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2-22
來到美麗的絳縣,感受過文化與歷史氣息厚重的絳縣文廟后,還有一處國保單位不能不瞻仰,那便是距離絳縣文廟不到7.5公里的長春觀。
車行至絳縣陳村鎮東荊下村,沿著鄉道一直往前,遠遠便看見長春觀的紅墻一角,掩映在現代建筑群中,顯得那么古樸神秘。
走近才發現,還需繞行一段路,才算來到長春觀的正門。從門外不高的圍墻望去,整座廟觀坐北朝南,規模十分宏大。

▲廟貌古雅
記者 薛麗娟 實習生 吉夢琳
“一言止殺”邱處機
說到長春觀,很多人會覺得比較陌生,但又似乎有些耳熟。當絳縣博物館館長蘇文芳介紹,這是為了紀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長春子邱處機(此處不作丘,古時為避孔子名諱,故為邱)而修建時,記者恍然大悟。
一提邱處機這個名字,大多數人腦海中肯定會飄過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不論是在小說還是影視劇里,他都是開篇便出場,氣度不凡。可以說,邱處機這個人物是引發整個事件的關鍵所在,郭靖和楊康的名字就是他取的,意為勿忘“靖康之恥”。其實,邱處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養生學家、醫藥學家。
“邱處機最聞名于世的就是‘一言止殺’。”蘇文芳館長說。這便不得不說起邱處機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相遇。
據《長春真人西游記》記載,邱處機師從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是全真派第五代掌教,因多年修習和傳教在民間影響很大。當時正值多事之秋,統治者為籠絡人心,都在極力爭取強大的勢力支持。南宋、金國的皇帝都派人邀請邱處機,但他認為金國皇帝有“不仁之惡”,南宋皇帝有“失政之罪”,都推辭沒去,直到成吉思汗幾次派人請他入草原。當時已74歲高齡的邱處機帶領眾弟子跋山涉水、深入大漠,歷經兩年才與成吉思汗會面。
事實上,成吉思汗沒打算按書信所寫讓邱處機當丞相,只是想求長生藥。成吉思汗馬上打天下,后期身體是每況愈下,也遇到了很多古代帝王同樣的問題——求仙問道,只為長生。他多次向邱處機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邱處機說:“有衛生之道,無長生之藥”,想要健康長壽,就需遠離酒色財氣。邱處機給成吉思汗上了兩堂養生課,以中原文化為引,極力勸說他少殺戮,使成吉思汗放棄了進入中原大肆屠城搶掠的打算,以禮御兵。成吉思汗后來還深情喊話邱處機:“我從來沒有忘記過你,也請先生不要忘記我。”
清代皇帝用“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稱贊邱處機的功績。“一言止殺”,使百萬人免于難,所以歷史上邱處機的名氣很大。長春觀便成為人們遇到不順時來此祈福消災,祝愿健康平安的地方。
功德碑銘助破案
與蘇文芳館長交談間,長春觀文物保護員姚逢青騎著電摩匆匆趕來,為記者一行打開了大門。
據清光緒版《絳縣志》記載,長春觀始建于元延祐元年至元延祐七年,歷代均有修繕,中軸線原有山門、戲臺、獻殿、玉皇殿、混元寶殿,兩側有配殿、廊坊。現僅存正殿、配殿、獻殿,還有戲臺臺基。
戲臺臺基一入門便看見了,現只剩一個高高的土堆,但依然可想象曾經戲臺的氣勢。
令人震撼的是獻殿,簡約美觀。其為清道光年間重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構架,單檐硬山卷棚頂,兩面山墻為水磨磚墻。其前后檐各有四根方形石柱,上面刻有楹聯,引用道教的理論、典故等,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木雕精致
檐上的木雕異常精美,有人物、花卉、飛鳥等,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獻殿內的梁脊板上,記載著重建時間,依稀可見“創建獻殿三間祈保合村福壽悠久無疆”的字樣。而且殿內梁木上除了裝飾、支撐兩用的雕飾外,還依稀可見其上的祥云彩繪,讓人不難想象曾經雕梁畫棟的精美絕倫。
關于獻殿的石柱題刻,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據蘇文芳館長介紹,大約在七八年前,也就是2016年,絳縣公安局民警從長春觀里的石柱上發現一條線索,破獲了一起長達6年的懸案。
因為石柱除了正面刻有楹聯外,其側面也有題刻,大概記載了修建獻殿時,主動捐獻石柱或錢財的村民姓名,而且有功名、有族系。這樣刻字留名既是對其功德記載,以示敬重,也是一種永久的文字記載。民警就是從這些字樣上,發現一支從河南遷移過來的吉姓人家,便順藤摸瓜,找到了真兇。當時案件發生時,民警現場取證,通過DNA比對,發現親源關系竟遠在河南,懷疑是外來人員作案。沒想到真相就在眼前的石柱上。
在獻殿外側的地上還立著一塊石碑《重修長春觀碑記》,記錄著現存建筑的創建時間以及2009年修繕的概況。雖然這些石碑無言,卻銘記著一段歷史,讓后來者不忘過去。
村名來源有深意
后面最宏偉的建筑便是正殿,為元代建筑,面寬三間,結構簡潔,用材碩大,斗、栱、昂都十分粗獷,是比較典型的元代建筑特色。
大殿前檐施四根粗木柱,木柱上承粗圓木通額。關于這根粗壯的圓木,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與村名有關。
東荊下村因古時這里荊柴遍野、茂盛如林而得名。傳說,這里的荊柴富有靈性,其根乃棟梁之材。當年人們建長春觀時,一切準備就緒,就缺混元寶殿正面上托的一根長四丈、粗三尺的爬檁。村民選了所有木料,不是太短就是太細,沒有合適的。就在大家急著找尋合適木料時,第二天一早起來,工地上竟然奇跡般地出現了一根長短粗細都相合相宜的木料,而且上面還泥土斑斑。匠人仔細一看,認出了這是一條荊柴根。村民覺得這非尋常之物,于是祭天慶賀,將村名改為荊村,并刻立了一豎石“古荊莊”。后因明代時,縣城西的孝義莊從猗氏縣遷移來荊姓人,子孫繁衍興旺,更名為荊村。人們為了分別這兩個荊村,故俗名為“東荊”“西荊”。

▲清代獻殿
走入正殿,正中供奉三座彩繪塑像,是今人新塑的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正殿兩側有配殿,分別供奉著文財神比干和武財神關羽。據梁脊板記載,西配殿為明代建筑、東配殿為清代建筑,東邊還有一廊房為清代建筑。
在西配殿一側,記者看到一根粗壯的彎木,幾乎呈波浪狀,卻依舊能作為房屋的主要承重,讓人不禁驚嘆古人的智慧。

▲彎木成材
“因為有這些梁木在,所以我們現在才看得見配殿。”姚逢青說,當時配殿坍塌,拆修時他正好在,幸好把這些梁木都保存了下來。2009年,省文物局撥專款對長春觀進行全面維修,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利用這些木料盡可能還原舊貌,傳承歷史。
可以說,長春觀是研究元代道教建筑在民間影響力和研究元、明、清建筑形制及構造特色的寶貴資料。
千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披荊斬棘、墾荒屯田、采桑種麻、植播五谷、集聚成莊、繁衍創業、生生不息,書寫了東荊下村民風古樸、文化厚重的歷史脈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