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12-07
□祁世坤

柳宗元雕像 (資料圖)
有學者指出,“民利,民自利”,主要是指經濟生活領域,不過多干擾百姓,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自己創造自己的利益。更有論者指出,柳宗元在此構筑了一種倫理經濟模式,或稱倫理道德模式化的經濟社會,在這里道德政治與經濟社會是有機統一的融合關系。又有論者指出,柳宗元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倡導倫理經濟思想,要當政者輕徭薄賦,同時又提倡民眾要儉樸、謙讓、和睦和淡泊自娛等。這樣上下結合,形成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其中體現的儒家治世理念,就是孔子以仁為核心的“仁者愛人”“愛人以德”的仁義觀,更見孟子倡言的王道仁政和以民為本的思想。柳宗元提出的儉、讓、謀、和、戒和恬愉的信條,應該就是孟子所謂的“仁者無敵”的王道精意。
《晉問》凝聚柳宗元的河東情結
《晉問》的前六部分,除第一段的表里山河和第六段的池鹽之利外,其中的二、三段都是抓住了一點因由,大肆渲染,如寫太鹵之金、棠溪之工,形容兵器之精良。棠溪是指今河南西平,相傳那里古代出的棠溪劍為天下第一。而第三段“晉國多馬,屈焉是產”中的“屈”,古邑名,春秋晉地,在今山西吉縣北,盛產良馬,《左傳》有載。而第四段的“晉之北山有異材”,其景則完全是由想象而來的狀寫。第五段是借鯉魚跳龍門的故事,虛擬了一場魚群逆水而上,人們設網捕撈的壯觀場景。如果說第一段寫的表里山河,是作者從書卷和聽聞中得到的地理知識,那第六段寫的池鹽之利,猗氏又稱解池之景,若非身臨其境的細致觀察,是斷然寫不出來的。我們不妨把這一段翻譯出來,可見盡寫制鹽技術操作的嫻熟之筆。“猗氏之鹽,晉寶之大”,在唐朝已是“唐之富庶,鹽稅之半。”而且制鹽工藝經過鹽工們的不斷改進,到唐朝時已由“天然結晶、集工采撈”,逐漸形成完善的“墾畦澆曬”法,使解鹽生產進入了新時期,產量達到了成倍的增長。且運鹽之途,文中寫的東、西、南三道,唐時西有姚暹渠水路,南經中條山道,這都是如實寫“猗氏之鹽”的生產工藝。柳宗元不能隨意虛構,應當是經實地觀察,加之他的才情,才能寫得如此活靈活現。這樣說來,柳宗元定然回過河東祖籍。然而,他卻在一篇《送獨孤申叔侍親往河東序》中,說明他對河東的向往之情。有句“河東,古吾土也,家世遷徙,莫能就緒,聞其間有大河條山,氣蓋關左,文士往往仿佯臨望,坐得勝概焉。吾固翹翹褰裳,奮懷舊都,日以滋甚”,顯然是他處于仕進之時的情結。這之后直到33歲前,他身為朝官,做到了禮部員外郎,而在他的文章里,也未能找見片言只字說明他回過河東。當然,此后他一再南貶,以至客死他鄉,更是不可能回過河東了。為此人們都在他的字里行間尋找蛛絲馬跡,盡管也有肯定的回答,但也只是推理所得。《晉問》已經淋漓盡致地表明他熾烈如火的河東情結。
柳園《晉問》碑書事的前后
柳宗元祖輩時已由河東外遷。柳宗元生在長安,長在長安,仕進在長安,貶謫在南國,世稱“柳河東”。永濟為紀念他,新千年之初,開始建設柳園,這是一座以柳文化為核心的主題公園。柳園大門有一副楹聯為筆者所撰:河東古吾土,一語情鐘梓里;先生稱晉人,千秋心仰唐賢。語中有句取自他的美言美文,藏頭字是他的河東先生之稱。柳園占地306畝,開始園內的文化內涵需要專家設計,其時我以柳園文化顧問的名義,邀請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副會長、柳州柳研會會長謝漢強先生來園指導。先生此前已是多次來過永濟,他對這塊柳宗元的祖籍之地情有獨鐘,多經考察,前后9次,被譽為“九下河東播芳馨”。當時他的主導思想是柳園每塊石頭都要有文化,因此對柳園作了總體文化設計,并為柳宗元紀念館題寫館牌。然而,對館院的石碑文卻難確定,先是考慮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這應該說是不錯的選項。因為,廣西柳州的羅池是柳宗元生前常游之地,也是他去世后寄放靈柩的地方,而后這里就成了他的祠廟選地。他生前的好友韓愈寫了羅池廟碑文,宋時大學士蘇軾為之書碑,這樣也就有了此后的“三絕碑”,即柳事、韓文和蘇書。若柳園大碑書寫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文,亦然是柳事、韓文,加之名家書寫,這樣北南相對,也不失為美談。但思之反復,仍有不盡之意。于是就有了另一種考慮,把著眼點放在了《晉問》篇上。因為它是柳宗元最有名氣的一篇文化散文大作,文字長達三千余言,行文如波濤洶涌,一瀉千里,氣勢恢宏;慕景狀物,生動逼真,美輪美奐。也難怪謝老先生贊不絕口,一再推薦,這是絕對的大美之篇,而且其中飽含著柳宗元的河東情結,也可視為他為河東寫就的故土頌歌,何樂而不用呢?然而,面對洋洋幾千文字,碑面再大,又如何能容納得下,只有選用其中段落。接著,2007年的中國永濟第四屆柳宗元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永濟召開,主會場就選在柳園。柳宗元紀念館經過緊張的布設實現了初步開放,美中不足的是碑面還是一片空白。此后又經延宕數年,時值柳園紀念館的全新布設,碑刻也得以同時進行。
這個碑面高約4米,寬度1米,碑文摘取《晉問》首段,近500字。這一首段是全篇的總起,描繪了晉地的表里山河、居勢險要、土地肥沃、物阜民豐,正如文中所述的“誠晉之美矣”!于是我去了太原,找到了著名書法家趙望進先生,他是我永濟中學和山大中文系的老學長,當我說明來意,他一口應允,并一再表明,為永濟作貢獻,不講報酬。而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對《晉問》一文,早就熟讀于心,說著他隨手找出《晉問》全篇的譯文之作,那是山西大學中文系老教授、國學大師章太炎弟子姚奠中先生和他的弟子合譯。真是無巧不成書,這樣就有了柳文、姚譯和趙書,真謂可人心意。不久,望進兄按照碑面尺寸原樣寄回書作大件,是他的拿手隸書字體,含有篆意,也是他的創見。隨后,他又推薦了晉中市和運城市的名家工匠,我們選用運城的工匠。刻碑之事,很快動工。待柳宗元紀念館全新布設完成,通過采用現代聲光電技術,《晉問》碑文也可光鮮靚麗地面對游客,人們在碑前拍照留影,也是一件愜意快事。
2021年春夏之交,運城廣播電視臺到永濟柳園攝制《河東清風行》系列片的《吏為民役,造福一方——河東柳宗元》專題片,片頭有朗誦《晉問》中的片斷,片尾又現《晉問》碑文的圖景,亦可說明《晉問》在其中的重要位置,這個專題片的傳播,讓運城人對柳宗元的《晉問》有了更深的了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