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此去堯臺二三里(上)

來源:發布者:謝旭國時間:2020-07-21

玄裳縞衣的大鳥橫空掠過,一個回旋,撲棱棱抖落幾根羽毛,流曳的身姿迎著山巔之陽,扶搖而上。我不知道它從哪里來,也不知道它往哪里去,飛鳥是大山的赤子,它的每一個行蹤,都源于心靈的引領嗎?

而我登臨堯山,就是為探尋隱藏在歷史深處的吉光片羽。

出永濟城往西,左拐斜上二三里,堯山云蒸霞蔚,矗立眼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堯山,以上古帝王之名,慈愛地向蕓蕓眾生發出邀請。上古歷史雖然遙遠,但堯王在此地留下的神奇傳說,卻不絕于耳。在傳說旁證已失、自證已逝的現在,我覺得再荒蕪、再陡峭的歷史,也值得我踏上“心證”之路。

我來此,也僅僅是尋覓和探望。現代人都是擇時往返的匆匆候鳥,飛來了,不久也會離去,而堯王,卻一輩子在這里守望。

所謂“堯山”,又名鳳凰山,位于永濟城畔的中條山脈。在我為數不多的人生旅途中,遇見過好幾處鳳凰山,大多是因為山勢奇絕突兀,如鳳凰展翅,取之于形狀、寓之于吉祥而已。堯舜二帝皆曾建都于蒲(永濟古稱“蒲”),這在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永濟縣志》中已有論述,從永濟境內林林總總的文物中,也可得到相應的佐證。而眼前的這座名曰“鳳凰”的山峰,不由讓我想起《史記·夏本紀》中所載,舜帝作雅樂《九韶》之后,“蕭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的清平人間。

《尚書·益稷》里也曾說道:《蕭韶》九成,鳳凰來儀。

如此,鳳凰山之名,乃天下祥瑞之先兆也。

鳳凰山下,舜帝建都的泱泱王土;鳳凰山上,堯舜禪讓的巍巍表征。

山勢欲飛,霧靄如羽。我站在山下,仰望高天,不由沉思: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那群冬披獸皮、夏著葛衣,食不果腹的炎黃子孫,聚集了什么樣的洪荒之力,促使了“公天下”的誕生?長此以往,華夏歷史如果剔除了奴隸制度、封建制度,五千年的中國,應當不會有那么多悲歡離合、流離失所的苦難。

歷史沒有如果。它之所以豐富,之所以厚重,就是因為它的卷帙里遮掩著數千年來億萬兆個沉默無語的魂靈。他們都有各自的故事,或言簡意賅,或意味深長,就像兵馬俑一樣整齊排列,不悲不喜,不嗔不語,在地下的烈火中化為鉛字,以象形會意的姿勢,凝聚成一個民族的成長史。

山路連綿,起承轉合。俯首四顧,山峰林立,溝壑交錯,就像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一個個朝代順序而下的坐標。山路蜿蜒,我乘車一直往上,順著歷史的階梯向上攀緣。人在車上,眼前浮光掠影,樹木若劍戟森森,柳暗花明;耳邊充斥著風聲,銳利如殺伐吶喊,旌旗獵獵。

車輪一直往上,許多山峰在仰望中慢慢低入了塵埃。待到路轉峰回,車速漸緩,眼前豁然開朗,峰頂被刀砍斧斫出一坪寬闊之臺。它,就是傳說中的“堯王臺”。

堯王臺,傳說是堯王感念上帝、為民祈福的祭天臺;也是堯將王位禪讓于舜的見證之地,被譽為人類史前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傳說美好而遙遙,就像堯王臺上的白云,悠悠去遠……

祭天,是人間對天地的感恩和敬奉。遙想白云之外,四野寂靜,山川默聲,披麻掛葛的先民,虔誠地匍匐在這塊荒蠻的土地上。冬至之日,甚是蕭寒,一枚黃葉輕柔飄落。待到日上中天,陶鐘悠然敲響,帶著裂痕般的脆音打著旋兒響徹四方;磬聲如訴,如潺潺溪流,安撫著淳樸天真的心靈。間頓,祝、管、篪、笙齊聲奏響,宮商角徵羽組成的音符,瞬時在蒼茫大地上組成莊嚴的黃鐘大呂之聲……

