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7-21
胡春良
由于編寫《山西鑄造史》的原因,我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等,搜集、整理了運城地區古代鑄造大鐘的資料。據廣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王福諄教授初步統計,國內現存的金朝“千斤鐘”以上的大鐵鐘,就有15口之多。其中包括山西吉縣皇天后土廟鐘樓上掛的金天眷元年(1138年)鐵鐘,為原安平寺鐵鐘,高2.2米,是現存最早的金朝大鐵鐘;平遙縣鎮國寺金皇統五年(1145年)鐵鐘;新絳縣鐘樓金天德三年(1151年)鐵鐘;臨汾市大鐘樓金明昌七年(1196年)鐵鐘;晉祠大鐘亭內金天德五年(1153年)鐵鐘等,足見當時山西鑄鐘之盛,能力之強。那么我們運城地區古代大鐘又是什么狀況呢?現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予以簡單介紹。當然,受條件所限,難免有疏漏或者錯訛,期待方家補正。
【宋遼金大鐘】
?臨晉文廟宋代大鐘
臨晉文廟位于臨猗縣城西20公里的臨晉鎮。據史料載,大成殿始建于宋。清王朝前,這里一直是臨晉的最高學堂,紅墻匝繞,翠柳成蔭,是一塊靜謐幽雅的學府圣地。清咸豐三年(1853年),對大殿進行修葺。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四檐柱;屋頂由黃、綠、藍三色琉璃筒瓦與板瓦構飾,晴朗的日子里,陽光輝映,色彩紛呈,蔚為壯觀;尤其令人矚目的是那燒制精巧、造型優美的屋脊。正脊為稚童荷花圖案,細膩生動,笑容可掬;彩龍鴟吻,昂首翹尾,怒目圓睜,利爪抓脊,大有降服萬物之氣勢。大殿左前方為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柏,粗壯挺拔,綠蔭如蓋?,F存大成殿為清代遺構,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大殿前方有千年唐柏一株及宋政和八年(1111年)鑄造的萬斤鐵鐘一口。鐘高五尺許,雖已銹痕斑斑,然龍紋蛇形依舊可辨。據考,這里原有鐘樓建筑,洪鐘懸掛其內,每每敲擊,鏗鏘之聲可穿越數里。史書記載的臨晉八景之“玉樓曉鐘”說的就是此鐘。
?萬榮光華金代大鐘
萬榮縣光華鄉政府門前廣場有一鑄于金代天眷三年的寺鐘,距今已800余年。鐘身高2.38米,壁厚10厘米,最大直徑約1.7米,有近萬斤重。相傳,擊鐘傳音,四方皆聞,東驚孤山,西蕩韓城,南達蒲坂,北及河津。有聞其聲者,均有肅穆悅耳之感。據了解,此鐘原為光華鄉西光華村大覺寺寺鐘,其中承載著豐富厚重的歷史,記錄著當地曾經勃興的佛教文化。
?聞喜石鍵村北宋古鐘
石鍵村古鐘位于聞喜縣郭家莊鎮石鍵村東山嶺廣福禪院遺址,通高2.29米,底徑1.76米,是重達8000余斤的巨型古鐘。鐵鐘里面可容納6個至8個成年人,鐘頂是可懸掛的巨龍四足蒲牢。鐘身鑄滿文字,銘文記載鐵鐘鑄造于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即公元1101年。
據當地老人講,清代嘉慶年間,此地建有一座禪院名曰廣福寺,其內的這口古鐘十里八鄉都能聽聞。又據村民說,禪院后于1946年至1947年間被毀,僅留下古鐘。2000年,為了保護這口鐵鐘,石鍵村村委會發起募捐,由村民自愿捐款重建鐘亭,使得古鐘重新煥發活力。
?垣曲柏底村鐘樓金代大鐘
柏底村鐘樓磚混基座,木柱樓閣,高約9米,遠看古樸典雅,近看雄偉壯觀。正面匾額,黑底白字鐫刻著楷體“仰瞻北斗”四個大字。同樣是黑底白字楷體“迎熏解慍”四個大字。鐘樓背面東側,有一“之”字形單向階梯通往樓頂。大鐵鐘鑄造于金代承安四年(1099年),系山西曲沃文氏鐘匠巧奪天工之作。鐘通高1.9米,鐘口直徑約1.42米,壁厚12厘米,雙龍鈕,鈕下飾俯蓮紋。鐘體中間的雙層16方格銘文,字跡工整、清晰可辨,記載著鑄鐘的年代日期和資助的鄉民姓名。鐘體下方的10個長方格和8個鐘齒,鑄有形態各異的花卉裝飾和彩云圖案,工藝精湛,造型俊美。
