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3-28
記者 陳永年
從“小”菜農成長為“大”菜農,他的大棚種植面積增長了4倍;
從在棚內種菜變成給平臺供菜,他由生產者變成供應鏈的一部分;
從賣種子、育種苗再到試驗推廣新品種,她由產業的獲益者變為產業引擎的支撐者……
尚慧榮、王棟民、晁瑞玲,他們都是普通的新絳人,從事著蔬菜產業“種”“售”“育”三個主要環節。
新絳縣是全省最大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全縣蔬菜播種面積14.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9.2萬畝),產值19.6億元。該縣還是全省最大的集約化育苗基地,現有集約化育苗場25個,年生產能力3億株,種苗銷售范圍輻射周邊300公里區域。
每個人的創業都有精彩之處,但在宏觀視角下的產業發展中,大多數人的經歷、選擇甚至喜怒哀樂,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正因如此,未曾刻意選擇的上述3人,他們的經歷、感受和憧憬,也基本涵蓋了新絳蔬菜產業的過去和現在,甚至還可以通過不少端倪燭照出新絳蔬菜產業未來的大致方向。
微觀個體視角,也可以看出一個縣域主導產業的迭代邏輯。
規模化升級
尚慧榮
從“種菜”到“指揮”

瑞恒農業的試驗大棚里,一個西紅柿新品種即將進入推廣階段。 記者 陳永年 攝
這個西紅柿大棚里正開著黃色小花,那個西紅柿大棚已摘了幾茬,邊上另一個圣女果大棚一串串正綠紅相間……
這些大棚都是新絳縣三泉鎮南熟汾村村民尚慧榮的,一排6個,小的將近2畝,大的差不多3畝,總畝數有15畝多。
很長時間來,種菜特別是種大棚菜都是勞動力密集的苦差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尚慧榮的父母就開始種大棚蔬菜。當時只有4畝,全家人一年到頭也沒個閑的時候。現在,他們夫妻兩個人,就種了15畝多大棚蔬菜。
從“小菜農”變成“大菜農”,蔬菜種植的宜機化、自動化升級功不可沒。
在每個大棚的一側都空出一米多寬,鋪著水泥,上面安裝著軌道。尚慧榮手中的遙控器一按,一輛帶著電瓶的簡易平板車就在軌道上自動移動起來。種菜的大棚動輒一百多米的縱深,一個筐裝滿菜差不多有50公斤,以前都是兩個人往外抬,一茬菜一萬多公斤采摘下來,總讓人累得夠嗆。如今有了“自動運輸”設備,一車能拉6筐,又快又輕松。
以前種菜勞動強度大的還有“卷簾”和“放風”兩個工序。“放風”是將大棚上方的頂棚開道口子,“卷簾”是將大棚外的簾子卷起,需要保溫時再反方向操作。像尚慧榮現在的大棚,一個工序就得忙活一個小時,而正常情況下每天都需各操作兩次,費力更費時。如今“卷簾”“放風”也成全自動了,遙控操作,8分鐘就解決了這些問題。
還有,水肥一體化、自動噴淋降溫……新絳縣大棚這些設施設備的升級,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推動。
“這些自動化配置都是標配,在建設大棚前就設計好了。比如軌道運輸、自動放風、自動卷簾、水肥一體化等等,都是有標準的,都是我們經過試驗形成規格后推廣的。”新絳縣蔬菜發展中心主任王建元說,“再比如棚里菜苗1.5米的壟距,也是我們從1.3米試到1.6米,最終確定下來的。”
在去年,新絳縣專門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高校專家,制定了適合新絳縣的新型日光溫室建設標準,標準大棚面積更大、更適宜機械化操作,科技含量也更高。在今年的新絳縣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在去年改擴建設施蔬菜2000畝的基礎上,再改擴建2000畝設施蔬菜。
硬件升級,降低了蔬菜產業的勞動力密集程度,不僅可以讓從業者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從事更有價值的事情,還通過規模的擴大提高了收益。
“今年的圣女果,一斤能賣3.5塊到4.5塊,如果是整串賣的話,一斤最多能賣到9塊……”站在棚中,尚慧榮介紹著今年比往年還要好的行情。近幾年他們一年種菜的純收入都在三四十萬元。
“在新絳,像他這樣的規模種植戶,有一千多家。”王建元在邊上插話。
