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3-03
尚仙琴
周末休息,我和愛人兩個人去地里挖白蒿苗。
白蒿苗,又叫茵陳,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降壓利尿等功效,還可以治療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等疾病。俗話說: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拿來當柴燒。這個俗語告訴我們,正月、二月采收的蒿苗都屬于正品,因為這個時候的蒿苗苗旺味厚,具有最好的藥效。隨著氣溫的升高,蒿苗已是葉敗株黃,入藥就不行了,那就只有割了當柴火燒啦。
我娘家是萬榮縣東的,白蒿苗在那個地方叫綿綿蒿。記憶中,我小的時候,每當到了正月末或二月初,母親都會帶著我去地里挖綿綿蒿,回來擇干凈淘洗好后,給我們做綿綿蒿蒸菜吃。那個年代缺吃少穿,生活過得緊巴,母親把綿綿蒿切碎放在盆中,拌上干面粉,上鍋蒸熟,出鍋后,再炒一點蔥花攪拌好,就可以吃了。盡管蒸蒿苗里面油少、調料少,但那對我們來說,的確也是難得的美味佳肴了。
萬榮縣西把蒸菜叫作拌菜,尤其是豬肉拌面是當地最有名的。我和民結婚后,來到了萬榮縣西的裴莊鎮,這個地方一年四季吃得最多的就是拌菜。說真心話,這里的拌菜,讓我這個最愛美食的人大開眼界。從正月開始,拌白蒿苗、拌花花菜(這里把薺菜叫作花花菜),到了清明有了苦菜,就開始拌苦菜,這個苦菜一直能吃到霜降那個時候,還有拌菠菜、拌茼蒿、拌小蔥、拌芹菜、拌豆角、拌白菜、拌洋槐花、拌胡蘿卜纓……哎呀,這么說吧,大凡是蔬菜,大多數都能用來做拌菜吃,這可讓我這個愛吃美食、愛做美食的人有了用武之地。
這不,還沒到正月底,我就對蒿苗念念不忘了。這個周末,天氣不錯,我和民就準備去挖蒿苗了。吃過午飯,我們換好衣服和鞋子,各自拿了一把鐮、一個袋子,就去溝邊挖蒿苗。一路走去,路邊沒有看見一棵蒿苗,我心里不免有些失望,怕今天的希望要落空了。溝邊有一個果園,不知什么原因,園主人今年把果樹都砍了,地里只剩下一些零散的果樹枝葉,我和民走到地里一看,哇,蒿苗還真不少。盡管去年一冬都沒有下雪,但一簇簇蒿苗已經在酣夢中醒來,鉆出了干硬的地面,悄悄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為大地增添了一抹綠意。我們倆喜出望外,二話不說,趕緊開始挖蒿苗,不一會兒,拿的袋子就差不多滿了。
回到家里,我把挖來的蒿苗擇去老根、干枯的黃葉,在洗菜盆里淘洗干凈,控干水分,準備次日早上拌蒿苗。
第二天早上起來,我洗漱完畢,就開始拌蒿苗。拌蒿苗的原料有蒿苗、大蔥、食鹽、粉條(提前用熱水泡軟)、面粉、食油、大蒜、五香粉、甜面醬。因為剛過正月,不想吃肉,這次就不放豬肉,做的是素拌蒿苗了。第一步,把蒿苗在案板上切碎放入盆里,再切一棵蔥,把蔥末放在切碎的蒿苗上,粉條泡好后也放在案板上切短一點放入另一個盆中,切一點蒜末放在粉條上。第二步,兩個盆中分別放入適量的食鹽、五香粉,粉條盆里再放一點甜面醬,為的是給粉條著色,接著往炒鍋倒入一點油,油熱后澆在蔥末和粉條上。隨著“哧啦”一聲,蔥香味、蒜香味、醬香味就會撲面而來,光是聞著這香味就讓人忍不住流口水。第三步,兩個盆中分別倒入適量的面粉,用筷子攪拌均勻,使蒿苗和粉條都能粘上面粉,這樣蒸出來,蒿苗和粉條才會不黏,吃起來酥酥的,口感會更好。第四步,把攪拌好的蒿苗和粉條放入一個盆中,攪拌均勻,放在籠布上,點火把水燒開,然后上鍋就開始蒸蒿苗了。此時,再剝幾瓣蒜搗成蒜泥,放點紅辣椒面,熱油澆上,香噴噴的蒜辣子就好了,只等二十分鐘后,拌蒿苗出鍋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蒿苗不光能做拌菜吃,還能做蒿苗煎餅、蒿苗窩窩頭,并且能泡茶喝,每次我都會留一些蒿苗,淘洗干凈,放在陰涼處陰干,每天拿一點泡茶喝,這就是茵陳茶。茵陳茶清肝利膽、消熱利濕,對肝炎有療效,有很好的保肝、護肝作用。如果把蜂蜜和茵陳一起泡著喝,那就是蜂蜜茵陳茶了。
當炊煙繚繞,蒿苗的香味溢出了蒸籠,閉眼輕攬一縷清香入懷,我陶醉著。
當一家人圍坐在餐桌上,愜意地吃著拌蒿苗,嗅著滿屋子蒿苗飄香,我幸福著。
當靜謐的夜晚來臨,靜坐一隅,輕柔的音樂彌漫在空氣中,一杯茵陳茶清雅幽香,我快樂著。
微笑著,我們迎來了春。又是一年蒿苗飄香的季節,那醉人的蒿苗香,那熟悉的味道,早已經深入骨髓,婉約了我生命的芬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