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4-11
周潔
最近的《中國詩詞大會》上,8歲小朋友王恒屹一人挑戰百人團姓氏飛花令,給不少觀眾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主持人也笑稱,五歲半就來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王恒屹,是大家伙共同看著長大的孩子。
回看王恒屹與詩詞大會的這幾年,最精彩的,莫過于第六季特別節目“中秋詩會”上,6歲的他與奶奶組成了“知否”組合,一路過關斬將拔得頭籌。王恒屹正是奶奶帶大的國學小子。
2013年,王恒屹在山東青島出生。他才幾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開始給他讀一些簡單的詩詞。有一天,媽媽正在讀“鋤禾日當”,話沒說完,一歲的王恒屹突然接上了“午”。這給了家人莫大的欣喜。
因為父母一直在上海打拼,王恒屹稍大一點后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給孩子每天讀一首詩詞的接力棒,就由奶奶接了過來并且堅持至今。
王恒屹的奶奶何霞在年輕時就酷愛詩詞,也熱愛朗誦。日常生活中,奶奶常常會跟著播放器,朗誦經典的詩詞,也會一邊看書一邊讀給王恒屹聽——小孫子對于詩歌的喜愛,也正是在日日跟讀中被培養而來。
如果說讓孩子學習詩詞,是奶奶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并幫助孩子做出的選擇,但讓孩子真正地愛上國學,更與奶奶的付出密不可分。
奶奶為了讓孩子真正地喜歡國學,經常用講故事的方式把一首首詩詞串聯在一起,這也讓兩三歲的孫子通過聽故事的方式對詩詞產生了畫面聯想和認知,對國學的興趣愈發濃厚。
學習的過程中,奶奶對社會上讓孩子單純背誦或者高壓下的機械記憶感到排斥。因此,她會先創設學習氛圍,比如通過內容的趣味解讀引起小恒屹的興趣,或是通過自己學習的狀態讓小恒屹也想參與進來。
正是這種循循善誘,并且真正做到從興趣切入且長期堅持的方式,讓奶奶陪伴王恒屹慢慢成長。(《青島早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