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圣惠鎮“盬宗廟”池鹽文化濫觴考略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3-01

趙波

圣惠鎮,一個“飛音響亮”的名字。

圣惠鎮,一個與河東池鹽文化有著“不解之緣”的地方。

圣惠鎮,乃今鹽湖區安邑街道之廟村是也。

圣惠鎮改名的緣由

關于圣惠鎮為何改稱為廟村,歷史上說法不一。

其一,歷史上圣惠鎮有過“關王廟”“娘娘廟”“盬宗廟”等17座廟宇,因廟宇數量多而稱為“廟村”。附近村民俗語說的“去廟上”就是指去廟村辦事。

其二,根據該村84歲的老教師賀保治回憶:1964年,他在該村小學教書,小學名字就叫“圣惠鎮小學”。安邑縣郵政局送來的信件、報紙上也蓋著紅戳“圣惠鎮小學”。那一年,“四清”運動搞起來了。圣惠鎮駐地干部是絳縣人民武裝部部長,名字叫梁育民,村民都稱他為“梁團長”。他說圣惠鎮的名字聽來有帝王將相、牛鬼蛇神味道,干脆就按老百姓的俗稱叫作“廟村”吧。就這樣,村子名字大約在1965年年初就改為“廟村”。

其三,根據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編纂的《河東鹽法備覽》《大唐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祠頌》《解州全志·安邑·祠廟陵墓》中記載,在唐代以前運城鹽池就有“盬宗廟”,廟址在鹽池禁墻“東禁門”北大約100米偏東的一塊平地上。《太平御覽》引《世本》稱:盬宗廟,在(安邑)縣東南10里,“宿沙作煮海,謂之盬宗,尊之也。以其滋潤生人,可得置祠”。傳說宿沙氏是黃帝的臣子,煮海為鹽,死后人們為紀念他,封他為“盬宗”“盬神”。由于年代久遠,以及自然毀壞和戰爭破壞等因素,盬宗廟現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個“廟村”的名字。筆者大約40年前,與著名鹽文化專家李竹林在鹽池考察時,在廟村的一些遺址上,還看到過一些殘垣斷壁的碑碣和瓦礫。據當時在場的村民講,老人傳言這是“鹽神廟”遺址,當時碑刻字跡已模糊不清。

最后,有一個傳說故事說,圣惠鎮有一個年輕人,父母早亡,生活特別困難,生計都成問題,村民都叫他“苦鹵”。苦鹵無意中在“鐵岔山”下,發現經太陽暴曬后結晶的白色鹽顆粒。他發現把這些白色顆粒放在食物里,嘗起來很好吃,沒幾年身體還強壯起來。由于他勤勞勇敢、不怕吃苦,長年累月,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又一連幾年生了4個男娃,長大后個個身強力壯,跟著父親打撈白色顆粒都過上了好日子。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人們便稱這種白色晶體為“苦鹵”。苦鹵死后,被村民封為“苦鹵神”。春秋時期,當地人們修廟祭祀,稱他為“苦宗”,后為“盬宗”。還有傳說鹽池是“麒麟臥池”而成鹽,在當地老百姓中間又有“麒麟送子”的說法。

“盬宗廟”祭祀什么神

關于“盬”字,有多種記載。古代鹽池名:“戊子,王至自于盬。”(周《穆天子傳》)沒有經過熬制的鹽:“猗頓用盬鹽起,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可與王者埒富。”(《史記·貨殖列傳》《漢書·貨殖傳》)司馬貞索隱:“盬,謂之鹽,直用不煉也。”顏師古注:“猗頓,魯之窮士也。盬,鹽也。於盬造鹽,故曰盬鹽。”《隋書·食貨志》:“掌鹽掌四鹽之政令,一曰散鹽,煮海以成之;二曰盬鹽,引池以化之;三曰形鹽,物地以出之;四曰飴鹽,於戎以取之。”漢·許慎《說文解字》:“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從鹽省,古聲。公戶切。”

《運城市情詞典》中也有釋義:盬,始見于春秋,即今鹽池。《左傳·成公六年》載:“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孔穎達疏:“《說文》云,河東鹽池。”《水經·涑水注》:“河東鹽池謂之盬。”楊伯峻注:“盬,即鹽池,今曰解池。”《周禮》:“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散、形、飴鹽。”“苦當為盬,盬,謂出于鹽池,今之顆鹽是也。”河東鹽池古時稱“盬”,“盬”在東漢以前為河東鹽池專用,意思是出鹽直接食用而不需經過煮煎。“盬”的本意為“出鹽直用”,“盬”與“苦”相通,“苦鹽”是河東鹽之別稱。這正說明,在西周時期,已經有河東鹽業的開采記錄,相關史料如《左傳》等均有記載。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盬宗廟”應該是運城鹽池的“鹽神”,而不是祭祀煮海鹽的宿沙氏,或者說是宿沙氏作煮海就是運城鹽池的池鹽。因鹽池形成與大海有關,鹽池歷史上亦曾稱“渤海”。