環形的祭臺,謂之“圜丘祀天”。臺前擺放各種犧牲和祭器,堯王身穿大裘,內著日月星辰袞服,頭戴垂旒的冠冕,腰插大圭,手持鎮圭,立于圜丘東南,面向西方,緩緩誦讀祭文: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天高地厚,德被八荒。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護我子民,佑我康寧……厚澤膚功,萬世尊崇;歷代奉祀,以示虔誠。唯德是崇,國運乃長;祭禮告成,伏惟尚饗!

禮畢,堯帝點燃干柴,在熊熊的烈火前與他的子民分享祭祀的酒醴。獸皮鼓聲震響,遍野四下歡呼。人們頭插五彩翎毛,臉戴猙獰面具,一起連臂而舞,歡快地唱著古老的歌謠。

這一切,都是我神游八荒的想象。原始的莊嚴和淳樸,讓我陶醉在時空的另一個維度,輕吟典雅古歌,在久違而神秘的韻律中載歌載舞……

眼前這片粗糲的山野,曾經綻放過人心深處最美的花朵。那時候,文明的晨曦還未到來,蔚藍通透的星空下,心存敬畏的人們,圍著篝火,天真地數著星星……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就有多少個百姓。地上有多少個百姓,堯王就有多少個兒女。傳說,為了他的子民不再忍受饑寒之苦,堯王在此山上以茅草為頂,原木為柱,建起了王宮。王宮建好后,大臣們紛紛提議:住這樣的茅屋與平民百姓無異,怎能顯出天子之威?堯王回答:造豪華的宮殿勞民傷財,給人間帶來苦難的帝王有什么威風!為黎民排憂解難,才是帝王應做的事情啊!這些上古的傳說,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我愿意相信。因為,讓人感動的話語,與民共患難的君王會被百姓心心念念,口口相傳。即便斗轉星移、物是人非,當年的傳說或許會成為演義和神話,也是出自人們對愛戴者的敬重,于心靈之上供奉神祇。

這也是我的一個“心證”。因為這些傳說,使我的心靈達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

前些年,人們在山下挖出許多臘馬象骨、羚羊角、貝殼等古生物化石,還有石器時代人類打磨的石臼、石杵、石核、刮削器,還有夏商時期繩紋陶片等珍貴文物,它們以青灰的面目,幽幽訴說著遠古往事。清朝光緒十二年《永濟縣志》記載:“堯舊都在蒲?!薄端涀ⅰ纷⒃唬骸袄资祝嘀^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稱堯城,堯嘗亦都于此,后遷平陽?!?/p>

可是,堯王的都城為什么初始會建在永濟城外的山上?

想來,“依山傍水”在當時并非精神上的理想規劃,而是現實生活的無奈選擇。遙望山下,黃河如練,水流靜波,和緩繞行。但在上古時期,這條浩浩蕩蕩的巨龍,以滔天巨浪吞噬了平原上的萬千生靈。堯王治水,舜帝治水,禹王也治水,那個時期不僅僅中國浸泡在水深火熱里,在人類的文明史中,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印度、瑪雅皆有洪水滅世的傳說。洪水浪高,退居山上,是先民們下意識的選擇;或許,也是堯王遷都平陽的一個注腳和佐證。

如今,曾經建筑于山上的堯王故城已然不在。那些草木建造的王城早已被時光和風雨摧毀殆盡,只留下一坪祭天禪讓臺,以及堯王身披麻衣、憂思切切的背影,溫暖著我們的懷念。

堯王臺,是先民最初的王道樂土;堯王,是人間最仁愛的君王。

堯,帝嚳之子,姓伊祁,名放勛,古唐國人,初封陶,后徙唐,薨殂后謚號曰堯,史稱唐堯?!皥颉保ǚ斌w“堯”)為會意字,從垚(yáo)、從兀,意為小而高的山。在《說文》里,釋義為“高也”。古人行事嚴謹,尤其是對著名帝王的評價,更是謹小慎微。從謚號可見,由兩個與山相關的字,會意組成一個特指的“堯”字,不僅僅是因為堯王的德行高山仰止,也應有堯王在鳳凰山上建都的形象表達。《尚書·堯典》里也說:堯王有圣德,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十八歲,堯代兄長帝摯為天子,定都于蒲阪。