設施蔬菜的收益程度,的確非普通農產品所能比。新絳縣農業分為“糧菜果藥畜”五大板塊,就種植業來看,糧食產值4.9億元,水果產值2.1億元,藥材產值1.7億元,蔬菜產值則高達19.6億元。
作為富民產業,新絳蔬菜不僅讓一大批農民富了起來,如今還成為吸納更多勞動力的就業“蓄水池”。“在我這兒常年雇傭著四五個人,農忙時還得再加人。一小時9塊錢的工資,我一年光工資就要支出20多萬元。”尚慧榮說,“當然,工資支多了,我們自己也輕松了,現在我們兩口子基本就是個指揮。”
通過硬件升級,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以適度規模提高收益水平,并提供一大批就業崗位——工業思維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正讓新絳這一傳統產業呈現出更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供應鏈再造
王棟民
從“小菜農”到“供應商”

山西絳之源商貿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分揀包裝蔬菜 記者 陳永年 攝
見到山西絳之源商貿有限公司34歲的負責人王棟民時,他正在自己位于“王守蔬菜市場”的店里忙活。店里十來個工人正在分揀、包裝——這邊,圣女果被一個個挑出來,按0.5公斤的量放到塑料盒里,稱好,再裝到紙箱里;那邊,生菜按顆被套進塑料袋子里稱重再裝箱。
早上收貨,中午、下午分揀、打包,晚上發貨。次日早上,新絳各個菜農家的產品就通過發達的物流體系,出現在各個城市居民的飯桌上。
王棟民家有6畝蔬菜大棚,他原本和父母、妻子在家種菜。2019年,他開始做電商,在拼多多平臺上開了一家店,主要是賣自家的蔬菜,有余力當然也會幫著別人賣一些。2020年,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他接觸到社區團購,開始向“美團優品”和“多多買菜”兩個平臺供應蔬菜。年輕的菜農轉換角色,成為新絳蔬菜新供應鏈的一部分。
去年他完成了1000萬元的交易額,如今他每天向外發送西紅柿4000公斤、圣女果3000公斤、生菜500公斤。“搞活動時量更大,一天西紅柿能出貨6萬斤。”王棟民說,從自己做電商到變成平臺的供應商,走貨量更大、總收益更高,關鍵是更穩定了。
在新絳縣,參與社區團購這一新型蔬菜供應鏈的,除了王棟民這樣的20多家供應商外,還有圍繞著供應商的數量更多的工人。以王棟民為例,正常情況下店里需要雇傭一二十個人,女工一天工資150元,男工200元,一年僅工人工資就需六十多萬元。
“多多買菜”是拼多多推出的全新業務板塊,2020年進入山西,2021年5月拼多多晉南區域營銷總部遷入新絳,以新絳為中心,輻射運城、臨汾、晉城三市,年帶動農產品銷售額超過8億元,其中年帶動新絳農產品銷售額達6億元。同時,提供6000個就業崗位。
“多多買菜”只是新絳蔬菜實施銷售升級戰略的一個體現。在新絳縣副縣長賈龍龍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新絳縣恒盛智慧冷鏈物流城的效果圖。目前,該項目土地已經準備到位,投資商也已談好。據稱,不日即將簽訂正式合同。
這個總規劃面積1000畝、一期建設面積500畝的項目,位于新絳縣城西北王馬村、水西村,總投資約12億元。項目定位為智能化、數字化、物流信息化、現代互聯智慧冷鏈物流產業城,作為農產品產地到消費終端的橋梁,集農產品交易中心、冷鏈倉儲、冷鏈配送、倉儲物流、生活配套服務等功能為一體。
項目建成后,可有效整合新絳縣及周邊地區農產品商貿物流資源,形成10小時物流商業輻射圈,直接輻射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等十余個省市,實現與西北、西南、華北、中原、華東等地大市場的產地直供,成為中國農產品大流通格局中的一個新的集散地。
新的物流城條件更優越,配套設施更完善,經營成本也將更低,對于王棟民這些供應商而言,必將更加具有吸引力。
“我們現在有8個蔬菜產地市場,但整體來看規模都不大,智慧冷鏈物流城完工后,將徹底改變這個現狀,實現全縣蔬菜銷售平臺的大升級,可直接帶動全縣及周邊地區實現農業產品化、供應常態化、農產品安全化、管理科學化、交易現代化和物流信息化,推動新絳縣農產品產業結構升級,提升農產品銷售效率和農產品競爭力。”賈龍龍說。
產業鏈迭代
晁瑞玲
從“銷售種子”到“育苗推廣”

