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2-23
地處黃河母親臂彎的河東,由古至今,光耀史冊的著名人物,燦若星辰。他們生活過的土地與村莊,滋養了過去的人文繁榮,也必將養育更加美好的明天。本報推出“游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名人故里行”專欄,旨在找尋河東歷史名人在運城這塊土地上留存的文化印跡與精神財富,為講好運城的黃河文化故事,增添新的內容。歡迎大家來電來信提供線索或稿件,讓我們一起書寫運城美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電話:18735667115 郵箱:ycwbwh@126.com
記者 張建群 王捷
“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這是南宋宰相趙鼎的絕筆詩。時光已經走過了近千年,讀起這兩句詩,還能感受到詩人那滿腔的壯烈與豪情。是啊,要知道,寫這首詩的時候,趙鼎因為受秦檜迫害,為了避免給家人帶來更大的災難,他已經決定絕食而亡,以身殉國。
那一年,63歲的趙鼎,在天涯海角的崖州,眼望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中充滿了熱愛與留戀。儒家文化倡導的正氣、浩然之氣,給了他以身殉國的底氣與豪氣。他相信,自己會化作天上的星斗,化作一股清氣,融入天地之間,讓祖國的大好山河更加壯美秀麗。
趙鼎,從河東聞喜縣禮元鎮阜底村走出去的愛國名相、詩人,他的身上閃耀著河東先賢的精神光芒,他留下的詩歌,承載著河東的厚重文化與情感。今天,我們走進他生活過的鄉村,希望能夠感受到那里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不一樣的山水田地,不一樣的時代風光。

依山傍水的秀美村莊
2月9日,大年正月初九,采訪過裴柏村,時間已近中午,我們順路來到與之毗鄰的阜底村。春陽正好,山色如畫,走過不長的路,赫然看到大路邊矗立著一座方正的碑亭,亭中之碑上書醒目的豎行大字“宋豐公趙鼎故里”,左邊一豎行小字“邑令河朔古陟州李如蘭立”,均為繁體字。主碑兩邊,正是豐公生前留下的那兩句詩“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上部橫書4個大字“浩氣長存”。碑前,不知是誰放的一個簡易的小香爐,能看到上面的香火剛焚過不久。瞬間,這個整修一新的古碑亭,將先賢趙鼎、邑令李如蘭、村民,以及前來探訪的我們連接到了一起。這,可能便是文化傳承的力量。

▲巍然屹立的碑亭
走過碑亭,繼續往村中前進,路兩邊平疇沃野,雖然早春時節,麥苗尚未返青,但從土地的平整程度看,這里是良田無疑。據同去的裴度78代孫裴建民介紹,路邊的田地原來是董澤湖所在地,也就是傳說中舜帝時期董父豢龍之地。過去,湖里有水時,曾經廣植蓮藕,有十里荷花美景。再后來,因為平田整地,湖水被填平,成了現在的樣子。
走過田地,眼前豁然開朗,一座村莊出現在眼前,沿著村中巷道向前望,是橫亙的中條山。向近處看,村莊道路平坦,房屋整齊,安靜地排列在村路兩旁。