蒲坂,是永濟在春秋戰國時的稱謂。眼前的中條山脈,在四千多年前就是堯王施仁政、創文明的地方。時光掩埋了他的足跡,但遮蔽不了他慈愛的光輝。

我無由地深深跪下,三叩九拜。我叩他聰明文思,光宅天下;我拜他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作為中華文明的始祖,我們今天得以明是非、辨時令、尊歷法、守成歲,全部拜他所賜。更為重要的是,在上古野蠻原始的民族部落里,他把友愛仁慈、孝敬和睦、勇敢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先民的心田,歷經風雨滄桑,開出了美麗的花朵。他所遺留的精神世界,組成神秘的基因密碼,使一個民族光輝燦爛、生生不息。

人生一年四季,日出月落,歲月疊加,已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年輪。可在上古時期人們的心里,日月就是一個漫長無歲、混沌未開的輪回。

堯王命令大臣羲氏與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制定出歷法,把天時、節令告訴他治下的人們。讓大臣羲仲,住在東方的旸谷(今山東日照),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別測定太陽初升的時刻,然后根據晝夜長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星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確定仲春時節。

仲春,“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此時,蝸居的鳥獸進行生育繁殖,人們手持方形石鏟,分散在融融的田野中開始春耕。

既得三春,豈能無夏?堯王又令大臣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今越南北部),辨別測定太陽往南運行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向南回來。此時白晝時間最長,東方蒼龍七宿星中的火星,黃昏時出現在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夏時節。

天地純陽,正氣極盛;山花盛開,草木蔥蘢。這時候,人們住在高處山陰,在鳥獸羽毛稀疏之際,設圍狩獵,相見甚歡。

后來,堯王又讓大臣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傳說中的日落之處),恭敬地送別落日,辨別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然后根據晝夜長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星中的虛星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確定仲秋時節。在此時節,鳥獸生新毛,堯王讓人們又回到平地上居住,收獲田野里春種的莊稼;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別觀察太陽往北運行的情況。白晝時間此時最短,西方白虎七宿星中的昴星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了仲冬時節。

四季已定,秋收冬藏。堯王說:??!天地和諧而生萬物。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閏月的辦法確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歲。堯王由此規定百官的事務,有條不紊。

太陽悠悠拔上山尖,光明普照萬物。我突然想起屈原《離騷》里的幾句詩:“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屈原是上古帝王高陽氏的后裔,堯王是上古帝王高辛氏后裔,兩人同出黃帝一脈。屈原在詩里既是歌以詠志,又在詩中把堯王命羲、和諸臣制歷法的這一段歷史作以見證。

歷法、節氣,國人使用四千年后至今依然恒定如初。在堯王測出歷法之前,天文于人們來說,就像“夏天的蟲子不知道冰雪的意義”。可是,現在我們在晉南的襄汾陶寺遺址中,就能看到帝堯時期“立桿測影”的圭表。我很驚嘆,百思不得其解。四千多年前,堯王對天地的秘密測量得如此精準,幾近于神。中華文明,也就從那時奠定了屹立于世界文明的根。在堯王制定歷法后一千多年,瑪雅人才在新石器時代取得了天文、數術的成就。

堯王,就是中國人的先知。他以超凡的智慧,洞悉天地間隱藏的神奇,帶領中華民族走向遠方。

神性,往往是由人賦予偶像的一種加持。它是一種暗能量,蟄伏在人的靈魂中醞釀、發酵,繼而迸發光芒,去引導人類開悟啟智、興旺發達。在我看來,我們每個人身體里都隱藏著一個神性的小宇宙。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