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2-14
記者 趙卓菁 牛嘉榮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我市緊緊圍繞打造知名旅游強市這一目標,深入挖掘優秀文化內涵,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加快文旅產業發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這一年,我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老百姓讀書休閑更加方便;這一年,黃河沿線游、夜間旅游休閑街區已成熱點;這一年,我市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美麗運城成為更多人選擇的旅游目的地……從鄉村旅游到夜游經濟,從非遺文化到文創產品,從群文活動到文??萍?,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破曉之光”已然灑遍河東大地。
文旅融合,“創新之光”活躍
2021年11月3日,鹽湖岸畔,運城池鹽文化旅游周開幕式暨河東池鹽博物館開館儀式在池鹽文化博覽園北廣場舉行。以鹽為媒,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相繼舉辦,叫響了運城池鹽文化旅游品牌。
“和家人一起游鹽池、觀池鹽博物館,既能欣賞美景,又能了解河東歷史文化,真是不虛此行?!碑斎?,前來參觀游覽的李先生說。
“池鹽文化旅游周活動的成功舉辦,為廣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獻上了一場精品薈萃、異彩紛呈的文旅盛宴,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笔形穆镁窒嚓P負責人說,立足文旅融合,我市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融入現代創意,先后推出了“新年游運城、好運一整年”活動、“山河春意·花開運城”春夏文化旅游季、“人間煙火 醉美運城”秋冬文化旅游季等,組織開展了“河東八景”評選工作,遞進式、立體化宣傳推介運城文旅資源;在端午、中秋、國慶等節假日期間,推出系列主題游、沉浸式體驗式活動和各類文藝演出,打造全民旅游歡樂季。
全域旅游創建成績突出。鹽湖、夏縣、萬榮3個縣(區)均一次性順利通過省級驗收,芮城縣通過省級復審驗收,創建速度穩居全省前列。關帝廟景區立足資源優勢,圍繞5A級景區創建和解州小城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專項債券資金10億元,強力推進十大改造提升工程。全市A級景區創建工作有序推進,確定了10個5A級景區創建名單,成功創建3個4A級旅游景區和4個3A級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創建實現突破,芮城縣風陵渡成功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河津龍門村成功創建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河津市龍門村、萬榮縣閆景村通過4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驗收,2021年新評定15家“黃河人家”,鄉村旅游示范村初見成效。
截至2021年底,全市29個重點文旅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8.9億元,虞舜文化專題展覽館、李健吾紀念館、堯王故里紀念館等26個場館建成并對外開放?!霸谖穆谜猩桃Y方面,我市共洽談對接企業60余家,簽約落地項目23個,總投資422.1億元;開工項目15個,實際到位資金18億元,完成全年招商引資任務?!笔形穆镁窒嚓P負責人說。
文旅業態發展更加豐富。我市積極探索“文旅+”融合路徑,全面推進研學旅游,開發推出“翻開河東見中國”主題研學產品,58家單位被命名為首批“運城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開發低空游新業態,芮城圣天湖、運城鹽湖景區開通低空飛行游覽項目;旅游演藝精彩紛呈,普救寺景區推出大型夜游體驗劇《夢境西廂記》等;夜游經濟發展迅速,積極打造嵐山根景區、盬街、平常街等富有文化特色的夜間旅游休閑街區,嵐山根景區被評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全市文旅事業新服務也在2021年不斷涌現,市博物館、群藝館、蒲劇團等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聯動活動,民眾可以足不出戶“云博覽”“云看展”“云賞劇”“云學習”。
眾多優質文化培訓活動,激發了文藝愛好者的潛能,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對“詩與遠方”的向往?!案兄x政府給我們提供了文娛場所和學習機會。你瞧,我們群文比賽還拿了獎呢。”市民趙平高興地說。
服務公眾,“惠民之光”閃耀
夜幕降臨,中心城區南風廣場附近的文脈·河東書房內燈火通明?!斑@里環境幽雅、圖書種類多,非常適合大人、孩子一起來學習休閑,我們經常來這里閱讀、查資料……”家住祥和小區的張女士指著正在讀書的女兒非常滿意地說。
“河東書房”建設是2021年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實事之一。這一年,我市在中心城區建成11個“河東書房”并投入運行,組織開展了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和推廣活動,累計接待讀者40萬余人次,辦理借書證10萬余個,流通圖書14萬多冊次,舉辦閱讀推廣活動100余次,組織召開運城市“河東書房”建設現場觀摩推廣會,在全市推廣建設“河東書房”26個?!昂訓|書房”已然成為群眾爭相點贊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此外,各級文化館、圖書館等立足陣地服務群眾,實現了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全覆蓋。
與此同時,省政府和市政府確定實施的2021年民生實事之一——“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我市承辦的山西鼓樂“群星獎”和2021年山西省群文活動鑼鼓大賽兩個省級品牌活動,先后在平陸、芮城、萬榮、新絳等地進行巡演100場;全市482支鄉村群眾文藝隊伍(文藝小分隊)共演出14460場;全市225名鄉土文化能人藝人共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活動2700場;全市465名鄉村文化帶頭人共組織開展各類活動5580場;全市17個演出院團共送戲下鄉演出2448場……
