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彈棉歌》里的耕讀家風

——明代賢臣趙載故里垣曲縣華峰鄉陳堡村印象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3-09

地處黃河母親臂彎的河東,由古至今,光耀史冊的人物,燦若星辰。他們生活過的土地與村莊,滋養了過去的人文繁榮,也必將養育更加美好的明天。本報推出“游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名人故里行”專欄,旨在找尋河東歷史名人在運城這塊土地上留存的文化印跡與精神財富,為講好運城的黃河文化故事,增添新的內容。歡迎大家來電來信提供線索或稿件,讓我們一起書寫運城美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趙家祠堂

電話:18735667115 郵箱:ycwbwh@126.com

記者 王捷 文圖

“身靠無根樹,手執釣魚鉤。地下白云飛,雷聲不斷頭?!焙喍趟木洹稄椕薷琛罚粌H描寫了舊時民間彈棉花需要用的彈棉花弓和彈棉花錘等工具,還描寫了彈棉花時棉花飛舞、錘聲不斷的情景。穿越600多年的光陰,如今這首詩歌仍然在河東這片土地上傳唱。

如果不是提前知曉,很難想象這樣一首記錄民間勞作的詩,是出自一位高官——明代浙江道監察御史、垣曲陳村人趙朗之手。他的重孫趙載,更是憑借清正廉潔、功績卓著名垂青史,并將這首《彈棉歌》收入族譜傳承下來。

早在本欄目開欄之初,趙載后人、第十四世孫趙中識先生便聯系到我們,希望我們能去趙載故里看一看。3月3日,記者一行來到趙載故里——垣曲縣華峰鄉陳堡村,重溫這里的輝煌與厚重。

熱情淳樸的民風

從運城市區出發,一小時四十多分鐘的車程,一點也沒覺得沉悶。高速路上,兩旁離我們越來越近的層巒疊嶂的山峰,讓人覺得此行的目的地是一處隱居山間的世外桃源。

下了垣曲華峰高速路口,再走一兩公里就到了陳堡村。果然,依傍中條山脈的村莊顯得寧靜祥和,高大的村門樓旁,一筐盛滿核桃的大型石刻雕塑分外搶眼。

▲趙中琳(右一)向記者介紹村里的廉政文化墻

行車至該村村委會,一旁的“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標識,讓我們瞬間明白了村口核桃雕塑的意義。趙中識與同為趙氏后人的趙中琳、趙恒義、趙恒平、趙宗強、趙中銳及該村村委會主任趙偉早已等候多時,熱情地歡迎我們,更讓我們感受到這一方水土上人們的質樸與真誠。

查詢史料會發現,趙載為垣曲陳村人,其舊居在北羊村,那么其故里為何會是陳堡村呢?

原來,在20世紀80年代,因鄰縣有一村也為陳村,恰好這里有一個堡子,為了區分,這里便改為了陳堡村。2019年,根據區域劃分,原陳村與鄰近的北羊村、豐村進行了合并,成為如今的陳堡村。4800多口人的大村子,讓該村的規模排在了全縣前三列。

如今,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姓趙,均為趙氏后裔。據一直在研究趙氏文化的趙中琳介紹,趙氏源頭可追溯至宋趙匡胤后裔,后來族譜丟失,至明代趙載開始重新修訂《趙氏族譜》,趙載排列第五世。趙載曾祖父趙朗為官公道正派、不畏權勢,被明太祖稱為“山西長御史”,深受其影響,趙載也成長為一代賢臣。

有關趙載的事跡,《明史》《垣曲縣志》《趙氏族譜》等均有記載,還有民間的口口相傳?!皳妨嫌涊d,趙載共寫有奏章12篇,流傳后世的有兩篇,另有詩歌37首?!壁w中琳說。

打小,他們就常聽長輩講述趙載的故事,說祖上出了一個廉官,所以要像祖宗看齊,不能給祖宗丟臉。

名垂青史的功勛

據史料記載,趙載(1481~1543)自幼聰明,3歲識字,7歲就能誦讀經書,穎悟過人,29歲考舉為進士。后來,他戍守邊關12年,皇帝親賜其名“載”。

“陜甘是明朝的邊境地區,他在那里平定叛亂、抵御外侵,功勛卓著,皇帝就賜了他一個名字?!壁w中琳說,趙載原名趙君琰,皇帝賜“載”字,有很大的寓意,“一是厚德載物,二是他可以承擔起保衛大明國土的重任,即承載的意思?!?/p>

明正德九年趙載任戶部主事、員外郎中,奉命督漕;嘉靖二年升陜西參議,次年按察司副使;嘉靖七年升監督御史,甘肅巡撫;嘉靖十四年升南京都察院副督察御史,后升操江都御史。

做官期間,趙載公正無私、辦事剛毅,面對行賄者不徇私枉法,上疏言漕運利弊皆被采納,監督糧倉從未有過差錯,監管稅收興利革弊,鋤強扶弱、文治武功,使邊境治安穩定,經濟快速發展。

然而,趙載受到其他官員栽贓,回鄉聽候嘉靖皇帝發落。待嘉靖徹查清楚、還其清白后,奈何趙載因長期為國操勞,積勞成疾已去世。為寬慰忠臣之靈,嘉靖以國葬規制修建趙載陵墓,并親賜“明敏剛正,屢著邊功”匾額予以悼念。