▲歷史厚重的印跡
村里還有一座碑亭,仔細看內容,與村外的那一座有所不同。村外碑上的文字是“宋豐公趙鼎故里”,而村里這座碑上寫的是“宋趙豐公故里”,碑上部橫書“德澤梓里”,碑的落款已經漫漶。據阜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長虎介紹,兩個碑的年代有所不同。村外的碑是清朝順治年間的,村內的碑是清朝乾隆年間的。相傳,因為趙鼎是愛國名相,被奸臣陷害,以身殉國,所以早年,官方立了趙鼎故里碑后,曾經下令,碑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敬重。
蕩氣回腸的愛國事跡
關于趙鼎的事跡,各種史料記錄頗多。他于公元1085年生于聞喜禮元鎮阜底村,4歲時喪父,母親樊氏將他撫養長大。趙鼎奉母至孝,學業精進,21歲時便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從洛陽令做起,因為政績突出,不斷受到朝廷的擢升。紹興年間,趙鼎曾兩度拜相,主張愛護民力,穩定國家根基,為鞏固南宋朝廷作出巨大貢獻,被稱為南宋中興賢相之首。他與李綱、胡銓、李光,并稱為南宋四名臣。
趙鼎不僅頗有政聲與政績,而且還有文名,曾留有《忠正德文集》與《得全居士詞》等傳世。據郭長虎介紹,村里曾經搜集到趙鼎200多首詩,從中選出100多首出了本集子,以資紀念。
歷史記載,趙鼎當年建議宋高宗趙構回朝執政,其間,他多次上書直諫,從朝廷的威儀禮制到對國家疆土的寸土必爭,以及對邊關將領的公正賞罰,都提出過非常中肯的建議,深受高宗賞識。
簡要梳理,趙鼎曾經為南宋朝廷立過數次大功。一是當金兵大舉南下時,他建議高宗不要與強敵正面沖突,而要避其鋒銳,先行退避。此后,他與高宗漂泊海上,為保存朝廷實力爭取了時間。
二是趙鼎堅決支持岳飛抗金,多次書寫《乞賜岳飛親筆》《乞遣中使訓諭諸帥應援岳飛》等上奏朝廷,請求朝廷給岳飛提供強大支持,幫助他全力抗金。之后,趙鼎又請高宗親筆寫詔書,讓有關部門保證對岳家軍的供養,使岳家軍一時聲威大震,對有效抗擊金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偽齊皇帝之子與金兵合舉攻宋,舉朝皆驚,趙鼎不動聲色,排兵布陣,又促成高宗御駕親征,取得完勝,使軍心大振。取勝后,他又勸高宗及時收兵,以防備金兵大舉前來,果然,金兵隨后卷土重來,宋軍已做好布防。趙鼎負責政務,張浚負責邊務,兩人并相時是南宋初期政治最清明的時期。趙鼎還曾負責監修國史工作,被高宗稱贊為:忠正德文。
趙鼎為人坦蕩赤誠,因小人離間,他與右相張浚不睦。而當高宗欲將張浚發配至嶺南時,趙鼎直諫稱張浚家中老母年歲已高,不能去嶺南,說服高宗將張浚改遷至永州。
趙鼎富有為政智慧,二次任相后,他行事穩健低調。當有人指責他無所作為時,他說,當下國事應靜心養護,不可大動干戈,以免傷了國之元氣。在他立主之下,高宗由建康遷至臨安,南宋又安穩了幾年。
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
如今,趙鼎故鄉阜底村,有百分之八十的村民皆趙姓。過去趙姓分為南院、中院和北院三家,曾經有比較詳細的家譜記錄,不少人與趙鼎同宗。

▲時尚現代的村標
2018年年底,海南三亞崖州區政協曾經有人專門來到阜底村尋訪趙鼎故里。阜底村準備了數十張有關趙鼎的版面,對村中先賢進行了展示。據郭長虎介紹,村中原有董澤書院,相傳當年趙鼎曾在書院讀過書。
郭長虎告訴記者,阜底村歷年中有不少傳統民俗。比如每年正月二十的焰火文化節,村民中有“水故事”藝人,制作了各種人物與龍虎等,在表演的過程中,可以噴水,非常獨特。“水故事”表演每年都有創新,曾經推出過“孔雀開屏”,還根據流行元素,設計與時俱進的主題故事,推出過“喜羊羊與灰太狼”等,每年都會引來大家的喝彩。今年受疫情影響,“水故事”表演暫停了。
除了“水故事”,阜底村還有一個拿手戲,那便是面塑。2012年,郭長虎本人曾經制作了122尊人物面塑,創世界最大面塑群紀錄。那一組面塑以裴柏村的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為主,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創新的歷史文化傳承,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及當時央視農村頻道相關欄目,曾經對此進行過深入報道。那年,在聞喜縣舉辦的面塑大賽中,共設立4個獎項,阜底村就捧回了3個,村民們的心靈手巧可見一斑。
據郭長虎介紹,新的一年,阜底村準備走“農業+賢相趙鼎故里”的路線,加大文化宣傳力度,助推鄉村振興,同時,因為曾毗鄰董澤湖,準備在“董父豢龍”方面再做些文章,提升村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讓賢相故里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攝影記者 吉夢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