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4-18
史耀琪
谷雨時節,漫步龍門村,蔚藍的天空、恢弘的黃河、盛開的桃花、歡快的鳥兒,在這里融匯成一幅詩情畫意的山水畫卷。黃河岸畔的龍門村,正積極探尋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方案”,以行動詮釋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
河津市龍門村緊靠禹門口,歷史上人們又習慣稱之為口頭村。在人們的記憶里,這里經歷過艱辛凄楚的悲壯,也有過繁華興盛的輝煌,尤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沐浴下,龍門村開始煥發出了活力。爭強好勝的龍門人,鼓風揚帆,乘風破浪,大刀闊斧地發展集體經濟和股份制經濟,實現了經濟大騰飛。
“那時,龍門村正在全力發展煤焦業,集體經濟有了起色,鄉親們也富起來了。作為村里的領頭人,我必須帶領群眾走好下一步,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龍門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龍門科技集團董事長原貴生介紹說,當時龍門村的煤焦業是高污染行業,一旦環境被破壞了,就算老百姓家里都堆著金山銀山,日子也過不舒坦。
原貴生知道,要想把好日子過得長久,就要做好生態保護的“加減法”。之后,村里提出“到了龍門只見綠”,鼓勵大家多種樹,增加綠化覆蓋面積。同時大抓節能減排,提高村辦企業環保設施的投入,努力實現低碳、循環、綠色發展。
“紅旗3號機焦爐”屬于國家自行研發設計的第一代焦爐,使用這種設備也是龍門村最早開始以機械煉焦取代傳統煉焦的舉措,其本身就是保護環境的一大舉措。由于該焦爐機械化程度并不高,尤其對環境污染還存在許多缺陷。為了使焦爐在生產過程中減少污染,龍門村下大力氣進行技術改造,增加必要的消煙除塵設備,新建煤氣回收凈化車間,結束了煉焦煤氣向天空排放的歷史。
此后,只要是環保方面有要求,村里企業就嚴格按照標準對各類設備進行改造升級,并按照國家環保政策要求及時“關小上大”,實現環保生產。同時,積極探索綜合利用路子,利用廢棄的煤氣及煤矸石等生產電能,建設發電廠等,實現循環生產、廢物再生。
生態環境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龍門村歷史上最容易發生的兩大自然災害是“春遭風,秋遭漫”,為了遏止風沙,村里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沿黃河大堤建設了500多米寬、10000多米長的防風林帶,讓千畝耕地實現了方田林網化。同時,每年投入100萬余元進行綠色鄉村建設,通過黨員帶頭義務植樹,建成千畝環村林帶、千畝環廠林帶、街心公園、益壽園、魚躍龍門文化公園、同心路景觀大道等,綠化面積達10萬平方米,龍門村林木覆蓋率達到47%,一個園林化的生態美麗鄉村已經成形。
生態好了,龍門村又開始在生態旅游業上“做文章”,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好看的村莊能賺錢。旅游搞好了,村民不僅多了一條增收渠道,還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大家的日子也就越過越好。
經過多年發展,龍門村現已形成七館、三園、兩門、一區、一節、一碑、一古鎮、一中心的文化旅游格局。七館即中國名村館、愛國主義教育館、龍門村史展覽館、警示教育館、民俗博物館、黨建展覽館、大禹文化館;三園即街心公園、禹門口公園和魚躍龍門文化園;兩門即世界最大村門彩虹門和仿古南城門;一區即黃河濕地景觀區;一節即大禹文化節;一碑即抗日英雄紀念碑;一古鎮即龍門古鎮;一中心即具有綜合接待能力的新龍門客棧。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每年都會吸引眾多游客到此游覽,龍門一日游已形成一條典型的旅游路線。
此外,龍門村借著全市打造龍門景區的春風,投資創辦山西龍門古渡旅行社、龍門碼頭有限公司,建設明清一條街、上山棧道、黃河全境微縮景觀區、大禹治水時空文化園等,開發黃河濕地公園,打造黃河大峽谷山水畫廊,挖掘禹門口紅色基因,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擦亮新型龍門旅游品牌,奮力把龍門打造成河津對外開放的亮麗名片和窗口。黃河龍門景區被評為3A級景區,龍門村也先后榮獲“全國旅游文化名村”“中國十佳生態文明村”“新時代·中國最美鄉村”“山西最美旅游村”“山西省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中國生態文化名村”等稱號。
“這些年來,‘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成了全國人民的共識,我們更加確信,龍門村這條路子走對了?!痹F生介紹說,鄉村旅游是個“細水長流”的好項目,只要做好了,世代龍門人都能享受到紅利。
共同富裕包含著多領域的全面提升。龍門村正一步一個腳印,以可感知的方式,用“生態密碼”開啟通往共同富裕的大門。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