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繪就百折不屈的長征精神

——油畫《紅軍過雪山》鑒賞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6-24

1935年5月,長征中的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路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隨后,一座高聳入云的大雪山擋住了紅軍的去路。這是位于川康邊界地區的夾金山,它終年積雪,氣候異常惡劣,中央紅軍克服重重困難,最終跨越這座雪山。夾金山被當地老百姓評價為“高寒嚴峻,地勢險惡,飛鳥都無法穿越層層山巒”,可見紅軍行路之難。可對英勇的中國工農紅軍而言,奇狹的地貌不是天阻,敵人的圍追堵截不是后退的理由,征服這座蘊含革命希望的雪山,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役。

紅軍過雪山主要是因為當時戰斗形勢嚴峻。紅軍要繼續北上,面臨著三條道路:一條從川東上行,但因川軍大量部隊在雪山以東集結駐扎,若走此路,不可避免要遭遇許多惡戰,異常艱難。另一條從雪山以西出發,因地形所限,這是一條更遠更迂回的道路。第三條便是跨過雪山。于戰略而言,此路雖有危險,卻是一條相對安全的道路。翻越雪山是一條艱難的路,更是一條悲壯的路。許多衣衫單薄、耗盡體力的紅軍戰士,在筋疲力盡之后,長眠在皚皚白雪之下,與雪山做伴。

1935年6月,中央紅軍先遣隊在師長陳光、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開始向夾金山挺進。山中有一條棧道,道路崎嶇、狹長逼仄,不時還有亂石滾落??滞{生命安全,行人通過必須加固棧道,紅軍先遣隊戰士解下綁腿、扎緊棧木。先遣隊還作了更充分的準備,找木棍、喝烈酒、吃辣椒……楊成武回憶說,“他們用刺刀、鐵鏟,在雪上挖著踏腳孔,后面的同志沿著前面闖出來的蜿蜒曲折的小路往上爬……越往上爬,空氣越稀薄,呼吸越困難。有的同志頭暈目眩了,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我們互相攙扶著,幾乎都是拼著全身力氣在同殘酷無情的大自然搏斗。這時候,要是有誰停步坐下,就會永遠起不來……”

徐特立、謝覺哉、董必武、林伯渠,在紅軍隊伍中被稱為“四老”。長征中,中央給“四老”配備了馬匹,在翻越夾金山時,他們把馬匹全都讓給了傷員,自己一步一雪坑地爬過了雪山。當時的紅軍不僅衣衫單薄難以御寒,部分家鄉在南方的戰士更是從未經歷過暴雪和嚴寒,在這種情形下,還極有可能遭遇高原反應帶來的身體不適。就當時的裝備而言,過雪山時氣候多變,很難招架。正如朱德回憶說,走了沒一會兒,就有可能下冰雹,必須要搶時間,在早上9時至下午2時之間穿過雪山。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過黨嶺雪山時,其供給部部長吳先恩發現,不少戰士已經凍僵,永遠地留在了蒼茫雪山里。

1957年,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畫家艾中信創作了油畫《紅軍過雪山》。該幅畫作是革命歷史題材中的一幅美術經典,色彩構成給觀眾以冰冷印象,又在筆觸處理上大刀闊斧、一氣呵成,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象征著紅軍長征的不屈精神與頑強斗志。畫家用藝術手法再現了那一段氣壯山河的壯舉,把紅軍的英雄氣概定格在作品中,對于沒有經歷過長征,沒有到過夾金山實地考察的艾中信來說,創作《紅軍過雪山》確實是個難題。

艾中信并未有部隊工作經歷,但他的作品卻被美術界稱為“艾家樣”。在《紅軍過雪山》中,他首次將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結合,畫面更是氣勢恢宏、雄闊壯觀。《紅軍過雪山》中,天地蒼茫一色,長云絕壁、雪境高寒,表現出強大的自然力勢態。在審美的辯證作用面前,這股自然力正好更加突出了紅軍戰士們的戰斗意志。畫作還完美融入了“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詩意感覺?!把┌}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這樣的景象依稀和畫作中的紅軍戰士融為一體,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

綿延橫陳于畫幅的冰山便是夾金山,畫作下方是一個雪坡,在畫作的左下方展現出紅軍戰士正在有序地往雪坡高處攀爬,這一部分畫家運用自己的想象和藝術手法將爬雪山的先行部隊交代清楚。而在雪坡的盡頭,風雪驟起,紅軍壓低了腰身艱難地在狂風暴雪中前行,越往前走,紅軍戰士仿佛和雪山更加地融為一體,隨即就要消失在一片蒼茫間。突然,畫家筆鋒一轉,冰坡之后便是冰谷,不同于畫作中段的有序向前,不少紅軍戰士倒在雪地上,須和戰友相互攙扶一同走過。在冰谷之后,出現了呈S型曲線的冰崖,更成為紅軍異常艱難穿越雪山的真實寫照。

從畫作的左側開始,一匹戰馬在風雪中停步不前,前面的戰士只得費盡力氣牽著它繼續向前走。這樣一組具有情節性和故事感的行軍隊伍,更易將觀眾帶入漫天飛雪千里冰封的嚴峻環境中。畫家通過對紅軍體態的不同描畫,展現了紅軍跨越雪山時的不同階段。在冰坡的前端是迎著冰雪向上走的戰士,他們的身體或因風雪彎曲,或邁開步子探著身子迎風前行;到了中間一段,可以看到一位戰士正在拉著同伴過冰縫,這樣的細節成功傳遞出紅軍戰士齊心協力戰勝自然災害的精神。

畫作從藝術手法上,亦有不少出彩之處。中國山水畫講究“三遠”,高遠、平遠、深遠,《紅軍過雪山》雖是一幅油畫作品,卻借鑒了中國山水畫中的“高遠”。畫作中的冰坡,現實中可能更深、更陡,畫家通過畫面高遠的設計來讓觀眾想象冰坡的真實高度,更讓我們看到了夾金山之外更為深遠的冰山,表現了紅軍戰士在層層冰巒中探索道路、穿越冰山的景象和在無盡蒼茫中堅定前行的頑強意志。畫作左側的云層通過顏色深淺交替,表現出空氣寒冷到連云層都仿佛凝固在天際,側面反映畫作中冰坡下面可能便是無盡的懸崖,同時也與右側的暴風雪相呼應,一同營造天寒地凍、風卷云襲的氛圍。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總兵力達10萬余人。翻越雪山的成功,是對紅軍戰士的一次精神鼓舞,是對長征精神的精準詮釋。直到今天,學習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精神,仍然具有極深的現實意義。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用長征精神去迎接和面對前方的挑戰,用長征精神去鼓舞人們永遠奮發向上!

(見習記者牛嘉榮根據央視紀錄片相關內容整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