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黑鸛來了,鴛鴦來了——
稷山成了珍稀鳥類“打卡地”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4-18

記者 朱 姝

黑翅長腳鷸18只,白骨頂雞2只,黑水雞6只,白鹡鸰10只左右,金眶鸻23只,蒼鷺19只,小白鷺2只,灰頭麥雞4只,翠鳥2只,斑嘴鴨12只,反嘴鷸3只……它們或在荷塘育雛,或在濕地蘆葦中休憩,或在水中悠然覓食,或在濕地上空飛過。4月15日,在稷山汾河國家濕地公園中,工作人員多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和部分珍稀鳥類。

珍稀鳥類紛紛選擇到稷山“安家落戶”,證實了一句古語——“良禽擇佳木而棲”,自古以來,飛鳥就是顯示生態好壞的標志。

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近年來,珍稀飛鳥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反映出的正是我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改變。

“渚清沙白鳥飛回”


一群黑鸛在濕地中嬉戲  原武奎 攝

“今年以來,在咱們濕地這邊監測到的珍稀動物有黑鸛,天鵝,鴛鴦,紅隼,白琵鷺,白骨頂雞,紅隼。”稷山縣林業局濕地生態巡護員賈冬紅向記者介紹道。

據悉,其中黑鸛是今年2月5日在觀景臺對面河道內覓食時被發現的,開始時是一只。半個多月后,2月23日下午在新橋以東河岸邊陸續發現黑鸛二十只,它們久站在河岸邊棲息。隔天的2月24日在新橋以東的河岸邊及上空發現黑鸛五只。其中有一只是亞成鳥,其他四只是成鳥。在4月9日早上,又在南壩上空發現一只黑鸛正在降落于河道內。

2月3日下午,在新橋以東河道內沙洲上發現鴛鴦一對。

賈冬紅繼續向記者介紹,除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的到來之外,還有更值得一提的一個現象是,今年天鵝在濕地附近一共出現九次。1月26日至2月8日,都是5只。它們中有1只成鳥,其他4只都是接近一年的幼鳥。2月9日是6只,成鳥2只,接近一年的鳥4只。2月21日從東北方向飛來10只天鵝,它們從老橋上空飛向西南。3月3日是天鵝成鳥2只。它們在老橋以東河道內棲息。3月15日天鵝4只,它們都是成鳥,在濱河廣場河道內棲息……而去年天鵝到訪的次數為3次。天鵝到訪次數的明顯增多,也側面反映了濕地內部水質的明顯改善和水資源的逐漸豐富。

周邊群眾看到黑鸛、天鵝、鴛鴦這些珍稀水鳥時,剛開始都不太清楚這些鳥類的稀有程度。后來經工作人員在巡護時給周邊群眾宣傳講解,再加上媒體的宣傳,群眾才開始了解這些珍稀鳥類,由此大伙兒確實感覺稷山的生態環境是一年比一年好。

鳥類是人類親密的朋友。稷山出現的鳥類物種多樣性高,保護物種數目多,表明這里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較豐富的生態系統類型。

“為了迎接珍稀動物棲息,我們做了以下事情:天鵝來棲息時,我們給天鵝定期定量投食玉米粒在濱河廣場河道內沙洲上。黑鸛集群時,我們在黑鸛經常出現的地方投放魚苗,每次投放二十斤到三十斤,早上下午各一次。還有在觀鳥臺我們建立了五十畝的水鳥棲息地。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組織春季遷徙季、繁殖季的鳥類調查,以全面掌握該縣鳥類多樣性情況,為更好地保護和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提供可靠依據。”賈冬紅表示。

“又見湖邊草木新”

兩只鴛鴦在水中游弋  原武奎 攝

珍稀鳥類不斷“打卡”的稷山汾河國家濕地公園,是稷山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運城市委《關于加強汾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意見》,積極推動《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的深入實施,全面打響保護山西“母親河”的攻堅戰的一個重要成果。

2014年12月,原國家林業局把稷山汾河濕地列入了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項目。8年來,在國家、省、市林業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稷山縣委、縣政府充分整合各方面資源,按照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方案的要求,全面推進各項建設任務,于2020年12月25日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稷山汾河濕地榮獲國家級濕地公園稱號。

該濕地公園位于縣城中部,其南北兩側的邊界在縣城段是汾河南北兩岸大堤,在縣城段外是河道主河槽及兩側河岸,包括河道兩岸的護堤林。濕地公園的面積共計718.23公頃,其中濕地面積608.14公頃,濕地占比高達84.67%,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以及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

據稷山縣林業局濕地辦主任崔峰智介紹,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濕地公園開發中心就十分注重聯合保護。一方面加強野外巡護與監測,聘用10名巡護員,沿河道分5段路線進行巡護;一方面聯合稷山縣公安局、縣林業局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門對違法行為開展執法行動,有效保護了園區內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濕地公園開發中心結合濕地公園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宜的恢復措施,對受到干擾的濕地進行生態修復,恢復其應有的功能和價值。

2017年起,對濕地公園內汾河干流稷山縣城段5.1公里長的河道進行疏浚拓寬,河道蓄水水面現已達84.4萬立方米,蓄水總量約176.5萬立方米,這對地下水進行了有效補充,也使河道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汾河河岸,特別是在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實施自然型駁岸建設,補植、重植蘆葦和香蒲2040平方米;縣城段汾河南岸實施自然原型駁岸建設,恢復植被51.85公頃;北岸則實施人工自然型駁岸建設,恢復植被6.94萬平方米。目前,水岸生態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復,也形成了豐富的濕地景觀形式和層次。

新汾河大橋東側通過退耕還濕,恢復荷塘、葦塘19.98公頃,西側的恢復重建區進行了5處微地形處理,總面積9193平方米,形成了水禽近自然的棲息環境。

在濕地公園中段水源涵養林周邊通過補植杞柳,形成了喬灌草多層次的植被帶,吸引大量水禽棲息。

在濕地公園恢復工程建設中,堅持選用鄉土植物,有效防止了外來物種入侵。

隨著濕地保護、恢復工程的實施,濕地公園內的植物種類及分布區穩步擴展,鳥類資源逐年增多。

濕地公園內種子植物50科161屬271種,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54科153屬241種,單子葉植物9科47屬77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羅布麻在園區內有自然分布。

濕地公園現有鳥類14目35科61種,屬重點保護動物15種,其中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黑鸛1種,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6種,山西省重點保護動物8種。濕地水鳥的種群和數量持續增長,體現了濕地公園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濕地恢復工程的成效。

“每年冬春季節,濕地公園都會變成珍稀鳥類‘打卡地’。近年來,濕地公園的鳥類保護工作也步入了制度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管理的軌道,由于人為活動的減少和保護工作的加強,珍稀候鳥數量也隨之增加。”崔峰智說。

珍稀鳥類的身影,不僅關乎自然本身,更與當地的特有文化相融合,飛鳥的每一次振翅,無不展現著稷山生態文明進步的足跡,彈奏起我市良好環境的動人旋律。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