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3-21
記者 解世忠 陳永年 范 娜
春風暖融,沃野復蘇。在臨猗縣北景鄉張村一塊耕地上,村民董建國駕駛著旋耕機“噠噠”前行,深顏色的泥土一行行層疊著延伸擴寬……
這片土地,幾天前還是果園,如今已成一片平地,而在幾周后,這里將會種上春玉米。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當時的“糧棉大縣”臨猗大力實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截至2020年年末,全縣水果面積達到110萬畝。其中,蘋果種植面積為70萬畝,種植面積、總產量皆居全國縣級之首。而在去年,臨猗縣蘋果面積減少了8.06萬畝,新增小麥和春播糧食面積5.78萬畝。

臨猗縣優質小麥生產示范基地,種植戶在給小麥噴肥。記者 馮革才 攝
提升服務擴糧田
董建國今年66歲,侍弄了大半輩子蘋果的他,“吃上了蘋果的利,也受夠了蘋果的癥”。
年齡越來越大,管果園越來越吃力,在城里工作的兩個孩子一見面就勸他“退休”。 董建國很聽勸:家中的22畝果園,前幾年他把13畝包給了別人,去年臨猗縣綠緣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要“收”地,他又“交”了6畝。
“剩下的3畝不圖掙錢,自己吃!種了一輩子蘋果,還能讓大人小孩買果吃?”他笑著說。
果農把果園流轉、承包出去的原因大致相同。有的年齡偏大管理蘋果吃力,稍微年輕的則更愿意外出務工掙現錢。加上臨猗蘋果的主導品種晚熟紅富士在市場上供大于求,當地果園樹齡偏大,再加上近幾年氣候影響較大,整體收益水平逐年下降。
調整產業結構,從來沒有“完成時”。
臨猗縣耕地面積近150萬畝。順應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大趨勢,歷屆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用了不到30年時間,完成了從140萬畝糧棉到110萬畝果樹的大調整。
面對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不同的是,無論是農民還是政府,都更為主動。
“果樹不掙錢,就砍了種別的。”這是村民樸素的認識。但是,“老年人干不動了,地誰來種?”“年輕人不想種了,要進城打工,地怎么辦?”
需求就是商機。從小在張村長大,現在城里工作的董須杰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商機。
去年8月份,董須杰與17個朋友共同入股,成立了臨猗縣綠緣農業專業合作社,聘請董建國為總經理,流轉果農不愿再種的傳統果園去種糧食。從去年9月至今,他們已經流轉了510畝果園。
土地流轉后農民的收益主要有四塊:土地流轉的租金收入,入股合作社的分紅,在合作社或其他地方的務工收入,種糧補助等政策性收入。
“把地流轉給我們的,最小的都五十多歲了。果園在他們手中也不值錢,一些老果園一畝租百八十元都沒人要?!倍▏f,因為合作社流轉費用比村民外包果園高,等過三兩年,原來的流轉合同到期后,他們還能集中流轉一批土地。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特別是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糧食種植領域后,往日利潤微薄的糧食種植,在適當規模經營和新技術、新品種的加持下,逐漸成為一個越來越有“藍海”潛質的產業。
今年,市里給臨猗縣下達的糧食種植目標是“面積34.2萬畝、總產量1.28億公斤以上”。仰仗產業調整的改革紅利,臨猗縣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力爭全縣糧食種植面積達到44萬畝以上,總產量超過1.6億公斤”。
“從果向糧的產業結構調整,政府不命令、不強迫,主要通過市場的‘有效’來引導。政府的‘有為’主要體現在完善基礎設施和提高服務水平上,讓愿意種糧的農戶或新型經營主體,種糧更方便、要素更集聚、經營成本更低、綜合收益更大?!迸R猗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荊曉麗說。
