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11-29
記者 陳永年
一家企業被認定為“第六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為我市首家;
一家企業位列“建議支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為我市首家;
33家企業今年通過國家“兩化”融合貫標認定,總數達到65家,數量排名全省第一;
……
今年以來,我市通過創新驅動,激發工業企業發展動能,引領市域經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創新,已經成為我市對沖不利因素,實現市域經濟持續增長,主要經濟指標超預期的主要原因和普遍經驗。
“創新雨林”,生機盎然
走進山西炬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炬華科技)的一個生產車間,設備轟鳴作響,工人忙碌生產,一派火熱的景象。而邊上另一個生產車間,則大門緊閉,刷卡才能進出,生產產品的包裝上只有英文代號。
“這個車間是與別人合作的,對方出專利技術,我們加工實物,產品的名稱、下游的客戶都是保密的,生產車間裝有攝像頭和門禁系統,無關人員不準進入。”炬華科技常務副總經理賀譽清介紹。
在今年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上,炬華科技和山西東睦華晟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成功入選。
“專精特新”是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企業四大突出優勢的縮寫。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是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
炬華科技成長為一個“小巨人”,僅僅用了不到3年時間,秘訣就在于創新。
公司不但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還與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石油北京化工研究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科研院所,及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國內多家知名高校建立了直接或間接的科研合作關系,也與中石化催化劑公司、中石油撫順石化公司等建立了生產合作關系。
“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要占到年利潤的10%左右。”賀譽清說,“創新其實就是在闖,但這個必須闖,高利潤離不開技術支撐,我們只能不停地創新,不停地適應市場,不停地開發新產品?!?/p>
創新有風險,但也有超出平均水平的利潤。如今,炬華科技的大孔擬薄水鋁石生產工藝國內領先,超大孔擬薄水鋁石、無定型硅鋁、水柱滴球及脫砷催化劑生產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特別是正在委托兩個研究院作評價的高純球形氧化鋁,如果工業放大成功,將打破國外壟斷,為實現丙烷脫氫催化劑的國產化提供核心技術。
從全市來看,今年的成果可謂豐碩——
主管部門在評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后,會再篩選出部分企業“建議支持”,而在今年的“建議支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第二批第一年)”中,我市的黃河新型化工有限公司成功入選,這是我市入選的第一家;
在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六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名單中,我市的山西中設華晉鑄造有限公司位列其中,主營產品為履帶板及大型礦山設備用鑄件,成為我市首家獲此殊榮的企業……
落實創新驅動,建好、用好創新平臺至關重要。
一年來,我市建立完善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企業技術中心體系,由市級統一制定縣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辦法,并指導開展縣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工作。
2021年,我市共新增3家省級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產學研新型研發機構和30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被評為優秀等級,推薦9家企業申報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另外,我市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認真落實研發活動全覆蓋上水平工作。印發了《運城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2021年行動要點》與《關于進一步細化2021年度研發活動全覆蓋相關考核指標的通知》,進一步推動我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提質增量,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擴規增速,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靶向戰略”,重點攻堅
11月13日,大運集團的技術研發再出新成果,大運重卡新車型V7成功下線。
這個新車型的研發工作2018年就已啟動,經過100余人的專業研發團隊的努力,加上聯合行業一流供應商,歷經3年自主正向開發,最終成功打造了這款輕型重卡新產品。
大運集團重卡技術中心V7產品經理王晉濤說:“V7最大的特點就是輕,但這輕又不是簡單的‘瘦身’,而是通過采用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優化剛度、提高強度,在保證可靠性的前提下進行輕量化開發,取得了多項設計突破?!?/p>
持續創新是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大運集團成立十幾年來,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在技術攻關、產品設計、項目研發等方面,投入了巨量財力、人力和物力。目前,該集團除了以V9、V7為代表的重卡產品外,還有以悅虎(SUV)、遠志M1(MPV)為代表的新能源乘用車車型。
大運新能源乘用車技術中心擁有研發人員500多人,分成9個專業團隊,在項目管理、整車集成、車身、底盤、內外飾、電子電器、CAE分析等方面進行設計和開發。僅遠志M1車型的研發,企業就獲得了153項國家專利。
科研成果只有與生產結合,轉化成符合市場的產品,才能實現創新研發的初衷,推動企業健康成長和社會的經濟發展。在這方面,我市突出了項目支撐和規劃引領的作用。
今年,我市聚焦全市“十大主導產業集群”,圍繞高質量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大力實施“213”項目建設計劃,即全年滾動實施200余個工業重點項目,總投資1000億元左右,力爭到2021年年底全市工業投資完成300億元。同時,推動20個制造業轉型升級項目和20個數字經濟領域牽引項目建設,帶動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
在全面建設“十大主導產業集群”的基礎上,我市又重點打造“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努力建設新興產業強市。
