委書記董肖峰帶領黨員干部外出考察,引進玉露香梨和文冠果等優良品種進行試種;鄉長吳國強深入駐地各礦,牽線搭橋。各村黨支部依據實際領辦企業,尋找出路。目前,南桑峪、陳家嶺、上化、杜家灣等村與駐地煤礦合作,成立運輸車隊和后勤服務隊,承擔煤炭外運任務和駐礦后勤服務工作。全鄉承運車輛達300余輛,解決就業近千人。因地制宜做強產業,積極引導群眾流轉土地,大力發展干果經濟林。目前,全鄉已發展花椒、核桃、油松20000余畝,保證了50歲以上有能力的農民有活干。同時出臺扶持政策,引導和幫助村民創辦各類企業。目前,全鄉共創辦物流公司、養殖場、家具店、小飯店、饃鋪、超市、家庭農場、電商等各類主體企業200余家,帶動村民就業3600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進城前的8000元躍升到30000余元。

為確保進城農民以最快速度融入城市生活,鄉黨委大力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動治理現代化。各村建立健全村級機構,充分發揮“一約五會”作用,提高群眾自我管理約束水平。同時,堅持德治教育,以文化廣場、村史館、老年活動中心等為主陣地,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泛開展文明戶、星級戶評選活動。定期開展法治宣傳,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成立互助合作社,幫助村民解決急難險事。目前,下化整體搬遷村人心穩定,產業興旺,設施齊全,鄉風文明,成為河津市一道亮麗風景線,多次受到省、市領導的好評,首批搬遷的南桑峪村還被授予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稱號。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