清人江人鏡監修、張元鼎編寫的《增修河東鹽法備覽》記載:“舊稱神曰盬宗,而不詳其所自。隋唐以前,未崇祀典,至大歷丁已秋,池中紅鹽自生,度支韓滉請加神號,詔賜池名曰寶應靈慶。始置祠焉。”后修建“鹽池神廟”封鹽池神為“寶應靈慶公”。這更說明在唐以前“盬宗廟”是祭祀鹽神,而唐以后遷廟址祭祀為“鹽池神”,故曰“鹽池神廟”。

圣惠鎮名稱始末

圣惠鎮在1947年以前,元、明、清、民國都是老安邑縣所屬的“四大名鎮”(東郭、北相、陶村、圣惠)之冠。雖然都是因鹽運地理位置優越,商業發達,唯獨圣惠鎮設有“巡檢司”,而更為熱鬧繁榮。據歷史地名詞典網載:“圣惠鎮,明置,屬安邑縣。在今山西運城東二十里。洪武四年(1371年)置巡司于此。”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鐫刻的《河東鹽池之圖》上面有運城鹽池周圍三大明置巡檢司,分別是:圣惠鎮巡檢司、長樂鎮巡檢司、鹽池鎮巡檢司。這三個巡檢司主要是巡查私鹽與地方治安,鹽官名為:XX司巡檢。圣惠鎮巡檢司是安邑縣衙門的派出機構,所以在圣惠鎮的一個小巷,留下一個“衙門巷”的名稱。據88歲老人閻發祥回憶,衙門(巡檢司)坐東朝西,高大宏偉,大門及住房類似富貴人家的四合院。根據分析,巡檢司的修建是根據當地風水、常年風向等因素建設,沒有坐北朝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衙門。

巡檢司制度始于五代,盛于兩宋。元因宋金遺制,所設巡檢司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官。在元代官署中,巡檢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種。宋元明清,巡檢司系列中社區捕盜官屬性最為典型,為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明代置司于何時?據《大明會典》記載,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而《明史·職官志》依據《明太祖實錄》確定為洪武二年。

圣惠鎮名稱溯源

其一,帝王惠巡說。圣惠鎮地處安邑鹽池“產鹽之母”的東灣必經之地。在鹽池“東便門”的東邊有一高臺,當地人稱“觀景臺”,是觀鹽池的最好位置,歷史上可一眼望到水波蕩漾、風光無限的解州鹽池。漢成帝永始四年(前13)三月,祀后土于汾陰,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漢章帝元和三年(86)秋八月乙丑,車駕幸安邑,觀鹽池。九月至自安邑。唐大宗貞觀十二年(638)二月丁卯,車駕觀鹽池。自漢始多朝帝王觀鹽池,上觀景臺,乃圣跡所至,為感圣恩,永志圣德,故此地取名“圣惠鎮”,以昭示后人!

其二,明代碑刻說。明萬歷年間兵部尚書劉敏寬,祖上經營運城池鹽200余年,劉家祠堂(原運城鹽化局大門正對面)內的珊瑚石上刻文:“劉氏一族……宋朝末年從曲沃縣卜居安邑圣惠鎮鬻鹽起家,富甲天下。”據此,至少可追溯至宋代廟村乃稱圣惠鎮。明萬歷《河東鹽池之圖》碑刻文前已述,不再贅言。

其三,清代書籍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出版的《河東鹽法備覽》“運商卷六”行銷篇中載“自運城二十里至圣惠鎮,圣惠鎮十里至東郭……”運鹽路線中10多處提到圣惠鎮。

總之,圣惠鎮的名稱可追溯至隋唐,甚至到漢以前。不論名稱始于什么年代,圣惠鎮“盬宗廟”與運城池鹽文化密不可分。圣惠鎮連接著運城池鹽文化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故而,我們要下好池鹽文化研究的“先手棋”,擦亮鹽池生態保護的“特色牌”,走好“退鹽還湖”資源再利用,文旅融合的“升級路”,使運城經濟社會有更大的發展!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