目前,臨猗縣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5.32萬畝,耕地幾乎都具備灌溉條件,耕作條件進一步改善;對農民進行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近萬人次,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創業;實施糧食托管面積4.31萬畝(按系數計算),服務小農戶2750戶,提高了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如今,在臨猗縣綠緣農業專業合作社最先流轉的135畝土地上,麥子綠油油的充滿生機。其余的將近400畝地,拔樹、勾根、平整已經完畢,就等播種春玉米了。
經過40多年市場化的洗禮,無論是農戶還是政府,面對產業結構調整,都更加理性和成熟了。

在臨猗縣國家蘋果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工人在起苗移栽。記者 馮革才 攝
推廣“三新”穩果業
刨了老果樹,有像董建國一樣改種糧食的,也有像姚小軍一樣繼續種果樹的。
姚小軍是北辛鄉平宜村人,今年47歲,在鎮上經營著一家農資店,銷售農藥、化肥等。同時,他還給果農指導蘋果栽培技術。
因為在鎮上有生意,家中20畝蘋果園全得雇人干,比起大多數自己干的果農,姚小軍對種蘋果能掙多少錢算得更清楚?!皞鹘y果園現在利潤低多了,一畝能落個四五千就是好園了?!钡⒉煌夥N蘋果不掙錢的說法,“種果樹大有可為,但傳統的種法得改。”
2019年,姚小軍將自己20畝晚熟紅富士果樹全部刨了,從陜西引回了三代嘎啦早熟新品種,建起了新果園。4月栽樹,第二年畝產就達到350公斤?!斑@個品種上市比普通早熟品種還要早半個月,正好是市場空檔期。產的蘋果被北京一家超市包圓了,65以上的每斤兩塊多?!彼f。
姚小軍再建新果園的勇氣離不開縣里的政策支持。
當年,臨猗在全縣推廣“三新”果園,即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果樹抗重茬、雙脫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機化、早豐產,配合寬行密植、機械化操作、智能化管理,新果園可以一年栽樹、兩年掛果、三年盛產、四年豐產。
2020年,姚小軍又流轉了70畝土地建“三新”果園。這70畝地原來也是果園,品種老、樹齡大,村集體包給村民每畝只有幾十元。合同到期后,村民將果樹刨掉賣錢后再無人承包??樟藘赡旰?,地到了姚小軍手中,變成了“三新”果園,流轉價格為每畝400元。
敢頂著壓力擴大果園面積,源于“三新”果園的新優點:不套袋,采用化學方式疏花疏果、水肥一體化新技術,最大化采用農機作業,節省人力。傳統果園一般4個人管20畝都費勁,新果園3個人就可以管100畝。
“更關鍵的是見效快、收益好。第一年種下第二年畝產就有700斤,第三年1500斤,四五年后到了盛產期,可以達到8000斤,按現在每斤2元的行情,純收入至少是傳統果園的4倍?!迸R猗縣果業發展中心主任劉鵬說。
如今,臨猗縣已經建成了14個“三新”果園示范園,今年還要再建10個。通過“三新”果園的示范引領,該縣的目標是將蘋果面積降低到40萬畝,還要保證果農效益不減甚至增加,保證臨猗果業支柱產業的優勢不弱,甚至還要增強。調整出的30萬畝耕地,將為增加糧食面積騰出更多的發展空間。
在“優”果的調整中,臨猗縣更是自覺擔負起了“有為政府”完善服務、營造環境、打造產業的職能。
2020年,臨猗縣與領航達果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進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技術,建設了國家級蘋果脫毒壯苗繁育基地。基地推出的新品種,抗重茬、雙脫毒、免套袋、成本低、早結果。比如姚小軍自己從陜西引進的三代嘎啦樹苗,每株掏了45元。而五代嘎啦樹苗,在政府補貼下,一株僅需35元。據介紹,這類樹苗在國外一般要賣到120元一株。臨猗縣還與國家林草中心深度合作,建設集研發、制造于一體的農業機械化產業基地,加快先進智慧農機推廣應用。另外,經營模式上通過政策性扶持和引導,由農戶個體經營向合作社經營、集體經營和企業經營轉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模式……這些,都大大降低了果園升級的成本。
“結合臨猗實際,我們既要堅定不移執行穩糧保供政策,又要創新求變做到果業富民,切實把糧食安全和農民富裕兩個重任一并扛在肩上?!迸R猗縣縣長靳國全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