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祁世坤時間:2020-07-16
永濟市韓陽鎮西北角曾有座神奇宏闊的古廟,三間正殿供的不是天神王、地藏王,卻是唐明皇李隆基;東西殿供的不是菩薩、羅漢,卻是關帝、財神。這廟內一不見和尚,二不見道士,管理廟務的卻是唱戲的藝人;花錢蓋廟的既非官府,也非豪紳,卻是活躍在蒲劇舞臺上的生旦凈丑。這就是全國少見、發源地獨有的戲劇“梨園會館”,名曰“學文廟”。
“學文廟”是由清末蒲劇名伶、韓陽鎮的藝人祁彥子領頭所建。廟里供著唐明皇,是為紀念李隆基在戲劇上的貢獻。唐明皇李隆基一生好戲,創立過聞名遐邇的戲劇“學院”——梨園,他親自打板、吹笛、演丑角。供關帝是為了學桃園,講義氣,倡患難相扶、互助自救之風。供財神是為了籌得銀錢,以保生計。“學文廟”是蒲劇藝人的光榮和驕傲,是蒲劇興旺發達的佐證。1942年,日本鬼子踐踏河東大地時,此廟被焚毀一空,僅剩下兩塊殘碑和一副石鼓門墩。
祁彥子,(1855—1912),名興盛,藝名彥子紅,是韓陽祁家巷人,工須生,為清末民初蒲劇藝壇的一個代表人物。祁彥子天資聰明,曾中過秀才,且身材魁偉,儀態端莊,嗓音洪亮,具有唱戲的天賦。他曾在河津武秀才杜丙申、臨晉翟八、安邑武秀才童四兒等班社演出。祁彥子演戲文武兼長,唱做嚴肅穩重。他武功高超,精于權謀,據說每次演出《三岔口》,都要壞一把圈椅。他在唱做念打上敢于革新,不拘一格,清末民初名盛一時,與蒲劇泰斗元元紅(郭寶臣)、十三旦(侯俊山)、白菜心(鄖三吉)并稱為蒲壇四杰。他戲路很寬,代表劇目有功架戲《出棠邑》《走邊》《販馬》等,道白擺札戲有《捧琴》《舍飯》《殺驛》《蝴蝶杯》等,《洪羊洞》中的流鼻血、《三劈棺》中的換胡子等,均為其表演絕技。不僅如此,祁彥子還有硬鎧、軟頁、翅子、梢子、鞭子、靴子等諸色技藝,實為蒲劇絕技之開先河者。后來的閻派藝術,即是在他的基礎上革新發展而來。
晉南群眾對祁彥子的舞臺藝術推崇備至,至今還流傳著不少稱頌他的口歌:“拾柴割草,忘不了彥子《斗寶》;《舍飯》《殺驛》《火焰駒》,天下難找。”祁彥子教徒要求嚴格,一絲不茍,從學藝人任金祥、杜福盛、李和順等,均在蒲劇界享有盛名。除在蒲劇上的貢獻外,他的另一個貢獻就是興建藝人之家——學文廟。清代山東學者吳南星曾作《彥子紅》藏頭詩一首,道出了當時人們的心聲:“彥國弼宋志胸富,子厚宗唐筆腕強。紅霞飛彩耀云漢,頌譽建館留韓陽。”
說到彥子紅和學文廟的關系,還得先從蒲劇名流郭寶臣說起。郭寶臣藝名元元紅,曾經唱紅晉秦豫三省和北京城。他的拿手好戲有《斬子》《探母》《天門走雪》,深為京城名流所看重,聲名傳進宮廷,被慈禧太后召去,唱紅了皇宮。祁彥子為籌建韓陽梨園會館奔波至京城,通過元元紅郭寶臣驚動了老佛爺,又勞動了總管太監李蓮英。慈禧太后大壽,祁彥子以蒲劇演出慶賀。老佛爺看得高興,賜金賜銀,祁彥子都不要,只求賜給皇繩百丈。于是慈禧口諭“繩扯之處,任意興建,官府紳民,不得阻攔”。祁彥子得了懿旨,回到蒲州韓陽,“于光緒七年鳩工,十三年告竣,設梨園會館,每以秋冬朔以為祀神之所”。
這里順便插一句,學文廟,俗稱“合味廟”,永濟市博物館內相關展覽就是這樣注釋的。“學”字,民間古時發音為合,對此,語言學家王雪樵已有考證。真是無巧不成書,傳為柳宗元河東遺族世居地的永濟西文學村,民間稱為西“味合”村,可為互證。學文廟叫合味廟,想是應和了當時人們的發音習慣,民間就一直沿襲這樣的稱謂。
祁彥子1912年病逝于故里韓陽鎮,終年57歲。他的墳塋據說在祁家村村東的轉龍山旁,即花神廟南溝和白塔寺山北溝交會處,一塊稱為陽坪的地方。每逢正月二十祁家山神廟會,來此助興演出的蒲劇團和有名的韓陽道情演員面對先祖先師的在天之靈,唱腔高亢,聲傳曠遠。一代名伶祁彥子若泉下有知,也當會有所感聞吧。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