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3-01
梁 柱
關圣帝君,姓關名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梁人也。這位漢末名將生前叱咤風云,身后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馳名中外,享譽古今。羅貫中用一部《三國演義》將關羽的驍勇神武、義薄云天,描述得登峰造極。而蒲松齡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其中有幾篇述及關帝,寥寥數語,言簡而意豐,別有一番韻味,可謂關公文化園林里的一樹奇葩。
一
《考城隍》是《聊齋志異》的開篇。以此作為開篇就很不尋常。我們都知道,《聊齋志異》是一部志怪小說,所載或狐仙花妖,或精靈鬼怪,其故事來源大多是鄉野傳奇、奇談傳聞。故事的主人公一般都是離“我”和“我們”很遠的人,也就是說是脫離日常生活之外的人。唯獨此篇殊而不同,寫的是“我”姐夫的祖父,一下子和作者扯上了關系,使讀者感覺親近。
由主人公——“我”姐夫的祖父宋公引出無人不拜的關帝神:“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唯關壯繆可識。”宋公是去參加考試的,在考場上遇到了關帝神,儼然一位文宗——監考官。
宋公來到考場,看見上坐十多個官員,不認識都是什么人,唯只認得關帝爺。為什么?這里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作者沒有費絲毫筆墨直接描寫關帝,而借宋公“唯關壯繆可識”六個字,即將關帝得民心、接地氣,深受人們愛戴的偉岸形象生動刻畫。
試題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宋公與張秀才答卷寫畢呈上。諸神傳閱,對宋公答卷中的“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之佳句,贊嘆不已。于是關帝令宋公上來,告訴他“河南缺一城隍,君稱其職”。關帝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可見一斑。
宋公被錄取為河南城隍一職后,感激涕零,向諸考官磕頭訴說:“承蒙抬舉任命,哪里還敢推辭呢?只是老媽年邁七旬,無人奉養,請求待老媽壽終天年后,一定聽從錄用。”當查得宋公之母還有陽壽九年,諸神猶豫不決時,關帝言道:“不妨讓同來考試的張秀才代替宋公履職九年。”接著又對宋公說:“本應即刻赴任,考慮到你有仁孝之心,給你放假九年,到時再召你赴任。”可見關帝推崇仁孝,體恤民情,勇于擔當,果敢負責。然后關帝又勉勵了張秀才幾句話,足見關帝公道正派、光明磊落、一視同仁,絕非厚此薄彼。
作者隨后寫道,張秀才與宋公握手,送他到城郊路口,言說自己是長山的張某某,并寫詩一首贈予宋公,詩的全文忘了,只記得其中“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兩句。然后宋公與張秀才揮手告別,騎馬而歸。可見張秀才富有才華,真誠本分,善與人交,也是有識之士,讓其代替宋公履職絕非關帝草率之舉。
二
《公孫夏》寫道:保定一國學監生,花錢買官,當了真定太守,自認為出身監生,地位卑賤,如果沒有大隊車馬,沒有好的服飾加以炫耀,不足以鎮服部下。于是他買上很好的車馬,還打發鬼役用彩車接來了美妾,各項準備工作剛剛就緒,真定郡的儀仗隊就來接他。他跟著儀仗隊一路走著,人們夾道歡呼,他十分自得。大隊人馬正走著,忽然前面領路的鼓樂停住了,旌旗也放倒了。他正驚疑間,又見前面騎馬的人都下了馬,一起跪倒在路旁,并且漸漸縮小,人縮到一尺高,馬縮到如貓大。他車前的人報告說:“關帝神來了!”監生一聽害怕了,急忙下車跪在地上。一抬頭,遠遠看見關帝騎著大馬,后面跟著四五匹坐騎,慢慢向他走來。關帝不大像人世間流傳的肖像,兩只大眼一直長到耳朵邊,神態威嚴。關帝走近前來問:“這是什么官?”隨從回答:“真定太守。”關帝說:“小小的一個太守,怎么這么威風!”監生聽了,嚇得毛骨悚然,身子一下縮小了許多。關帝叫他起來,一塊跟在馬后走。走了不多時,道旁有一座宮殿,關帝下馬進殿,朝南坐下。關帝命人取紙筆給監生,先叫他自己寫出籍貫、姓名。監生寫完呈上,關帝一看怒斥說:“看你寫的錯別字這么多,字跡潦草不成樣子。你這市儈小人,如何能夠為政當官!”又命人查他的德行錄,有一人跪奏。于是關帝嚴厲斥責:“你投機鉆營罪還小些,買爵討官罪惡太大!”說話間見兩個金甲神人拿了鎖鏈出去,又有兩個小神捉住監生,脫去官服,摘去官帽,推倒在地打了他五十大板,直打得腚上的肉都要掉了下來,最后被攆了出去。
