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鉤沉>

古代燈節詩話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2-25

元宵上燈的風俗起自漢朝,盛行于隋。古人非常重視燈節,夜必張燈。據劉肅《大唐新語》記載:“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族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車馬喧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競夸。文士皆賦詩一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惟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殿中侍御史崔液為絕唱。”其中蘇味道《正月十五夜》寫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此詩是寫長安元宵節的“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盛況。而李商隱生不逢時,未遑躬逢其盛,遂作《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云:

月色燈光滿帝都,

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他不愿同鄉下人一起參加迎接廁神紫姑,一心向往京城盛大的觀燈場面。其實,他是婉轉地表達了自己愿意為“中興”出力的急迫心情。

元宵上燈,唐代三夜,北宋五夜,南宋六夜,到了明代,朱元璋變本加厲,下令天下富商上燈十夜。據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記載:“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沓,貧富相易貿。”唐伯虎有《元宵》詩勾畫了當年燈市盛況: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花燈是多種工藝、多種裝飾和多種材料制作的綜合藝術。其種類繁多,人神仙怪、花鳥蟲魚、家禽野獸均可成其造型,以竹木作架,紅色絲綢、布料、紙張等作燈衣。豪門廳堂、門首懸掛的宮燈和紗燈,有的鑲金嵌玉,有的飾以彩穗,有的題寫詩謎。紗燈因呈鼓球體,用三塊乙楠或竹篾釘成三腳架,把它掛起來,三腳分開,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三腳合攏,又可手舉高懸。紗燈比宮燈的用途廣泛,龍燈、獅燈、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隨著制燈工藝的進步,燈的家庭成員日漸增多,品類不斷豐富。檢閱明詩詞曲,發現不少描繪詠燈的佳作。著有傳奇小說《剪燈新話》的文學家瞿佑曾對當時制作鞋燈吟詩一首:

弓樣新裁瘦不禁,

分明一掬照花陰。

凌波未試彎彎玉,

踏月還生步步金。

紅蕾先開傳密意,

赤繩雙系結同心。

少年前度相看處,

惟恨秋千別院深。

瞿佑還有一首《斗雞燈》詩:

怒挾爭機下絳臺,

月明照見影毰毸。

彩鸞舞鏡腸應斷,

丹鳳迎陽尾乍開。

五德有名終氣合,

兩雄相厄未心灰。

孟韓聯句誰能續,

燒盡東風魚燭煤。

據《堯山堂外紀》記載:“嘉靖初,李夢陽就醫京口,故自矜重,元夕飲楊文襄一清宅。(王)磐短衣下坐,夢陽傲不為禮。(王)磐分賦得《老人燈》。”

形骸憔悴不堪描,

還自心頭火未消。

自分不知年老大,

也隨兒女鬧元宵。

王磐是江蘇高郵人,自號西樓,清逸高潔,不應科舉,不事權貴。這首《老人燈》諷刺了曾經“欺壓同列,挾制上官”的李夢陽仍以“文壇領袖”自居,作威作福。李夢陽心知其嘲,哭笑不得,甚是尷尬。

元宵節也有放河燈的。所謂河燈,實是漂浮在水上燃燭的花形燈籠。李東陽有一首《河燈》,展現了一幅溢彩流光的畫圖:

火里蓮花水上開,

亂紅深綠共徘徊。

紛如列宿時時出,

宛似流觴曲曲來。

色界本知空有象,

恒河休嘆劫成灰。

憑君莫話燃犀事,

水底魚龍或見猜。

我國東北,尤其是黑龍江,臘后春前制作的冰燈別有情味。據《黑龍江外紀》記載:“上元,城中張燈五夜,村落婦女來觀劇者,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六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人。”

關于冰燈的起源時間,曾有學者判斷為清中葉,顯然是不準確的。

歷代詩人以燈市為題的詩作不少,從不同的視角展示了燈市的風采。袁宏道有《燈市》詩:

六街花粉蔽蹄輪,

一簇香飛紫珞塵。

請看樓下呼號者,

即是當年樓上人。

范文光有《燈市》詩:

爭說看燈市里忙,

行來片片錦珠光。

長安白晝迷人眼,

不見燈場見市場。

檢閱明代吟詠燈市、燈節的詩作,我們發現劉侗、楊補、趙符庚等詩人以七絕形式寫作“竹枝詞”,詞言通俗,音調輕快,內容大多為詠頌當地燈市風情和男女愛情。而王應遴五首《長安燈市》,則盡寫了京城燈市的繁榮奢麗和游人看客的閑情逸致。比較而言,我更欣賞王稚登《十三日看燈市》:

香氣與人煙,紛紛俠少年。

花過樓外看,燈出市中懸。

若個春無怨,誰家夜可憐。

可知愛惜月,趁未十分圓。

此詩所寫即元宵第一夜燈市的情景,前半部分寫看燈俠少和花燈高懸,調促弦急,讀之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之感;后半部分寫看燈人心態,尾聯切“十三日”,實乃“勸君惜取少年時”(杜秋娘《金縷衣》)之意。雖然不出傳統春怨內容,但是由元宵燈市引入,就十三日趁早觀燈興象寄意,仍屬巧思。

 (《光明日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