柏底村金代大鐘
?夏縣周村龍泉禪院金代鐵鐘
鐵鐘通高2米余,底徑1.8米左右,位于夏縣周村龍泉禪院遺址,現被放置于2007年新建的鐘亭。鐵鐘覆桶狀,雙龍(蒲牢)鈕,覆體圓頂,分布有7個天孔。肩部飾蓮瓣紋,共計32瓣。鐘體中部弦狀框內平均分布8個開光,內飾吉祥花卉,有菊花、牡丹等。其上下各有一周銘文區,每區8塊,上下以袈裟紋錯開分布。銘文區與鐘裙之間裝飾一周繩索狀弦紋,將銘文區與鐘裙分開。鐘裙與鐘耳之間對應分布7組花卉紋飾。銘題為“皇帝萬歲,重臣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布施人員名單中多為當地官員和百姓,占據了銘文區的大部分。自書年代為“大安庚午年戊寅月庚戌日”。大安庚午年為金大安二年,即公元1210年,也就是南宋嘉定三年,距今超過800年。鑄鐘工匠為“萬泉縣金火匠景祥”。萬泉縣于唐武德三年(620年)建縣,1954年與榮河縣合并,即今萬榮。
此鐘為單存孤鐘,據村民介紹,該村原有龍泉禪院,1957年,主建筑被拆毀,此大鐘乃禪院之物。
周村金代大鐘
周村金代大鐘紋飾
?絳州三樓大鐵鐘
絳州三樓位于新絳縣城南端。樂樓原是一座舞臺,分上下兩層,裝飾華麗。鼓樓是城內最高的建筑,始建于元朝,造型簡潔大方。絳州三樓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鐘樓在南,樂樓在東,鼓樓偏北。鐘樓坐北朝南,創建于宋乾德元年(963年),明弘治元年(1488年)修葺,平面近方形,單檐十字歇山頂。內懸萬斤鐵鐘,為金天德三年(1151年)北關天慶觀所鑄。
?萬榮榮河鎮八龍寺鐵鐘
八龍寺現已毀,僅存寺塔。八龍寺塔是宋代建筑。塔為七層樓閣式磚塔,高約23.9米,平面正方形,實心。底座高0.62米,邊長3.65米。據民國《榮河縣志》記載:“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祀汾陰過此,見八龍垂像之瑞,因建寺。”塔北一層中間曾鑲有宋熙寧七年(1074年)重修碑碣。寺內存有一口金正隆元年(1156年)鑄鐵大鐘。
?萬榮南陽村壽圣寺金代大鐵鐘
南陽壽圣寺已毀,現僅存宋代壽圣寺塔,位于萬榮縣里望鄉南陽村。壽圣寺塔,俗稱南陽塔,原系壽圣寺附屬建筑,是八角形九層樓閣式磚塔,殘高30余米。院內遺存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鑄鐵大鐘一口。
?萬榮稷王廟存宋代銅鐘
萬榮稷王廟位于太趙村,是奉祀后稷的廟宇。萬榮的邊上就是稷山縣,春秋稱稷,屬晉。漢為河東郡聞喜,相傳后稷曾于縣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穡,后稱此山為稷王山,隋開皇十八年遂改高涼縣為稷山縣。萬榮稷王廟的建立也大抵因為紀念和祈求風調雨順。廟內原有一口宋代大銅鐘,原物在上世紀中期損毀,現存大鐘也是宋代鑄造,據介紹是從他處移來。
萬榮稷王廟所保存宋代銅鐘
?河津覺城寺銅鐘
印度佛教文化最早是沿陸上絲綢之路傳入西域的,據說中國19處佛門“釋迦牟尼佛舍利”,其中19顆在東漢漢明帝永平年間(58年—75年)傳入中國,并在漢桓帝(147年—167年)的資助下,在全國修建了19座寶塔供奉舍利,河津覺城寺塔為其中之一。清光緒五年《河津縣志》記載:“覺城寺,在城東里許。宋天圣中建(1023年—1031年)。內有浮屠,隋仁壽中造(601年—604年),阿育王藏佛舍利,十九塔之一也。至風雨夜,塔頂輒有光,歲久沒??滴蹰g,縣令吳寶林重建。乾隆四十一年改為關帝廟,移佛殿于廟右。寺有銅鐘,宋天圣七年(1029年)鑄。”另有鑄造鐵佛和明弘治鐵鐘。
【元代大鐘】
