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0-09-18
摘要
歷史上的安邑縣,地處北緯34°~35°,土厚含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十分適合葡萄栽植。漢武帝時張騫西域歸來,曾寓居河東,故其自中亞引進的葡萄、石榴、苜蓿等作物品種,當時在安邑即有大量種植。持續兩千余年,直至清末,石榴和葡萄都還是安邑縣的名產,當然也是向朝廷貢賦的名品。對此明清史志亦有記載。如《大清一統志》“解州直隸州·土產”:“葡萄,安邑縣出。海(石)榴,《通志》:出安邑者佳。”乾隆版《安邑縣志·物產》載:“葡萄,縣北諸村多有之。土人種葡萄如種田,架不及肩,青虬元珠,應接不暇。惟杜村近杜康祠者尤佳,釀以為酒,甘于曲蘗,善醉而易醒。”□王雪樵

鹽湖區龍居鎮贖馬村葡萄示范園 記者 衛行智 攝
隨著葡萄的引進,葡萄酒很早也進入了中原。然而歷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后,釀酒工藝基本失傳。直到隋唐之際,嗜飲葡萄酒的粟特人自西域大批內遷,尤其是公元640年唐太宗進軍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后,將釀造工藝和工匠帶回長安,葡萄酒在中原才大行其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成為社會各界競相追求的一種時尚。長安、洛陽、太原都有許多“胡姬”專營的酒家,河中府更成為全國重要的葡萄酒釀造營銷中心。安邑生產的葡萄則為之提供了充裕的釀造原料。詩人劉禹錫《葡萄歌》:“有客汾陰至,臨堂瞠雙目。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詩中雖然講的是“汾陰(今萬榮)客”,但由此亦不難想見蒲州、安邑一帶種植葡萄以及釀酒的盛況。
宋金元時期,安邑一直是中原重要的葡萄生產基地。葡萄產品銷行京師及北方各地,葡萄酒亦有制作。

宋人陶谷《清異錄》說:“河東葡萄極大者,惟土人得啖之。其至京師(開封)者,百二子、紫粉頭而已。”清《山西通志》載有宋人王孚《安邑飲葡萄酒》詩,曰:“鳳含翠蔓舞蒼虬,露濕驪珠拂素秋。釀酒盡堪留客醉,比來何必問涼州。”
公元1242年,農歷壬寅年(南宋理宗淳祐二年),元太宗窩闊臺去世,那瑪真后稱制。安邑長春觀道士寧志榮、馬志全上奏,自愿將七十畝葡萄園捐獻給朝廷,用以提供“御用果木”。朝廷下旨準奏,責令長春觀負責看守好果園。從此,安邑的葡萄成為了元朝皇帝筵席前的美味佳什。
公元1252年,元憲宗蒙哥即位第二年,長春觀以李志玉為首的11名道人,再次聯名上奏,請求朝廷明令對葡萄園予以保護,以免除外界襲擾。于是蒙哥頒發了《葡萄園宣諭》的圣旨,除了再次要求李志玉等人“務要在意看守,精勤起架,勿令怠惰荒廢有誤御用果木”外,還明令“隨處達魯花赤、管民官員人等,照依欽奉皇帝御寶圣旨”“地稅、商稅、鋪馬都休與者”“如有違犯之人,具姓名申來以依故違圣旨治罪施行”,李志玉等將圣旨刻碑立于長春觀內,以為護身符。
《葡萄園宣諭》不僅給了長春觀七十畝葡萄園特別的保護和優待,而且對安邑峨眉嶺一帶杜村、石碑莊、寺家卓、陶村、王范莊、中陳諸村的葡萄種植以及恃之為業的大批果農給予了庇護,從而使得當地的葡萄產業在有元一代得到迅猛的發展。
安邑長春觀的貢品最初以葡萄鮮果和葡萄干為主。后得悉蒙古皇帝、官員以及色目人都喜歡飲葡萄酒,于是開始實驗釀造葡萄酒,時間大約在1253年至1260年間。不久官府還在陶村鎮設立了監司,專門負責督進事務,按照規定,將貢品先送往平陽路道錄院,然后轉送京師長春宮呈獻給朝廷。
安邑葡萄干和葡萄酒的貢賦持續了一百多年,并與哈喇火州、西番、太原并列成為全國四大葡萄酒生產基地。其間,雖有元世祖中統二年、元成宗元貞二年,兩次下旨“赦平陽路安邑縣葡萄酒自今毋貢”。但這并沒有妨礙安邑葡萄酒產業的發展。由于蒙古人、色目人嗜飲,社會引為時尚,需求量很大,市場廣闊,供不應求,安邑的葡萄酒一直活躍于京城市肆及達官貴人的筵席上,甚至還因“止貢”反而名聲大噪,擴大了銷路。
