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1-10
□張雙林
民國之初,古城的三海(中海、南海、北海)、太廟、社稷壇等相繼改為公園,對民眾開放,而開設在這些園林中的各類茶座,則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中山公園是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由中央公園改名而來,其前身是明清兩朝的社稷壇。中山公園內的茶座與北海公園略有不同,它更新潮、洋氣、西化一些,是京城文化人(如大學生、教授、作家、記者等)流連忘返的地方。中山公園內的茶座有四五家。學者鄧云鄉在《魯迅與北京風土》中記載:“中山公園當時茶座可分東西兩路。東面來今雨軒,現在還在,昔日曾執茶座牛耳。菜好,點心好……最著名的點心是肉末燒餅、冬菜包子、火腿包子。”鄧云鄉認為來今雨軒“是看花、聽蟬、納涼、夜話的最好茶座”。中山公園西邊,在今天的水榭附近有四宜軒,“地方較小,但是人少,最為安靜,有個時期,是下圍棋的棋客集中的地方”“生意最好,還是西面大路邊的幾家。從南往北,依次而數,是春明館、長美軒、集士林、柏斯馨”。
中山公園內的茶座,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最為紅火,而且各有特色。長美軒“所有茶桌,都擺在老柏樹蔭中,一色人造大理石的桌面,大藤椅子,桌面寬大,四張椅子很寬綽”。當年魯迅先生多次在這里飲宴,品嘗店中名饌三鮮蒸餃、雞絲面。春明館的顧客以老年人為主,大廳內有“名園別有天地,老樹不知歲時”的對聯。北洋政府的退休官僚與前清遺老喜歡聚在一起,“說塔又說山,說完北海說西單”,在春明館中等候黃昏的來臨。華燈初上時,他們會一一離開,第二天可能還會坐在這里,說著同樣的話題,喝著同樣的茶。
集士林、柏斯馨是以賣西式糕點為主,來往的顧客都是青年男女。茶座的溫馨、隨便吸引了不少人,據鄧云鄉從魯迅日記中發現,“在北京的風景名勝中,魯迅先生去的次數最多的,恐怕要數中央公園(中山公園)吧?”魯迅在這里的來今雨軒參加友人的婚禮,或到公園里與友人“午餐”。1926年七八月間,魯迅與齊壽山一同翻譯《小約翰》時,就是每天去中山公園的茶座切磋譯文。那時除星期天外,平日茶座人不多,十分清靜,坐在這里寫作、搞學問是很愜意的。
在20世紀六十年代前,中山公園內還有一兩家茶座,并有一家“音樂茶座”,播放古今中外名曲名歌。茶座中有一副對聯讓人印象深刻:“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突出了茶的主題。 (《北京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