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7-17
馮占星 口述 張興平 整理
在永濟市虞鄉鎮五老峰景區的張家窯村,有一支馮氏家族,其人口占全村總人口近半。記得幼時,在村子大巷中間曾有馮家戶,也就是馮家祠堂,門樓寬闊高大,建筑考究,磚木結構,大門兩邊有一對石獅子,我經常與小伙伴在此玩耍。
張家窯村的馮氏,是從永濟市城區南部的馮村(現永濟市城東街道辦事處四馮村)遷移過去的。遷移時為弟兄二人,到張家窯村定居后,住在村西的稱西馮,住在村東的稱東馮。我是東馮之后,自記事起,每年清明節爺爺領我們上墳掃墓祭祖,首先去的就是鑼鼓庵東邊的戶墳。年幼時跟隨大人湊熱鬧,大人讓叩頭就叩頭,也不知道具體含義。一直到1960年,我上了高小后,知道了簡單的歷史知識,懂得的道理愈來愈多,明白了墳塋的意義,才認真閱讀了戶墳墓碑上的碑文。
碑文曰:“雍正二年孟秋穀旦,清故耆老馮公字良辰,妻羅、槿氏合葬之墓;邑庠生薛敬昶題門婚儒學齋長石芒秋,偕孝男馮清世、英藍及孫登順仝立。”
據傳,這是祖上從馮村遷到張家窯村安葬的第一座墳塋。但何年遷到張家窯村?祖上馮良臣是否為遷移時的兄弟二人之一?是否為始遷祖?由于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所以至今也無人知曉。但是,后人覺得,馮良臣應是始遷祖,因此每年清明節祭祖時都會恭敬虔誠祭拜。雖然此墳塋墓碑已有近300年歷史,但完好如初。墓周圍樹木蒼翠,郁郁蔥蔥,幽靜穆然。
聽說弟兄二人從馮村遷到張家窯村以后,每年清明節都要準備優厚的祭品,在五更前啟程,到30里外的馮村共同祭祀祖先。若天氣晴朗,倒也一路順風,但自古“清明時節雨紛紛”,來回七八個小時的行程,全靠腳力,往往會帶來諸多不便。
張家窯村的馮姓后人,一因念祖心切,二因祭祖不便,便蓄意伺機偷走原在馮村馮氏祠堂里保存的《馮氏家譜》。偷取家譜時,被對方發現,雙方各執一詞,據理力爭,在爭奪中不慎將家譜分成兩截,最后雙方各執一截,弄得不歡而散。當時本村一些外族人聞知此事后,戲謔馮家是“半截先人”。
《馮氏家譜》拿來后珍藏在張家窯村馮德仁家,馮德仁的次子馮更娃說,《馮氏家譜》一直裝在一個鉛封的木盒子里,從未打開過。1966年,張家窯大隊派民兵小分隊來搜查,將盒子拿走,從此杳無蹤影。
據我所知,張家窯村馮氏輩分的排序有六輩,即“萬、永、有、德、望、俊”,有人說“俊”字之后,還有個“樹”字輩,但找不到依據。在六輩人中,除“萬”字輩以外,都有具體人。
前幾年,在一次尋蹤覓祖的拜訪中,聽馮村年屆八旬的退休老干部馮廷斌老先生講,其祖上是從芮城縣西溝村遷移到馮村的。原蒲劇著名小旦馮三狗,就是西溝村馮氏之后。馮村也有馮家祠堂,馮氏祖墳在現永濟市城東街道西馮南面,墓碑已遺失。
馮廷斌老先生1935年出生,據他介紹,馮村馮家巷之前為東西走向,家家戶戶都有門房,建造講究,美觀整齊。巷兩頭分別建有大門和門樓,東頭巷口外有一座觀音廟,內有觀音像,兩邊有童子像侍立;西頭巷內有羅漢廟一座,廟內有塑像。那時的馮家巷,有古槐、古柏、皂角樹等,樹木高大,遮天蔽日。其中最大的一棵古槐,兩三個人都合抱不住,當時永濟縣紅旗小學(今永濟市實驗小學)所用的桌子、凳子,都是用此樹制作的。以此推測,馮家巷與古槐樹應在千年以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