在此期間安邑葡萄酒釀造工藝也在不斷改進。如上所述,隋唐以下葡萄酒雖在中原大行其道,然釀造工藝并沒有普及,仍屬西域人的專利。故直到宋金時期,安邑人還不會用新法釀造葡萄酒。金末元好問《蒲桃酒賦序》說:“劉鄧州光甫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不知人有釀酒法。少日,嘗與故人許仲祥摘其實,并米炊之,釀雖成,而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用釀造米酒的方法釀制葡萄酒,品質當然敵不過原產地西域所產。元人忽思慧《飲膳正要》載:“(葡萄)酒有數等,有西番(今青海、甘肅)者,有哈喇火(今新疆吐魯番)者,有平陽(安邑)、太原者,其味都不及哈喇火者田地酒最佳。”不過安邑人并沒有停止探索,他們堅持反復試驗,不斷改進工藝,很快就掌握了西域哈喇火州的釀酒法,甚至還學會了哈喇火州用葡萄酒“蒸熬取露”提煉“哈喇吉”(燒酒)的工藝。從而使得安邑葡萄酒產品質量逐步提升,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這里也體現了安邑人在事業上不斷拼搏進取、精益求精的精神。
正因如此,宋金元一百多年間,安邑葡萄酒業一步步臻于鼎盛。王賽時《山西釀酒史話》稱贊說:“宋元時期,南抵安邑,北到大同,都能見到優質葡萄酒,遠遠超過了盛唐時代葡萄酒產業。尤其是安邑一帶,葡萄酒逐日興隆,大有雄冠河東之勢。”
公元1368年朱明王朝在南京建立,安邑葡萄酒仍然貢賦如儀。洪武六年,朱元璋讀《后漢書》,由閔貢“不以口腹累安邑”之說引發感慨,說:“朕飲不多,太原歲進葡萄酒,自今令其勿進。國家以養民為務,豈宜口腹累人哉!”《山西通志》《安邑縣志》均認可此“太原葡萄酒”實系安邑所產,猶如元代“平陽路葡萄酒”實系安邑所產。
明清以下,安邑葡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達到最為繁盛時期。除葡萄干鮮果品暢銷市場外,葡萄干還作為絲染顏料與葡萄酒一同行銷全國。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西人及太原、平陽(安邑)皆作葡萄干,貨之四方。”民國《安邑縣志·物產略》:“青色葡萄,嵋嶺一帶杜村、王范莊、寺家卓、石碑莊諸村產出。二十年前尚有搭爐燒烤葡萄干者。”可見當地制作葡萄干外銷一直沿襲至清末民初。
明洪武十四年,翰林學士王翰有《安邑飲葡萄酒》詩,曰:“揉碎含霜黑水晶,春波瀲滟暖霞生。甘漿細挹紅泉溜,淺抹輕浮絳雪明。金剪玉鉤新制法,紫駝銀甕舊豪名。客愁萬斛可消遣,一斗涼州換太平。”又撰有《葡萄酒賦》,假托“西域蔓碩生(葡萄)對言安邑主人”,回敘了葡萄源自西域大宛,蔓延蟬聯于安邑的悠久歷史;闡發了葡萄酒能“使棱峭者混沌,強暴者藏神,戕賊而機變者皆抱璞而含正”的品質。到了清代,詩人郭書俊還有詩記述運城人飲葡萄酒的景況,曰:“居人艷說鳳凰城,百貨紛紜鬧市聲。向晚葡萄有酒熟,醉鄉有夢不分明。”從而可知,安邑葡萄酒生產從宋元一直到清末,數百年間持久不衰。
進入民國時期,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安邑葡萄產業漸趨式微。民國廿三年版《安邑縣志·物產略》:“葡萄酒,昔有今無。”“二十年前尚有搭爐燒烤葡萄干者,可作顏料,刷染綢緞,常有外客采購。近來西洋顏料暢銷,外客不來,今無搭爐燒烤葡萄者。”“石碑莊及杜村、寺家卓之葡萄,顆大,色紅紫而醬濃,則為染綢緞之必要品……乃邑人缺乏資本,更少世界眼光,致令著先鞭者壟斷我之過剩,居為奇貨,而我僅沾其余潤。”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安邑(前屬運城縣,今屬鹽湖區)葡萄產業有了空前的大發展。不僅種植面積大大增加,葡萄品種也大大增多,產品加工業繁盛更是前所未有,葡萄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民收入一項重要的來源。久負盛名的安邑葡萄產業迎來了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