?夏縣余慶禪院元代鐵鐘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宋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以主持編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而聞名于世。位于夏縣峨嵋嶺上的司馬溫公祠是司馬光及其家族的祖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由溫公祠堂、司馬光祖墳、余慶禪院、神道碑樓、涑水書院和司馬溫公祠廣場等組成。余慶禪院是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敕建的香火寺,亦稱“余慶寺”。余慶禪院元代鐵鐘,位于余慶禪院正殿廊下,通高64厘米,其中鐘鈕高12厘米,底徑58厘米,鑄工精美。鐵鐘為覆桶形六耳波狀口式,鐘鈕為蒲牢形,呈倒U形匍匐于鐘頂。制法為淺浮雕,較為細致。較平緩的覆缽圓頂,呈三角位置分布有3個天孔,天孔之間裝飾有卷草紋。鐘肩一周裝飾雙蓮瓣紋,雖然起伏不大,但平和而圓潤。鐘體制式簡單,有3個平均的方形銘文區。上邊及兩側飾條紋以間隔,下部則飾繩索狀弦紋一周。鐘裙與鐘耳上方對稱部位飾花卉一朵,耳缺對稱部位飾連枝葉紋,沿鐘耳外側依耳之波狀起伏凹凸飾花朵乳釘紋一周。整個鐘的造型為短粗桶狀,裝飾雖然簡單,但協調勻稱;鐘體粗短,反而顯得穩定。
余慶禪院元代鐵鐘
此鐘鑄造時間為延祐五年,即公元1318年。
【明清大鐘】
?解州關帝廟鐘亭大銅鐘
運城解州關帝廟崇寧殿前兩側有鐘亭和碑亭,二亭皆磚砌臺基,平面呈六角形,重檐六角攢尖頂,亭頂施以黃綠色琉璃,系清代增設。鐘亭位于崇寧殿前西側,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置,內懸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鑄造的銅鐘一口,重約萬斤,銘文顯示為今新絳縣北關廂金火匠人鑄造。
鐘亭
銅鐘
?絳縣續魯大鐵鐘
絳縣續魯村東磨盤山下立著一口大鐵鐘。大鐵鐘鑄于明朝,至今仍存放在鐵道旁崖邊上。
這口明代大鐵鐘高達2米,上圍周長5米,下口周長6米,直徑1.9米,頂部吊鐘的環子高達0.5米,系兩條頭角分明、鱗爪畢現的臥龍形象。鐘身外面有5層圖案,自上而下,第一層圖案是奇異多姿的牡丹、蓮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第二層文字清晰可辨;第三、第四層系當時捐鐵者的名單;第五層鑄有“大明年酉夏四月十五日鑄,重量一萬八千斤”字樣。整個大鐘造型大氣,工藝精湛,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據該村村干部介紹,這口大鐘是明代本村上寺內的一口大鐘,它的來歷很有傳奇色彩。相傳明朝時,上寺住著一位法號為曾德的和尚,他見寺內花壇水榭別致,亭臺樓閣皆有,大小塑像俱全,美中不足的是獨缺一口每日必敲的大鐘。于是,他日復一日地到附近州、縣化緣籌鐵,歷經數載,終于籌到近兩萬斤鐵,運回上寺,請來著名的鑄造工匠,在寺外南邊建爐,鑄造重達9000公斤的大鐘一口,放至磨盤山的崖邊上。鐘鑄好后,曾德做了個夢,夢見神仙對他講,你自此朝西走三天三夜,再讓人撞鐘,那時走到什么地方,鐘聲就能響到什么地方。曾德將此夢告于小和尚,囑咐其在自己出發后足三天三夜再敲鐘,若提前或推后就不靈了。曾德啟程后,小和尚便守著大鐘抽起旱煙,抽罷一鍋兒,隨手拿起煙鍋在大鐘上磕了一下煙灰。這一磕不要緊,竟把大鐘磕響了。當時曾德正走到距續魯村西十多里的范壁坡上,聽到鐘聲急忙返回,問清緣由,把小和尚訓了一通:“本來鐘聲可以波及更遠,現在只能傳到我到達的范壁村了,可惜,可惜!”小和尚懊悔不已。一旁的監工楊普增解圍說:“事已至此,范壁就范壁吧,把鐘吊起來再說。”誰知曾德回絕道:“不行。神仙曾托夢,那三天三夜時間打不得半點折扣。否則,把鐘隨便掛起,不但大鐘沒了靈氣,而且方圓十里八鄉都會斷了水源?!彼裕@口大鐘鑄好后就一直躺在崖邊,歷經數百年滄桑,被崖土埋得無影無蹤,直到1970年修鐵路時才得以重見天日。
續魯明代大鐘
運城區域內的古代大鐘遺存,既是重要的文物遺產,又是寶貴的古代鑄造實物,其鑄造技藝、造型特點、銘文等都是研究古代鑄造發展史的重要物證,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蘊含著古代生活風俗、信俗等信息,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