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時間:2021-05-11
■吳效奎
母親今年68歲,身體尚可。每次我離開老家去縣城,她總要送我到梢門外,千叮嚀萬囑咐,牽掛著我,牽掛著我的兒子。母親的牽掛和教誨,流淌著她幾十年來對我們兄妹三人及孫輩們樸實無華的無限真情。
“不怕慢,就怕站”是母親的口頭禪,是她教育我們學習不能放松,工作不能放松,做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要努力。母親重言傳更重身教,每每回想起我在母親身邊的過往歲月,欽佩之情便會油然而生。
我小時候,父親在外打工,還沒分社之前,家有四口人,但只有母親一個勞力,母親天天在大隊里耕作干活,挑水拉糞、修埝整地,完全不遜于任何一個男人。分社后,欣逢黨的好政策,母親打拼立業(yè)的勁頭更足了,“不怕慢,就怕站”常掛在母親嘴邊。她種莊稼樣樣在行,犁耬耙耱件件精通,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巖疙瘩、忒西坡、纏腰地、紗帽翅,我家的各個地塊都留下了母親的“一滴汗水甩八瓣”勤奮耕作的身影,母親把十幾畝地料理得井井有條,莊稼收入年年攀高。在母親的影響下,上小學的我每天下午放學回家,看見大門緊鎖,就知道母親從地里還沒回來,便立刻掏出作業(yè)本,趴在門口的石墩上先寫作業(yè)。
“不怕慢,就怕站。”母親這句話在我幼年時就刻入我的心里,直至如今。我把自己的微信昵稱定名為“趕路人”,就緣于我備感時間金貴。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我努力去做一個像母親那樣的“不怕慢,就怕站”的趕路人。
母親文化不高,只念完小學,但她常常給我們講“要出息,多念書”的道理,而且要求和支持我們兄妹三人多念書的心勁超乎尋常,常讓我發(fā)自內心地慨嘆:一是我的母親太苦了;二是文化不多的母親卻有著堅定支持兒女多讀書的遠見。
在我們村,和我同齡的娃娃有三四十個,初中畢業(yè)后,絕大多數(shù)都不再上學了,他們既能替大人分擔勞務,又能干零活掙錢。母親卻堅決支持我上高中。高考那年,我離統(tǒng)招分數(shù)線差一點點,當時大學有統(tǒng)招生、定向生和委培生三類,統(tǒng)招錄取嚴格,定向生和委培生有浮動空間。父親幾次到運城托關系找熟人,卻都是“搖著活絡拔不下橛”,干急得不到個“肯”字,心里都有些泄氣。但母親態(tài)度堅決,必須當年要我上大學。她賣了家中唯一那頭牛,最終支持我上了大學,圓了我的大學夢,圓了全家的大學夢。賣牛那天,我不在家,我真不知道母親是如何將牛的韁繩交付給外人,要知道這唯一的牛是我家春耕秋收最得力的幫手,而且母親已喂了六年,很有感情。那牛圈房如今還在,每次回村看到那低矮的兩間牛圈房,我都不禁贊嘆和欽佩母親當年的義無反顧及遠見卓識。
我1997年參加工作,1998年結婚后家里略欠外債。2000年,弟弟結婚幾乎全靠借貸。2001年,妹妹考上師范,考慮到家里經濟條件太緊,村里的好心人甚至不少親戚都勸母親別供妹妹上學了,但母親還是堅決地支持妹妹讀完了師范。如今妹妹走上運城一所知名學校的領導崗位多年,光景過得有模有樣。
不怕慢,就怕站;要出息,多念書。母親的教導言猶在耳,我們兄妹三人今天的幸福生活無不浸潤著母親幾十年來勤樸的精神和富有遠見的教誨,樸實無華,真情無限!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