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8-24
記者 景斌
欣從衡岳南來,湘竹風、洞庭雨,回雁峰頭皆是韻;任叫黃河東去,他山石、生力軍,鳴條岡下總逢君。8月8日至10日,應運城市楹聯學會相邀,來自岳陽樓下、洞庭湖畔的“湖湘楹聯七子”來到黃河懷抱、關公故里的大運之城。3天時間里,“湖湘楹聯七子”與當代楹聯“河東流派”一行人,品聯、對韻,交流、切磋,譜寫了一曲“北派南流潮涌潮”的當代楹聯繁榮發展“交響樂”。
8月的河東大地,到處散播著秋收的希望。運城,有著諸多國家級名片,其中就有“中國楹聯文化強市”這塊金字招牌。特別是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運城楹聯事業蓬勃發展。2012年,運城榮獲“中國最佳楹聯文化城市”稱號;截至2017年3月,13個縣(市、區)全部被命名為“中國楹聯文化縣(市、區)”,真可謂“聯卷河東一片紅”。同時,獨具特色的“運城楹聯文化現象”及應運而生的當代楹聯“河東流派”在全國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衡山條岳手牽手。”再看“湖湘楹聯七子”,他們是指石印文、劉松山、鄒宗德、周永紅、魯曉川、傅小松、楚石等7位在楹聯、詩詞方面頗有成就和影響的湖南文化人士,是文化湘軍近年來崛起的一個獨特文化品牌。
其實,這次學術交流活動早在3月份就開始了,兩地聯家利用微信群展開交流。幾個月時間,每人展示了30副~50副原創作品,對彼此的創作風格、楹聯特色等都有了初步了解。
在8月8日的學術交流座談會上,以運城市楹聯學會名譽會長楊振生為代表的當代楹聯“河東流派”與“湖湘楹聯七子”,暢所欲言,精準評析,同時就楹聯文化事業的發展、楹聯創作質量的提高,以及楹聯創作的時代意義等充分交換了意見。
對于“下一個文學高峰是楹聯”的“高峰論”,魯曉川先生對楹聯文學創作高峰作了深刻闡述;運城市楹聯學會顧問委員會副主任文振西先生論述了什么是高峰,怎樣達到高峰,首次詮釋了“三個高峰”的概念。對于“流派學”,鄒宗德先生第一次把“地域性”作為楹聯文學流派誕生的充分依據,解除了楹聯人習慣在“語言風格”上看流派的“糾結”。對于創新問題,周永紅、傅小松、劉松山、石印文及“河東聯壇十杰”廉宗頗、何沁學等在論述中各有千秋,他們把楹聯文化的創新發展觀和實用性、社會性功能論述得極為充分。
之后,“湖湘楹聯七子”又參觀了中國楹聯制作基地——山西世紀品盛廣告有限公司、中國最佳楹聯文化社區——黃金水岸,以及鸛雀樓等地,并進行了書畫交流,可謂收獲滿滿。
對韻河東,勇攀高峰。中國楹聯學會顧問、運城市楹聯學會顧問委員會主任岳民立告訴記者,這次學術交流活動做到了四個“提升”——一是增強了兩支楹聯勁旅的認知度、信任度,增進了感情,聚集了攀登楹聯高峰的力量;二是提升了兩支勁旅在全國的信譽度、知名度,這次跨區域、互敬共鑒模式,為全國楹聯文化的交流學習提供了范例,蹚出了新路子;三是形成了共襄盛舉、共攀高峰的合力度、驟變度,產生了“1+1>2”的“核聚變”效應、連鎖效應、孵化效應;四是提升了楹聯組織的管理執行能力,楹聯文化事業發展“命運共同體”初具雛形。
誠如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劉太品所說,這次互動交流、深度融合,是南北兩大楹聯文化品牌碰撞的盛會,實現了“區域和空間、理念和意識、形式和內容”的三個突破,達到了“互敬互鑒、相交相融、共進共享”的三個目標,發揮了“品牌效應、激勵效應、抓手效應、他山石效應和追夢效應”的五個作用,推動了山西、湖南兩地乃至全國楹聯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