從《忠義千秋》到《永樂宮紀事》,我市依托特色文化資源打造的演出劇目每每上演幾乎場場爆滿。伴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高,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有特色、有內涵的新型文藝節目。市文旅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打造了諸多主題鮮明、內涵深刻的文藝精品,持續推進文藝創作特色化。2021年,我市創作、改編、移植了《黨旗飄飄》《忠義千秋》《永樂宮紀事》等十余部劇目,《黨旗飄飄》成功入圍山西省“杏花獎”終評,《忠義千秋》在臨猗關漢卿大劇院進行了首演;舉辦了第五屆文化“菊花獎”紅色題材劇目展評,通過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承、弘揚了紅色革命文化。市文旅局積極推進群文活動精彩化,組織開展了“輝煌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群眾文藝演出;組織市蒲劇團、市蒲劇青年團、鹽湖區蒲劇團和市戲迷協會在中心城區推出“辦實事 惠民生”戲曲惠民演出活動;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先后開展了唱支山歌給黨聽“童心向黨”主題活動、“百人書畫寫華章”群眾書畫作品展、“百幅農民畫說巨變”農民畫展等“十個一百”活動;精心組織參加“永遠跟黨走”2021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10項賽事,碩果累累、捷報頻傳,共榮獲一等獎8個、二等獎10個、三等獎9個,在全省名列前茅。
我市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如何推進非遺工作傳承化,市文旅局同樣規劃了清晰的藍圖。一年來,繼續加強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建設,我市的惠暢土布制作技藝、運城河東制鹽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市國家級非遺項目總數達到28個,穩居全省第一;在春節、端午節、國慶節等節假日期間開展100余場“非遺進景區”,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稷山螺鈿漆器、絳州剔犀技藝等6個傳統工藝類項目15件作品參加了文旅部在上海舉辦的“百年百藝 薪火相傳”大型展覽;組織開展搶救性記錄工程,對瀕危項目《絳州皮影戲》進行搶救性記錄,整理手抄古本戲12出,攝制視頻8個……非遺工作亮點頻現,無不彰顯著全市上下眾志成城砥礪前行的輝煌足跡。
規范管理,“文保之光”搶眼
用柔軟的羊毛刷為室內塑像除塵,用皮囊吹走文物表面的灰塵,用棕櫚刷清理戶外鐵藝上的塵土和鳥雀糞便等……這是解州關帝廟文物工作者近年來延續并細化升級的原始文保方法。除此之外,文物除塵的科技手段在不斷創新。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目前已啟動文物本體安全監測新技術,利用高科技采集文物表面塵土樣本,化驗成分后再做相應專業除塵修復工作,文保工作水平不斷提高。這是順應時代和科技發展的典型文保案例。伴隨著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全市文保工作也在進一步提升。
一年以來,我市相關部門不斷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共有8處革命文物入選山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開展調查認定運城市紅色文化遺址工作,共有8處被認定為省級紅色文化遺址,112處市、縣級紅色文化遺址進入建議名單;組織參加“永遠跟黨走——山西省第三屆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5名講解員均進入總決賽,2名選手榮獲金牌講解員,3名選手榮獲優秀講解員;持續推進永樂宮壁畫修復保護工程,完成永樂宮館藏一、二、三級珍貴紙質文物修復工程和龍虎殿壁畫修復工作,配合省博物館推出了“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與省博物館合作建立了永樂宮壁畫保護工作站;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完成認領認養“文明守望”工程8處;探索國寶級文物單位保護利用機制,永樂宮、解州關帝廟、司馬光祠、廣仁王廟和萬榮后土廟5處文物保護單位入選國寶級文物保護利用試點;做好六部門文物核查工作,完成28家礦區采礦權和建設項目用地范圍核查工作。
與此同時,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市文旅局推進考古前置改革和博物館建設。截至目前,相關部門完成104項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為項目落地提供方便,成功舉辦西陰論壇,推出了“古河東考古進行時——‘十三五’考古成果展”與“與華相宜——晉南西陰文化特展”兩大主題特展,出版了學術??段奈锸澜纭泛汀逗訓|遺珍——運城市“十三五”重要考古發現出土文物》等,有力提升了運城文物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組織修訂了《運城市文博專家庫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我市文博專家的認定和管理;開展了館藏文物的定級備案,對永樂宮、解州關帝廟等9家單位的館藏文物進行了定級備案;組織運城博物館、永濟市文物局、永濟市紅色文物博物館、垣曲縣博物館、芮城縣博物館等單位策劃展陳方案8個;組織運城博物館、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聞喜縣博物館等文物收藏單位配合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完成了“大河要津龍門窯事——十大考古發現河津窯特展”“山西文物赴有關高校出展”“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等外展聯展。文保事業涌動著千帆競進、異彩紛呈的浪花,令人欣喜。
目前,《運城市“十四五”文化旅游會展康養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全面完成,在一個月前,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正式向社會發布。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的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于到景區或網紅游樂場所“打卡”,更想看民俗文化、新奇文創,感受歷史脈絡和實景體驗,追求特色深度游。未來,我市將繼續探索文化、旅游、生態、康養之間的產業融合,加快全域旅游創建工作,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