趙中琳將趙載的亮點概括為“三個傳奇、兩個罕見”。“第一個傳奇是皇帝賜名;第二是皇帝賜了趙家樓;第三是皇帝以最高規格為趙載舉行了國葬?!彼f,皇帝賜匾、賜趙家祠堂一對楹聯和趙家胡同,共有五次,但趙氏后人都愿意稱三次,因為“以三為大”。

他繼續解釋道:“兩個罕見,一是朝廷六部文武百官對他有一個共同的評價‘萬里之長城,極邊之砥柱,濟世之奇才,用時之偉器’,如此評價歷史上還沒有;二是皇恩浩蕩,皇帝對他的多個御賜?!?/p>

后人將其精神概括為廉明、公平、廉潔、公正8個字,生動體現了他的品格。

艱苦樸素的家風

1995年,趙載墓被列為垣曲縣文物保護單位。據趙中琳介紹,趙載墓即趙家陵園,原有趙載獨子于明嘉靖二十四年立的碑刻和明宰相嚴嵩撰寫的《神道碑銘》,左右對稱在兩側,還有石人、石馬、石獅等,規格很大,位于該村村北約300米處。然而遺憾的是,“文革”期間很多東西被毀,《神道碑銘》也不見蹤影。2009年,因東濟高速路建設要經過此地,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向南對其進行了原規模、形制的遷建。

不僅如此,20世紀50年代小浪底水庫放水時,整個垣曲舊縣城都被淹沒。如今,只有1936年的垣曲縣城圖上,清晰標注著趙家祠堂、趙家胡同、趙家牌坊、趙家樓,印證了曾經的輝煌。

幸運的是,這些曾經的碑文、石刻、建筑等,因為《運城地方志》《垣曲縣志》《趙氏族譜》等史料的記載,現在的人們還能領略到它們當年的風采。

▲最新修訂的《趙氏族譜》

自趙載至今,《趙氏族譜》已修訂了13次,最近一次修訂在2019年,一年多以后成冊。每次修訂族譜都會成立趙氏理事會,趙宗強是本屆理事長,趙中琳是主編。所有的史料、搬遷記錄等,都被收錄在了最新版本的《趙氏族譜》中。

而在族譜中,很重要的一條,當為趙載記錄的《彈棉歌》了。在該村,《彈棉歌》現在依然家喻戶曉。

趙中琳介紹,趙載的曾祖父趙朗致仕后回到垣曲,沒有工資,就以彈棉花為生。他以此作為傳唱,把彈棉花作為一種手藝傳給子孫后代,讓他們餓不著。“藝多不壓身,他用這首詩來教育后代,告誡我們要勤勞拼搏、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不要依靠祖上的陰德,而是保持艱苦樸素的家風,懂得耕讀傳家?!彼f。

在村委會不遠處,是2006年被列為垣曲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趙家祠堂。它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明崇禎年間重修,清順治年間重建,1999年遷建至此。祠堂內,族譜中記載的“十二要”——“治家要勤,持家要儉;責己要嚴,居心要正;處事要和,事親要孝;接物要誠,待人要敬;出言要慎,勵行要恭;為人要義,道德要行”,以及祖訓——“敦孝悌,睦宗族;力本業,慎交友;和兄弟,訓子弟;尚勤儉,戒爭訟;遵法律,禁非為”,清晰可見,勉勵著所有趙氏子孫。

趙氏后裔還綿延到了山西其他地區及河南、湖南等地。每年清明節,趙氏后人都會祭祖,有時外省的趙氏后人也會前來祭拜、尋根問祖?!斑@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血緣之親,一代一代往下傳,是一種天然的團結。”趙中琳說。

浩蕩清風的傳承

趙載一生經歷了7次升遷,任職了6省的官員,留給了后代勤勞致富的《彈棉歌》。受趙氏文化的滋養和熏陶,陳堡村的文化底蘊亦十分深厚。

據該村村委會主任趙偉介紹,10多年前,該村被列為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核桃和蘋果是村民致富的主要經濟作物。如今,村里的廉政文化建設,依托趙載的廉政文化,也做得很好。記者看到,村委會前的文化廣場干凈整潔,“為民”“務實”“清廉”“忠誠”“干凈”“擔當”12個大字格外醒目,隨時隨地提醒著廣大黨員干部身上的責任和擔當。

垣曲縣紀檢委還在村里修建了一個有關趙載的廉政文化墻,介紹了趙載的生平和功績。人們還把當年趙載辦公的地方改建成了一個文化廣場,古樸清新大氣。垣曲縣多次有單位和個人前來參觀調研,了解趙載的事跡,這里已然成了一個廉政教育基地。

村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打花棍、走旱船、踩高蹺……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的大型社火活動,讓整個村子更有精氣神了。

趙中琳介紹,村里還曾有一座皇廟,是皇帝來看趙載時的住所,后來成為人們供奉的廟宇。盡管10多年前,由于種種原因,皇廟已消失在了浩瀚煙海中,但垣曲縣依托這個典故,于去年邀請了眾多專家學者,打造了“皇廟趙府”旅游規劃,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已提交給了省里。

他們也期待著,這一舉措能夠被選上,在深入挖掘趙氏文化、弘揚趙載清正廉潔作風的同時,為陳堡村的發展助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