一年來,在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方面,加快了工業企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改造進程。今年全市新增國家“兩化”融合貫標認定企業33家,培育了20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推薦16家企業申報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薦5家企業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項目上報省工信廳。
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推動大運汽車與博世(中國)投資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大運博世聯合研發中心。支持大運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建設氫燃料電池整車實驗室、氫燃料電池載貨汽車整車技術平合。今年大運新增2款氫燃料牽引車完成工信部公告,60臺氫燃料重卡銷往雄安。為大運汽車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為我市6家汽車銷售公司3085輛車申報省級汽車消費獎勵專項資金。
在“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方面,圍繞打造健康運城、中藥強市和晉南新特藥基地,加快新型生物藥研制和醫療器械開發,發展壯大專利仿制藥、新特藥、中成藥,扶持特色功能食品、中藥日化品、藥茶等大健康產品。
在新“材”料產業方面,編制了《運城市新材料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加快建設國家級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大力推進運威新材料新建銅基新材料基地銅線桿生產線、山西北銅新建高性能壓延銅帶箔和覆銅板等重點新材料產業項目順利實施。目前,我市共有6項新材料入選指導目錄,可享受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
“人才瓶頸”,持續破解
11月12日上午,華兆東南(運城)綠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兆東南綠建)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員工公寓樓入住儀式舉行,這標志著我市首座裝配式鋼結構公寓正式投入使用。
該公寓樓采用“桁架式多腔體組合鋼板剪力墻”結構體系,內外墻體采用ALC輕質墻板,衛生間采用裝配式集成衛浴系統,樓板為可拆卸式鋁底模鋼筋桁架樓承板。整個建筑充分發揮了裝配式建筑“綠色、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的特點,項目裝配率達到75%以上。
作為我市綠色建筑產業的代表,華兆東南綠建對人才與技術一直求之若渴。在今年推進的“市校合作”中,在各級各部門的關懷和支持下,公司與太原理工大學簽署了共建“技術中心”的協議以及《技術服務合同》《技術開發(委托)合同》。2021年11月3日,“華兆東南·太原理工裝配式建筑工程技術中心”掛牌成立,太原理工大學雷宏剛教授擔任技術中心主任,標志著雙方合作進入實施階段。
目前,雙方合作進展順利。太原理工大學團隊利用技術優勢,先后對公司實施的永濟政務中心、會展中心、禹都公園橋等項目設計方案進行了技術優化。我市首個裝配式鋼結構學校項目垣曲縣城北初中項目,采用的就是雷宏剛教授研發的“新型柱座式高強螺栓全裝配鋼框架體系”,裝配率達到75%以上,工期僅有傳統現澆結構的一半,目前該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
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要素,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一年來,我市通過制度設計與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加強創新人才和團隊的引進與培育,柔性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提升企業科研能力和創稅能力。按照全市“市校合作”工作方案,工信部門還積極參加赴江西理工大學參觀學習、對接洽談、尋求合作,江西理工大學專家組到運城考察時,又積極聯系中磁科技、同譽輪轂、大運汽車等企業牽線搭橋;舉辦空間信息助力山西新時代數字化轉型暨運城市第二屆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研討會,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與市工信局、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簽訂《高??蒲衅脚_延伸基地、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合作框架協議》。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與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簽訂《大學生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合作框架協議》。積極推動企業與高校合作,就是要通過“市校合作”這個平臺,引導鼓勵規上工業企業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礎研究、源頭創新優勢,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運城率先應用轉化,為我市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內核動力。
除了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市工信局還在工業企業領域深入開展“技能運城”人才培訓,制訂了《運城市企業職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實施方案》,將技能培訓工作列入市工信局承擔的“五抓一優一促”考核體系,圍繞1.5萬人的培訓目標任務,及時將任務分解到各縣(市、區),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加強監督指導,形成市、縣聯動的工作機制,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目前已經培訓12273人。同時,積極動員企業參加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助力提升企業員工素質和激發員工立足崗位為企業作貢獻的熱情。
11月26日,為期5天的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六新”突破專題培訓班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圓滿結束,我市市縣兩級工信部門、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負責人參加了培訓。而類似的集中培訓,今年市工信局已經組織了兩次。5月24日至30日,組織縣(市、區)工科局、原材料工業企業、新材料企業100人參加了深圳大學舉辦的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班。5月31日至6月6日,組織縣(市、區)工科局、消費品工業企業、裝備制造工業企業100人參加復旦大學舉辦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班。
請進來、送出去,通過輸入、輸出兩條通道,我市工業企業的人才培養能力得到強化,人才儲備基礎逐漸夯實,創新驅動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勢頭愈發明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