山西瑞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員工正在育苗 記者 王運濤 攝
晁瑞玲,山西瑞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恒農業”)總經理,她也經歷了新絳蔬菜產業的發展過程。
1999年,她開了一家銷售種子的門市部。2007年,門市部成長為種業公司。2016年,又變為農業科技公司。2019年,公司經過股份制改革,在山西股權交易中心掛牌。
公司形態在變,規模在變,但主業一直未變——圍繞新絳縣的蔬菜產業,為菜農做好種子服務。
在瑞恒農業的育苗棚里,六七個工人正在忙碌。工人身邊,種苗盤上一個個小方格中小菜苗生機勃勃。種苗盤邊插著標簽,上面標注著品種、數量、日期和下單農戶姓名等信息。“育苗都是訂單式的,菜農自主選擇,他們需要什么我們就育什么。”晁瑞玲說。
育種苗,就是將蔬菜種植的一部分環節,前置到集約性更強、技術程度更高的企業。對整個產業而言,這意味著保障的升級。
瑞恒農業如今的育苗棚是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占地83畝,總投資1200萬元。擁有蔬菜育苗日光溫室9000平方米、連棟蔬菜育苗大棚6000平方米,年育苗8茬,年可出苗2000多萬株。育苗種類有西紅柿、黃瓜、南瓜、辣椒、西瓜、甜瓜、豆角等十余個大類。
另外,公司還建有日光溫室試驗棚4座共計3200平方米、試驗連棟網棚2200平方米、新材料試驗拱棚1000平方米、露地試驗區7000平方米,可以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試驗需求。
在4號試驗棚里,記者見到了各種各樣正在試驗的西紅柿苗。它們的葉片或大或小或光或糙,形狀或圓或扁或長或尖,顏色或紅或橙或黃或粉,萼片或多或少或長或短……在大棚的最深處,一排排一人多高的西紅柿苗上,一串串果實紅得正艷。技術人員解釋,該品種已經試種了兩年,基本上到了推廣階段,為便于菜農觀摩,西紅柿并沒有采摘。
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關系極大。以前農戶調產,因試種遭受損失的情況并不鮮見。如今,試種的任務落到了瑞恒農業這樣的育苗企業身上。它們技術先進、實力雄厚、條件優越,承受力也更強,他們試驗成功后再向菜農推廣,這樣既豐富了企業的盈利模式,又降低了菜農的調產風險。
“試驗時,我們經常是以5天為一個時段,連種好多批。因為我們不僅要試驗品種在這里適不適應,在全年哪個時段種植最為適合,還要通過試驗總結出種植技術規程,這樣才能向菜農推廣。”晁瑞玲說。
4號試驗棚里的西紅柿,主要測試硬度、產量、外觀、抗病毒性等商品屬性,而在邊上另一個試驗棚里,測試的則是口味、酸甜比、糖度等。一般情況下,能通過兩三年、兩個棚的試驗,一個品種就可以在新絳縣正式推廣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絳蔬菜產業已經從原來的種菜向產業鏈的前端育苗延伸——如今全縣已有專業育苗企業25余家、年可出苗3億余株——蔬菜產業新的增長點已經成型。
瑞恒農業對面,一個名為“新絳縣數字農業應用推廣基地”的在建項目,又將為這一新增長點提質固本。
該項目占地213畝,配套設施建設內容為新建文洛式蔬菜育苗玻璃溫室9060平方米、數字農業配套31000余平方米、工廠化育苗5000平方米、初加工分級包裝和數據控制中心等,總投資5000余萬元。
新絳縣數字農業應用推廣基地主要依托國家數字農業創新中心,建設高標準、現代化蔬菜育苗工廠,提升全縣農業智慧化、數字化應用水平。技術人員介紹,項目建成后,工廠化育苗新增育苗產量500萬株,年增銷售收入500萬元,實現蔬菜產業自動化、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標準化,年可節本增效803.8萬元,帶動農民畝均增收1000元。
記者在現場看到,初加工分級包裝和數據控制中心管理房主體建設已完成,整個園區最為顯眼的玻璃連棟溫室主體已經建設完成,正在裝配玻璃。
“該項目建成后,我們將站在全省農業最前沿,成為引領全市蔬菜產業的方向標,為促進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以及產業數字化應用推廣起到先導和示范作用。”賈龍龍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