關帝疾惡如仇、大義凜然,對花錢買官、不學無術、耀武揚威的真定太守絕不姑息。作者寫關帝圣君遇見真定太守,開始是“曰”,接著是“怒曰”,再次是“厲聲曰”,層層遞進,節節拔高,將關帝高大威嚴的正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極具令真定太守“毛骨悚然”“身暴縮”的威懾力度。
此篇不以“真定太守”為題,而用“公孫夏”作題,亦令人深思:宋公之所以能買到真定太守這個爵位,是因為公孫夏賣官。公孫夏何許人也?他是當朝十一皇子座上客、又是督撫的好朋友,在官場占有相當資源,社會能量相當大。而且,宋公原本只欲謀個縣官,是公孫夏慫恿并以分期付款的優惠利誘,才讓宋公當上了真定太守的。作者心知肚明,沒有賣官者何以買官?公孫夏是這一骯臟交易的中間人。這就是作者畫龍點睛以“公孫夏”為題的良苦用心。依理而論,賣官與買官同罪。然而,關帝神嚴懲了真定太守,絲毫沒有過問公孫夏,乃是作者所處時代的歷史局限所致。
三
《牛同人》寫道:一位書生牛同人因為狐妖在其家里作祟,非常惱怒,胡亂指責:“關圣號稱伏魔大帝,今天不知到哪里去了,竟放任狐妖在我這里橫行!”并且寫了訴狀,上奏玉皇大帝,狀告關帝不盡職負責。幾天之后,天空忽然轟隆作響,是關帝神降臨下來。只見關帝怒叱道:“你這書生怎么如此不講道理,難道我是專門為你家捉拿狐貍的嗎?而且你并沒有將家中有狐妖這件事上稟于我,我如何能到你家驅除狐妖呢?真是豈有此理!”于是便命身邊的衙役將牛同人杖打二十,直打得他皮開肉綻、血肉模糊。過了一會兒,牛同人看見一個黑臉將軍捆來了一只狐貍,然后牽著走了,從此牛同人的家中便再也沒有狐貍作祟了。
三年以后,濟南游擊將軍一個女兒被狐貍迷住了,用了很多法術,也沒能將狐妖趕走。后來那女兒問狐貍害怕什么,狐妖說道:“我這輩子所怕之事很少,平生只怕一個人,便是牛同人!”只知道名字,卻不知牛同人家住哪里?游擊將軍無從尋找。說來湊巧,適逢提學去濟南組織考試,牛同人前去參加考試,偶然被一個當兵的人辱罵了幾句。牛同人十分氣憤,便去找游擊將軍告狀。將軍聽到牛同人的名字,瞬間驚喜萬分,十分恭敬地接待了牛同人,并將侮辱他的那個士兵抓了過來,責打一頓。處理完了之后,將軍便將女兒被狐貍迷住這件事告訴了牛同人,央求牛同人驅除狐妖。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牛同人便替將軍將這件事奏表關帝。不一會兒,一個金甲天神自天而降,正在室內的狐貍看見之后,臉色突變,便現出了原形,像只狗一樣叫著繞著屋子亂竄,緊接著便跑出了屋子,跪到了房前的臺階下,伏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只聽那金甲天神說道:“之前那一次關帝沒有忍心將你誅殺,而你這次再犯,那就不能饒恕你了!”于是就將狐妖捆綁起來,拴到馬脖頸上帶走了。
關帝先為牛同人驅除了狐妖,后為游擊將軍的女兒捉拿了狐妖。關帝是民眾的保護神,也是妖孽的克星。作者安排關帝在牛同人的斥責聲中出場,令關帝得民心、接地氣,深受人們愛戴的形象更加豐滿,個性也更加鮮明。
關帝不是好好先生,他的尊嚴不可褻瀆,他的人格不容誹謗。牛同人毫無根據地斥責關帝,并狀告關帝不負責任,可謂誹謗和誣告,自然受到杖打的皮肉之苦。維護社會平安,人人都有責任,不能像牛同人那樣,只要不危害到我,便“狐可忍也”。由此來說,牛同人所受皮肉之苦更是咎由自取、理所應當的了。然而,一碼歸一碼,關帝并沒有因為牛同人的過錯對狐妖放任不管,在懲罰牛同人的同時,即令黑臉將軍到牛家將狐妖驅逐處罰了。而且在處置狐妖上關帝堅持了初犯從寬、屢犯從嚴的原則。可見關圣帝君不但有著軒昂之氣度,而且有著嚴正之法度。
縱觀上述三篇,蒲松齡筆下的關圣帝君是位非常得民心、接地氣,高山仰止、執法嚴正的好官。善者感他有溫度,惡人覺他有懾度。
蒲松齡之所以將《考城隍》作為《聊齋志異》的首篇,也是表達在科舉考場上能遇到關圣帝君這般主考官的冀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